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雁
核心 阅读
中国式现代化是当前全党全国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要求,其中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中心任务之一作了重点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重大原则等重要理论问题也在报告中得到了系统阐述。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安排、目标任务等重大实践问题也进行了全面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对于正确理解和积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深刻思考,进一步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通过几个“是”与几个“不是”,深入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历史底蕴以及现实依据。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它的最大特点是党的领导,体现了政治与经济的高度统一。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党的领导通过国家治理体系转化为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和管理方法,推动立法、司法和行政部门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正常经济秩序,从上层建筑的角度确保和促进生产力发展。同时,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深入到社会经济生活全过程,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党的领导,以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提供了根本保证,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与资本主义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克服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只为少数人利益服务的弊端。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民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其人民性。相比于许多欧美国家的早期现代化探索,这种生命力的根源存在着根本性差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是基于“人民性”的逻辑展开的,是人民利益、公共利益、社会利益驱动的现代化,秉持的是“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们党必须坚定地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以“人的解放”和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为价值导向,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人民性贯穿现代化探索的全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提出“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也正是在人民至上的基本价值取向的引领下,中国式现代化成功规避了“资本至上”的陷阱,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开启了共同富裕的新征程。
中国式现代化是党深刻认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成果。历史经验表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能够成功实现,是因为它不仅遵循了现代化建设一般规律、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更为关键的是它始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从中国文化传统出发,在现代化建设上做到了独立自主。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规律的认识不断提升,逐步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系统创新,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相对于以往的现代化理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实现了系统性创新。本质论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揭示了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现代化过程中人被异化,我们将现代化置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视域下进行考察,将现代化的终极追求回归到人本身的需求,超越了西方“以资本为本”的现代化。这一理论创新认为,现代化的本质不仅仅是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更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将人的需求摆在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
中国式现代化是整部中国近现代史的主要命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全体中华儿女的最大梦想。近代,西方列强以武力使中国人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已经落后于时代,与那些率先实现工业化、迈向现代化的资本主义国家具有了鸿沟式差距。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也是开展现代化建设的前提条件。为此,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为了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步形成了“四个现代化”的实践探索,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发展进步。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大力推进改革开放,推动了社会生产力飞跃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漫长的探索中,中国人民开始逐渐认识到因循守旧没有出路,只有向先进学习、实现现代化,国家和民族才有希望。中国的现代化探索由此启程。在经历了从外力倒逼、被动应变向内生动力、主动求进的转变,从侧重模仿、崇尚西学西化向独立自主、本土创新创造的转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其成功源于党和人民把推进现代化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并逐步认识到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这样的认识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得到强化,在理论、制度、实践各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不断丰富原创性内容并凸显中国化特点,最终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上的独立自主。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历史过程。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破解和进一步转化,中国式现代化也必将实现更高水平的进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现代化是必经之路,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范畴。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和转化是人的全面发展得以推进的根本动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也是在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和转化中得到推进的。从“四个现代化”到各方面都要强的现代化的转化,其背后逻辑就是社会主要矛盾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转化。从现实角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必将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破解中实现新的突破和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是必然性而不是偶然性。自建党之初,我们党就勇挑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政治前提和经验理论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体制保证和物质条件。历史经验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成功实现,源于党和人民把推进现代化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并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同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中国式现代化,如消除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重大原则和具体实践等问题得到了系统阐述和部署。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从天而降,而是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开创。这是一个举世公认的案例,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西方化”,更不是“全盘西化”。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道路,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为人类破解发展难题提供了新的可行方案,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全面、可持续和平衡发展的道路,注重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幸福,尊重国家的文化和历史传统,同时适应时代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
中国式现代化是合作共赢的现代化。当前,中国的经济已经与全球经济深度融合,这意味着中国的发展与全球发展息息相关。面对西方国家的经济停滞和风险外溢效应的困扰,中国的巨大市场为全球经济走出困境提供了宝贵机遇。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发展,实现互利共赢,全球经济将会变得更加活力充沛、更具包容性和更加可持续。事实上,中国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同时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空间。
总之,新时代胜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深刻研究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特点和发展历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进现代化的理论成果,其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源于党和人民把推进现代化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可持续和平衡发展的道路,注重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幸福,尊重国家的文化和历史传统,同时适应时代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中国式现代化是合作共赢的现代化,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空间。
(作者为忻州市委党校党史教研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