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赋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气候投融资论坛举行
2023年09月07日 09时58分   山西日报

图为气候投融资论坛现场。本报记者王瑞瑞摄

本报讯(记者曹婷婷)9月6日,2023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气候投融资论坛在太原举行。论坛以“气候投融资赋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邀请应对气候变化及气候投融资领域专家、国内外金融机构及研究机构代表、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代表等各界人士参与,旨在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深入探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金融解决方案,推动政经企合作进程,撬动多元资金支持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韦韬出席论坛并致辞。

开展气候投融资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深化能源革命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是与世界各国、社会各界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太原市立足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和绿色低碳发展实际,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深入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稳步推进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为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2022年6月,太原市成功入选首批23个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今年3月,太原市气候投融资金融服务基地正式揭牌,气候投融资迈入实质性的操作阶段。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该市系统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资源循环、韧性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系统修复保护六大工程,涵盖低碳工业、清洁低碳能源、低碳交通、低碳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生态系统碳汇等七大行业。太原市将充分借鉴此次论坛成果,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加快探索投融资产品和服务模式,推动更多资源要素向气候投融资领域集聚,全面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为建设美丽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贡献力量。

本次论坛由太原市人民政府、山西省生态环境厅、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亚洲开发银行共同主办,太原市生态环境局、太原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委会、山西银行共同承办。论坛上,全国人大环资委委员、中国环境学会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主任李高,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陆新明,亚洲开发银行能源局局长普里扬塔·维贾亚通加分别致辞;国内外相关领域嘉宾以视频方式致开幕贺词;部分嘉宾作主旨演讲;山西中部城市群气候投融资联盟成立;太原市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与6家企业代表签订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数家金融机构发布气候投融资创新产品。

发言摘要

多措并举缓解能源矛盾

中国工程院院士 武强

社会不断发展,能源需求势必越来越大。因此,在缺油、少气、贫铀、相对富煤的能源资源条件下,在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化压力约束限制下,如何解决国家未来宏伟发展与能源供给短缺趋紧、能源资源安全与能源环境安全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我认为,只能是开源节流及打造主体能源。

开源包括加大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潮汐能和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力度;扩大煤层气、页岩气和致密砂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等的地面开发和井下抽采;加大氢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未来商业性开发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开发利用地热能等。节流包括建筑节能减排等。此外,打造我国主体能源——煤炭工业的升级版、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对解决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与能源短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 马爱民

当今世界,气候变化形势依然严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迫切需要。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要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要严把新上项目的碳排放关,推动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要发展新兴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提高绿色低碳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

建设项目库 促进气候投融资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王灿

项目库是生态环境领域实现投融资模式创新的重要手段,建设国家气候投融资项目库是展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切实行动和突出贡献的重要窗口。目前,地方试点项目库建设主要以项目清单为载体,缺乏标准化机制和常态化管理手段;跨区域对接项目和资金、多行业协同推进形成新产业链的难度较大;气候投融资的相关标准和支持政策仍待进一步完善。

因此,要想进一步提升气候投融资项目库成效,一是突出气候效益,建设集成多维信息的国家项目库,这是进一步增强地方试点项目库成效、提升气候投融资规模的迫切需要。二是设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基金,探索形成多措并举、梯次清晰的政策和资金支持配套措施,这是确保气候投融资创新模式不断涌现和大规模推广的重要支撑。三是加强探索气候投融资支持碳达峰碳中和转型所需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文字整理:本报记者丁园

(责任编辑:梁艳)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