
尊胜寺
尊胜寺位于五台县茹村乡龙王堂村东1000米的虒阳岭,历来是五台山朝山拜佛主要的通道之一,故称“五峰咽喉”“台山门户”。相传唐代仪凤元年(公元676年),印度佛陀波利尊者,前来五台山朝台时,在虒阳岭遇到文殊菩萨现圣,受菩萨之嘱托,返西域奉请《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梵本,后于唐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回国取《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于长安译毕后,仍取道虒阳岭朝台,并对原存寺庙进行了扩建,取名“善住阁院”。北宋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重建,称“真容禅院”,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至公元1620年)修复后改称“尊胜寺”至今。民国初期(公元1922年)藏峰岩公大和尚重修,始成现在规模。“文革”后的尊胜寺,殿堂颓废,寺貌萧然。1986年由本寺僧人——久居香港的智开和金山法师重修,历经十载,旧貌换新颜,尊胜寺变成一座巍峨壮观、金碧辉煌的巨刹。2019年10月7日,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佛陀波利带回《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后,全国几乎所有的寺院中央都立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经幢,尊胜寺也因《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被全世界尊为“尊胜法门”的祖厅。寺内建有雕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宋代经幢,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尊胜寺坐北朝南,依坡而建,占地面积达3.2万平方米。寺内共有350间殿堂,玉佛5尊、樟木大佛5尊、彩塑佛像390余尊。古木参天,建筑瑰丽,殿堂楼阁,形制皆备,各建筑由低向高逐级向上,层层叠叠,布局严谨。中轴线上坐落着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毗卢殿、文殊殿、万藏塔,其余厢房配殿分布于中轴线东西两侧,对称排列,形成一个庞大规整的建筑群,展现出传统寺庙的建筑格局和形制风貌。各层院落和殿宇之间石阶相连,曲径通幽,给人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尊胜寺的砖雕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砖雕精细,工艺较高,堪称民国年间寺宇建筑的代表。寺前硕大的砖影壁通长23米,由五幅图案组成,中幅最高,两旁次之,构图层次分明,远观雄伟壮丽。顶部砖雕均为木结构形式的椽栿斗拱,刀工细腻,不显刻痕。中间三壁正中嵌圆形砖雕,图案为“游龙出水”“飞龙腾云”,造型精美,刀法纯熟,线条分明,堪称砖雕艺术之精品。寺门前方有一座砖砌牌楼,楼头为仿木结构,砖雕飞檐,稳固大方。楼门额刻有“五峰咽喉”“清凉化境”,点出了尊胜寺位置的重要性和环境的清静幽雅。
寺内遗存的砖券建筑分上下两层,券洞三间,面宽15米,进深13米,大洞之内有小洞相通,檐口部分均为砖雕构件。此外,在其他建筑物的券口、高墙、墀头、戗角砖面上,也到处都有砖雕花卉、树木、人物故事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
第五十一条 文物出境展览期间,出现可能危及展览文物安全情形的,原审批机关可以决定中止或者撤销展览。
第五十二条 临时进境的文物,经海关将文物加封后,交由当事人报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审核、登记。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查验海关封志完好无损后,对每件临时进境文物标明文物临时进境标识,并登记拍照。
临时进境文物复出境时,应当由原审核、登记的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核对入境登记拍照记录,查验文物临时进境标识无误后标明文物出境标识,并由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发给文物出境许可证。
未履行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手续临时进境的文物复出境的,依照本章关于文物出境的规定办理。
第五十三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剥除、更换、挪用或者损毁文物出境标识、文物临时进境标识。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