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十八大以来,原平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领袖“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的殷殷嘱托,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忻州市委决策部署,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为统领,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全力推进“四梁八柱”产业提升战略,实施“城市更新、园区赋能、能源革命、乡村振兴、文旅融合、教育振兴”六大行动,确保“十四五”转型出雏型开好局、起好步。原平大地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太忻经济一体化建设初见成效、驶入快车道。原平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省级开发区正向国家级开发区行列冲刺,一个个亿元、十亿元项目落地生根。木图古村重焕生机,“六古”推介如火如荼。“四梁八柱”产业提升战略,成为引领原平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抓手。
这几年,原平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引资上项不松劲,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共实施重点项目363个,完成投资1076亿元。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15年的90.9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48.5亿元,稳居忻州市前列。原平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建成“三横三纵”6条主干道8条支线道路,入驻企业累计87家,“四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由2017年的46.01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63.67亿元,财政收入、外贸进出口总额分别由2017年的87万元、88万元,增加到1569万元、1215万元,非煤产业产值年均增幅20%以上。推动国家电投山西铝业降本挖潜,推进煤炭企业“减、优、绿”,建设智慧矿山,推动新石180万吨冶金焦项目提质增效。实施规上工业倍增计划,推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落实落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30条”“23条”政策措施,积极为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
这几年,原平坚持破除资源依赖,转型升级调结构,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煤电铝三大支柱产业加快转型,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迈进,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开创“四能三气”(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氢能和焦炉煤气、生物质制气、煤矸石制气)能源革命新局面。农业产业集群推进,粮食产量保持在7亿斤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达18亿元,规模家庭农场发展到100个,“三品一标”农产品达121个,石鼓小米荣获“中国好粮油”称号,列入省农业农村厅第二批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第三产业日趋繁荣,成功申报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成232个电子商务村级服务站点,城区实现5G全覆盖,服务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8.4%。
这几年,原平集全市之力攻克堡垒,全力以赴补短板,三大攻坚战役取得历史性成就。脱贫攻坚圆满收官,5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7600户17066人全部脱贫,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1978元增加到2020年的7711元。环境保卫战效果显著,煤改电8.9万平方米,城区纯电动公交车全覆盖,出租车实现双燃料清洁能源动力,营运类黄标车全部淘汰,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6%,PM2.5平均浓度降到42.2微克/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12.2万亩,矿山生态修复1.9万亩,造林绿化10.8万亩。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建设高标准农田4万亩,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保持80万亩以上、总产量保持7亿斤以上。打造地域绿色蔬菜品牌,新建蔬菜温室100亩、蔬菜大棚600亩。依托牧原、大象等现代化养殖项目,加快建设屠宰加工一体化生产经营体系。管好用好帮扶项目资产,注重特色产业培育,提高脱贫农户组织化程度,确保帮扶产业带得稳、带得准、带得久。完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教育培训等综合性制度机制,筑牢防返贫致贫底线。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编制实用型村庄规划。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完成改厕3500座,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覆盖95%以上行政村,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立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推进移风易俗,开展文明村镇、文明户创建。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全面开花,打造30个美丽宜居示范村,争创全省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县。
这几年,原平坚持改革创新破局,“搭台唱戏”再出发,集聚了发展动能和潜力。深化“放管服效”改革、“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推进“五统一”“五减”专项行动,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推进“网上办、马上办、一次办”,全面推行“一件事”集成套餐式服务。强化“13710”“点办理、批处理”等手段。国企改革完成11户企业公司制改制。民营企业资本市场融资实现“零”的突破。争取国家级、省级试点示范项目45个。建设原平市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启动运行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组建“民企100急诊平台”。成功举办慧远故里文化节、原平果商大会、梨花诗歌艺术节、忻州古城原平秀活动,强化平台招商、网上招商、能人招商、全民招商,努力实现招大引强、招新引优、招才引智。“讲好原平故事、用好原平人才”的理念,成为全市上下谋发展、抓发展的重要抓手。
这几年,原平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建管并重两手抓,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启动实施东北环、前进街东拓等一批道路工程,大西高铁原平站投入运营。建成区扩大到17.7平方公里。城乡交通更加便捷,国道338线朱东社至原平段公路改建工程竣工通车,完成61条乡村公路建设工程,改建乡村道路246公里,建设3条农村旅游路。全市40个行政村开展了特色风貌整治。在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基础上,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规划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展炕围画、麻纸制作、凤秧歌等非遗传承、展演活动。鼓励读书会、书画协会、农民散曲社、民俗文学研究会等民间社团发展,建设“书香原平”。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文化,策划开发文创产品。用好忻州古城原平院落,扩大地域文化影响力。整合天涯山景区、木图古村、五峰山森林公园、玉皇峁景区、西神头古楸、崞阳古城、楼烦寺等资源,完善游览标识,彰显文化底蕴,活化历史遗存,丰富体验元素,打造“古镇古村古寺古树古道古人”旅游线路、云中山系自然山水旅游线路。推进大营温泉度假区提质升级,大力发展乡村民宿、特色餐饮及配套服务业,规划建设游客集散中心、高科技体验馆、星级宾馆、特色商业街区,拓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全产业链。
这几年,原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兴办实事惠民生,群众获得感进一步提升。公共财政用于改善民生支出累计125亿元。新增就业2.5万人。发放社会救助7.1亿元。解决73个村6.5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建成保障性住房1600套。棚户区改造、采煤沉陷区搬迁安置工程惠及1.5万户近4万人。教育实行“去行政化”改革,中小学校舍达到省定标准。医疗集团落实“六统一”管理,健康扶贫“双签约”全覆盖。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增至4处,天涯山列入4A景区。原平荣获“中华散曲之乡”称号。信访积案化解率由2015年的30.8%提高到70.7%,荣获省级“双拥模范城”“省级平安县”、忻州市“平安建设先进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2015年的25566元、8747元增加到2020年的34791元、12968元。
征程万里风正劲,扬帆起航再出发。原平市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为牵引,创新推进“四梁八柱”产业提升战略,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原平篇章。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决心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踔厉奋发振雄风,笃行不怠铸辉煌,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文字:王彬琪 冯学敏
摄影:褚 震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