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2023>>双拥模范城创建>>正文

他们为时代而歌

——献给为北疆卫士塑像的军旅作家记者
2023年08月09日 11时40分   忻州晚报

北京军区守备一师于1969年10月组建后进驻祖国北疆执行御敌守边任务。从1975年开始,这个师被北京军区党委作为典型开始推广。新华社驻军区记者叶旭林、新华社资深记者阎吾、北京军区《战友报》记者以及军区司令部、政治部等有关部门的同志来我师采访调研,总结推广师党委建设的经验。叶旭林同志采写的《一个扎根边疆,艰苦奋斗,准备打仗的好班子》文章在新华社国内动态专栏刊登后,引起了党和军队主要领导人的高度重视。阎吾同志采写的《戎马边疆创业歌》在新华社发出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全国几大报都是整版转发,各大媒体掀起了宣传守备一师的高潮。中央电视台记者刘效礼、赵元贵、韩进度来守备一师摄制了电视专题片《干枝梅颂》在1979年大年三十晚上播出。《解放军报》记者刘波、夏国珞采写的《御敌守边的铁班子》在《解放军报》隆重推出。《解放军画报》记者段继文、王孝在守备一师拍摄的新闻照片在相关报纸多个版面刊发,对守备一师的宣传掀起第二个高潮。全军掀起了学习守备一师热潮。

我时任新闻干事,1979年3月之后又任政治部秘书科长。从1975年至1979年我的工作就是为军委、军区机关调研组和各路记者采访服务。我每天被他们的革命精神和采访作风感动着。他们把歌颂生活、记录历史、振兴中华作为崇高的职责,不追名逐利,不患得患失,不计较个人生死荣辱。他们以文章、诗词、镜头写情,他们感情澎湃、气势磅礴,奏响了时代的最强音。写事写人,他们便抓住事件的本质特征,以确凿、有力的事实说话,具有强烈的现场感。正是这种真情,他们的作品才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历史的生命力。歌词《十五的月亮》、新闻通讯《戎马边疆创业歌》《御敌守边的铁班子》、电视专题片《干枝梅颂》成为佳作。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6周年之际,我写此文,献给这些为军队建设作出特殊贡献的宣传文化战线的老前辈。

他是守在边关的一轮明月

1978年,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组三位著名词曲作家石祥(词作家)、唐诃、生茂(曲作家)深入守备一师进行创作活动。师领导安排我陪同他们。他们是我仰慕已久的大名人。我一入伍,第一次听山西省襄汾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八一”慰问部队演唱《老房东查铺》,句句歌词打动了我,把军民鱼水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之后每唱起这首歌,军民一家人那种亲情油然而生。他们创作的《马儿啊,你慢些走》,演唱者又是我们保德人马玉涛。那悠扬顿挫、亢奋厚重、刚柔和谐的曲调,真是百听不厌,一直到今天,经久不衰。能够陪同这样的大家一起采访,是人生难得的机遇,我一直引以为豪。

他们搞创作,见事不见人不行,见虚不见实不行。“耳闻不如一见,眼见为实。眼见了,身入了,触摸到战士的心灵深处,就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来。”莅临守备一师后,他们一头扎在连队,与战士同吃同住同训练,钻坑道,上哨所,亲身感受守备战士的生活。他们始终把连队生活作为创作的源泉,把士兵作为创作的主体,他们的作品总是与战士的心窝贴得紧紧的,句句歌词唱到战士的心坎里,使战士们从内心感受到每一句歌词、每一个音符都是为战士而写,为战士而歌。来到我们师创作的第一首歌是《守备战士之歌》:

塞上的风吹动着我们的战旗

北国的雪印上了我们的足迹

我们像白杨扎根在边疆的荒山野岭

我们像红梅开放在冰天雪地里

万里山河在我们肩上

远方的亲人在我们心里

守好祖国的北大门

我们是坚强的铜墙铁壁

他们先在守备一团三连试教试唱,听取战士的意见。战士们说,唱起这首歌大家就激情万丈,光荣与责任一起从心底奔放。战士们的褒奖他们看得很重,三位作家很高兴。回到师部后,就在大礼堂教指战员演唱。从此《守备战士之歌》成为全师指战员守好祖国北大门的不竭动力。

《十五的月亮》《仰望星空》,石祥创作的这两首星月姊妹歌穿越时空,在现实生活中闪耀着灼灼的光辉。歌曲记载着历史,弘扬时代精神。而创作这些歌的最初素材和灵感就是这次守备一师之旅。守备一师指战员以阵地为家,以边疆为家,心系北疆安全,被全军传为佳话。 “崇高的革命情操”,是中央军委通报表扬时的高度赞誉。一位红军老战士到守备一师参观,听到这些感人的事,深受感动,伸出大拇指说:“守备一师能扎根边疆,老婆也有一功。”“老婆也有一功”,石祥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对我们部队干部中类似的典型事和典型人,面对面进行了采访。他采访了我师参谋长邱金凯。这位30多岁的师领导与妻子长期过着牛郎织女式的两地生活,分居之苦煎熬着他和妻子,妻子多年来一直精心伺候80多岁瘫痪在床的公公和婆婆,喂水喂饭,熬汤熬药……一直伺候到二老相继去世,之后她又把小叔子和小姑子拉扯大……因为部队的特殊原因,参谋长往往不能按时休假回农村探家。

石祥又去邱参谋长老家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采访了这位军嫂,她说:“嫁给当兵的,就得这么干,没说的。”

石祥在守备一师的一个守备连队采访了一个四川籍干部,他家里上有二老,下有孩子,还有全家人的责任田,里里外外全靠妻子一人操持。一次他妻子由于劳累过度晕倒在田里,醒来时发现孩子也病了,发起高烧。为了不让老人着急,她一人强撑病体,夜里背着两个孩子千辛万苦到了卫生所。但妻子从来不把家庭的困难告诉丈夫,写信时还说家里一切都好,勿念,信中附上孩子考试的好成绩。

多么好的军嫂啊!怎么就没有一首歌是唱他们的呢?石祥万分感慨。这首歌词在石祥的腹中孕育难产了20多年啊!

1978年7月,阎吾(右一)与作者在朱日和温都尔庙留影

石祥曾经无数次在宁静的夜晚站立于星光下站岗放哨,无数次领略了蓝天上月亮的阴晴圆缺,无数次深思过军人家庭的悲欢离合,也无数次体验到军旅生活“牛郎织女”的思念之苦……

《十五的月亮》就这样从石祥的心底流淌出来。1985年,《十五的月亮》在全国青年最喜爱的歌曲评选中得票240余万张,居一等奖榜首。全国全军掀起了“月亮热”,几乎是无处不飞月亮歌。“军功章,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论功谦让的“口头禅”,成为一个时期的关键词和流行语。

我第一次听到《十五的月亮》是1984年年底,中央电视台举办青年歌手大奖赛,听到《十五的月亮》后,我心潮久久不能平静。我们那些边疆卫士的老婆个个都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今天唱着《十五的月亮》,我们这些古稀之人仍然要自豪地说:“老婆啊!军功章里有你的一半。”在这首歌的鼓舞下,守备一师指战员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都自觉地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创造了新的业绩。其中守备一师参谋长邱金凯同志更是创造了辉煌的人生经历,1988年8月南方遭遇特大洪水,他时任27军军长,率抗洪抢险突击队,参加了“三江”抗洪,成功地堵住了长江段决口,保护了下游几百万人的生命安全,受到党中央、中央军委的高度赞扬。他承担了2008年奥运会安全保卫任务,参与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首都大阅兵。2010年他从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北京卫戍区司令员(中将)岗位上退下来,又担任了中国老促会会长。全师共涌现出6位将军、一大批劳动模范。四川籍战士樊建川转业地方后,成为市场经济大潮的弄潮儿,成为全国有名的富豪,把巨额资金投入在成都市大邑县安仁镇,创建了一片蔚为壮观的博物馆群落。他的名字和他的博物馆群落名扬海内外。

石祥在守备一师进行创作距今已过去近40年,可他对守备一师的情怀依然还是那么炽热,石祥把他的书法作品《十五的月亮》赠送给我,使我又一次感到这位老作家的初心不改,他对祖国、对部队、对我军将士的挚爱情怀依然是浓浓的。

今天,石祥在我的心里就是守在边关的一轮明月。

实战演练

他始终把记者的历史使命担在肩上

阎吾是我党、我军著名军事记者。他为宣传党缔造的人民军队,为新华社的军事报道,整整奋斗了半个世纪。他以参加战斗、写战地新闻多,创造了我国军事新闻史上的三个之“最”。

1946年,阎吾同志正式开始了军事记者生涯。他先后参加了宿北、鲁南、泰安、沙土集、济南、淮海、渡江、舟山等战役的报道,写下了一系列战地军事报道,诸如《徐州匪军西逃时的狼狈相》《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情景》《饮马长江》等佳作,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华章。

1950年,阎吾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被部队广大指战员亲切地誉为“武记者”。1954年,返回祖国,担任新华社军事组组长,继续从事军事报道。1955年至1958年,又到福建前线采访,写下了《今日台湾海峡》《大炮欢迎,鱼雷欢送》《踏平怒海万顷浪》等著名军事报道。

此后,他在1962年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同样采写了大量的战地报道,特别是新闻《战后凉山》,还被评为全国好新闻一等奖。从1946年从事军事报道以来,阎吾采写了300多篇报道。他的军事报道,既是我军当时特定环境下的战斗檄文和号角,极大地鼓舞了全军取得革命胜利的斗志,也为我军和平时期的建设和发展保留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风雪巡逻

1978年,受北京军区的邀请,阎吾来到守备一师采访,整整一个月时间,他下连队,上哨所,到牧区,访百姓,采访了5个团党委,4个驻地旗县,100多位干部战士。他关注重大事件,对师党委领导每一个人的故事也不放过一个细节。下到连队,他不是找一堆战士开座谈会,就是利用茶余饭后找战士们聊天。守备三团四连是守备一师阵地的前沿哨所,四连五班开展了“一心想着打仗,千方百计为着打胜仗”的活动,成为全军的典型。阎吾来到这个高山哨所,一住三天。晚上不住连部,和战士身贴身睡通铺。战士们根本想不到他已是56岁年龄的资深记者、军级别干部。我问睡在他身边的小战士有什么感觉,这位小战士说:像和爸爸睡在一起,有回到家的感觉。在《戎马边疆创业歌》这篇大通讯里,他写到这个连队有一名北京知识青年,来到塞北边疆这个苦地方,转变成一个真正战士时有这么一句话:“当他克服了一个个困难,迎来一个个胜利后,他享受到了艰苦创业的喜悦。”艰苦创业的喜悦,这句话是他与战士身贴身、心贴心之后,从战士们跳动的脉搏中摸到的。正是这种细致的采访,一篇《戎马边疆创业歌》8千字的通讯,新华社发出之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20多家报纸相继刊登,在全军引起了轰动。跟随阎吾同志一个月时间,我学到了不少当好记者的真本领。

阎吾同志爱喝酒,可在守备一师采访一个月滴酒未沾。将要离开部队时,他才把心中的秘密告我,并对我说:“小白,到北京后我请你喝好酒。”我不好意思,连连道歉,阎吾同志又风趣地说 :“小白呀,酒能壮胆,能生情。守备一师就是一杯好酒,‘喝’了一个月,可把我的情感激活了,我一定能写出好东西。”

阎吾同志说:“军事记者要有鹰一样的眼睛、锋利的观察力。笔锋所向,要有针对性,头脑要清醒。每篇新闻都有它特定的历史使命,这样就会常写常新。”我一直按照阎吾同志的要求训练自己的观察力,但始终没有练出一双识宝的慧眼,他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

“魂”从情感来

30多年来,在军队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我总要看一遍《干枝梅颂》电视专题片,从首映(师党委审片)到今天,我不知看了多少遍,那么亲切,那么激动,那么让我回味无穷。不仅因为它拍摄我们部队指战员守边御敌的事迹,更重要的是我亲自陪同央视记者拍摄,为此付出了很多。每看一次,央视刘效礼、韩进度、赵元贵等资深记者的形象和拍摄故事都会从我脑海中奔出来。

电视专题片《干枝梅颂》在中央电视台1979年除夕夜播出后,在全军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主题曲《干枝梅颂》唱响大江南北,让爱国奉献、崇尚高洁、不畏困难的精神成为人生主旋律。

石祥书法作品《十五的月亮》,2017年7月初赠予作者。

拍摄创作电视专题片《干枝梅颂》的是央视资深记者刘效礼、韩进度、赵元贵三位同志。此片从策划到封镜,历时一年多,从1978年秋开始,一直到1979年10月份结束。在一年多拍摄过程中有很多生动感人的故事,一直打动着我,激励着我当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

1978年国庆刚过,刘效礼、韩进度、赵元贵来到守备一师,在策划专题片的讨论会上,他们认为,需要创作一批为改革、为经济发展鼓劲的力作。守备一师党委事迹的专题片就应该是这样一部力作。

在他们一年多的创作中,一年多与战士同守边疆的实践中,一年多的感悟,逐步从情感中形成,从思想上确立了《干枝梅颂》的主题。

干枝梅是生长在内蒙古草原的一种野花植物,春夏迎风枝桠生机盎然,严冬傲霜斗雪枝叶不落。师领导的办公室、连队战士们的宿舍、文化活动室、坑道战壕哨所,有兵的地方就有干枝梅。“陪伴战士来站岗”一词就是来自生活。从中他们感悟到,干枝梅就是守备一师指战员的品德和精神的象征。他们拍摄每一个画面,撰写每一段文字,谱写每一个音符,都围绕着这个“魂”。《干枝梅颂》《守好祖国大门口》两首优美的抒情歌也就产生了。

拍摄《干枝梅颂》过程中,每天拍摄任务确定之后,到哪里拍,怎么拍,选择什么样的环境和人物,我既懂得他们的意图,又了解部队的情况。刘效礼每到一个地方,经常亢奋、激动地大喊:小白,太棒了!开机!有3组画面拍摄费了不少事。一组是反映部队顶着刺骨寒风,昼夜兼程、开赴边疆的画面。我们调来一个营300多人,全副武装,集中在师阵地高山顶。这天零下40多度,大雪封山,部队急速行军,爬冰卧雪,整整一上午。拍完之后,回到招待所,三位记者的耳朵都冻起了泡,手脚青紫青紫的。政委看到后,眼泪都止不住掉下来,说了一句:“记者是最苦的职业。”另一组是拍摄多兵种实弹演练。我安排了两个营,有迫击炮、有机枪、有爆破手,守备一师所有的武器全部用上。因是演习,近似实弹又要考虑到拍摄的需要,司令部来了一名副参谋长,作训科长、炮兵科长、工程科长都在现场指挥,用时一天。画面完成之后,效果很棒。他们三位记者说:“小白懂得我们拍什么,而且安排得十全十美。”还有一组,就是为《守好祖国大门口》配画面,一位年轻干部和新婚妻子浪漫地走在小路旁,歌词这样写道:“村外的小路天天走,为什么今天走不够,小路虽长情更长,亲人离别难分手,捧把路边的泥土,把芳香留在你心头,为了让那泥土更香水更甜,你一定要守好祖国大门口。”我推荐了江南的一名干部,回到老家完成。这组画面十分感人,把指战员正确处理“大家”与“小家”的心态情绪表现得入情入画。

他们三人是工作狂,一进入状态,什么都顾不上。他们对招待得好不好,服务得行不行,一点都不讲究,不喝酒,不抽烟,拍完之后任何个人要求都没有,就一辆破旧212车为他们服务。央视播出之后,到处在传唱《干枝梅颂》,到处颂扬守备一师的事迹。

后来,他们三人先后都担任了央视军事部要职。刘效礼是首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让历史告诉未来》《望长城》《毛泽东》等大型电视专题片中他担任总策划、总撰稿人。他申报范长江新闻奖时,代表作品《干枝梅颂》也列入其中。在守备一师建师50周年之际,他们将《干枝梅颂》作为纪念品,刻了一千多个光盘送给天南海北的战友。电视专题片《干枝梅颂》是守备一师指战员最珍贵的财富。(白炜明)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