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在县城街头,社区、广场、公园,城市环境越来越美;车站、医院、公交站点,公共秩序越来越规范;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居民小区,到处干干净净;鲜艳的“志愿红”活跃在城市的每个角落,坚守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文明,绘就了静乐的幸福底色,让生活更加美好。
使命倒逼,交出一幅创新的奋“静”画卷。2018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伊始,静乐县正处于脱贫攻坚“决战”纵深阶段,该县立足“花小钱办大事”的花钱原则,把有限的资金用在了急需和特需的地方,最大限度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得以保障了“创文”顺利进行。2019年投入524万元,2020年投入1228.44万元,2021年投入1568.37万元,这些资金全部用于基础设施提升改造、文明氛围营造等方面。同时,静乐县“创文”的决策顺民心、得民意,得到了人民群众的高度拥护和赞扬。
弦歌不辍,塑造一座红色的德善之城。静乐县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把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筹融入创建全过程。利用县电视台、新媒体、广告牌、建筑围挡等平台和设施,开展全程宣传、全员宣传累计3000多次,印制《市民文明手册》、倡议书等宣传资料3万余份,3720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覆盖全县所有公共场所,真正做到了抬头可见、驻足可观。全县119支志愿服务队伍,2.5万余名“学君宇红色志愿者”,走上街头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从交通劝导、规范乱停乱放,到进小区、进乡镇、进学校,全面开展文明创建各项活动,“满城尽是‘红马甲’”成为静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积厚成势,谱写一曲壮丽的绿色诗篇。静乐县立足全省大局,确立了“生态立县”战略,用具体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从2014年开始,静乐县全面打响了绿化山川的总体战役,累计成立了300多个农民造林专业合作社,有2万多名贫困群众参与到绿化家园的战斗中,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绿地面积达到225.55公顷,绿化覆盖面积241.72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95平方米,绿地率38.90%,绿化覆盖率41.67%,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5.35%,实现了“300米见绿、500米见园”,营造了清新舒适的生活空间。
蓄水涵根,绘就一张接力式的提质蓝图。近年来,静乐县创建了“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藜麦之乡”“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全国文明城市”等一个个“国字号”品牌,标注着过往的“创文”荣光岁月。2022年,静乐县又开始创建“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县”“生态文明示范县”“森林城市”“全域旅游示范县”“清廉静乐建设”,昭示着眼下的“创文”赓续提质。五个新的示范县创建以来,静乐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高起点谋划,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打造亮点”的理念,整体性推进创建工作的各类项目载体。已经创建和正在创建的各个品牌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筑牢和拓展了“创文”的“四梁八柱”,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正在从愿景和蓝图一步步演变成为实景与实绩。
文字:张天柱 闫晓梅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