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年来,岢岚县紧盯教育培养、实践锻炼、管理监督,探索形成责任链、培育链、服务链、管理链、考核链环环相扣、链链相连的“五链”工作法,修订出台《岢岚县到村工作大学生管理实施细则》42条措施,推动全县130名到村工作大学生在基层一线接受历练、增长才干。
高点定位、全面布局,明确“责任链”。对到村工作大学生职责进行规范,明确政策宣传员、集体经济指导员、基层治理协助员、网格员、报账员、监督员“六大员”职责。锚定“半年跟着干、五年成骨干”的目标,明确“乡镇跟班学习半年+到村服务5年”阶梯式培养链条,统筹安排到村工作大学生到机关、站所轮岗实训,积极做好跟班学习工作。2022年以来,到村工作大学生先后入户1416人次,开展政策宣讲716次,梳理村情民意297条,为民办实事195件。
墩苗壮骨、全域统筹,搭建“培育链”。建立“1+3”“直联+直帮”导师帮带机制,明确县委组织部作为直接联系机构,1名乡镇领导班子成员、1名“老乡镇”干部、1名村党组织书记作为直接帮带人,对到村工作大学生开展“一对一”或“一对多”联系帮带,先后结成帮带对子130对。把到村工作大学生纳入全县干部教育和农村“领头雁”培训范畴,建立“岗前培训+分级培训+外出调训”的“3+”培训体系。2022年以来,共计举办培训班84期,全覆盖培训到村工作大学生4轮。搭建到村工作大学生交流互动平台,召开全县到村工作大学生座谈会1次。“岢岚组工”公众号开辟“我是大学生我在村”专栏,累计报道27期11人,指导10个乡镇创办由到村工作大学生编写的工作简报。《忻生报》连续3期报道岢岚经验做法,采用稿件6篇,位列全市第一。6月份,在各乡镇组织的到村大学生风采展示活动中,有两个节目推荐参与市级展示。在“6·21乡约宋家沟乐游好地方”文旅推荐活动中,有6名到村工作大学生作为“星推官”进行现场推介。7月份,到村工作大学生的业绩演讲、观摩晾晒“双比武”活动也在有序推进。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助力到村工作大学生在乡村振兴实践中锤炼真本领,展现新作为。
关心关爱、精准保障,延伸“服务链”。在待遇上保障,确保相关政策待遇能享尽享。在政治上关注,树立重实际、重实干、重实效“三重”导向,加大在到村工作大学生群体中发展党员、评优评先、提拔重用的比例,吸纳42名到村工作大学生成为入党积极分子,73名进入村“两委”班子,8名担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在工作上激励,鼓励到村工作大学生“揭榜挂帅”,领办重点集体经济产业项目,目前已有9名到村工作大学生领办集体经济产业项目。在人文上关怀,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关怀制度,为到村工作大学生办理重大疾病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开展健康体检2次,举办联谊活动、支部活动、团建活动等13场次。
健全机制、跟踪约束,构建“管理链”。建立健全到村工作大学生任期目标考核工作机制,细化量化考核细则,出台职责任务、精细管理、定制培养、考核评价、激励保障5方面35条措施。构建县委组织部牵头负责、乡镇党委具体管理、村级组织协助实施的管理体系,压实乡镇党委书记第一责任和乡镇党委副书记直接责任,明确乡镇党委副书记负责日常管理。对到村工作大学生实行外部制度监管、内部主动担责“双重”管理模式,外部严格执行考勤管理、谈心谈话、抽查检查、业绩采集、走访调研等制度,内部严格执行记好一本工作日志、建好“村情、走访”两本台账、定好年度计划、任职规划等,明确各项任务的时限要求和任务要求,形成“内外联动、合力管理”的工作格局。
优化方式、强化运用,完善“考核链”。聚焦“怎么考”,将“定查评”贯穿始终,围绕到村工作大学生在岗考勤、遵守纪律、工作实绩、导师帮带、群众满意度等内容,对到村工作大学生实行季度业绩采集、试用期满考核、年度考核和服务期满专项考核。截至目前,已开展乡镇谈心谈话10场次、个人业绩采集1次。聚焦“怎么定”,实行“以乡镇考核排名定类别”和“以个人实绩考核定等次”相结合的分类定级方式,确定考核等次。聚焦“如何用”,将考核结果与任职定级、奖惩、选拔使用等挂钩,综合运用考评选聘、诫勉谈话、择优选用、教育整改等7类举措,激励到村工作大学生在基层释放“青春能量”。(本报通讯员)
(责任编辑:蔡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