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凝心聚力守初心 砥砺奋进谱新篇
中共河曲县委书记 石光源
中共河曲县委副书记、河曲县人民政府县长 徐晓兰

河曲县乡村振兴有力推进。图为土沟乡榆岭洼村新貌。

河曲县打造黄河风情旅游名县的重要地标建筑物。图为临隩公园景观。
一百年风雨兼程,一世纪沧桑巨变。回望百年,隩州大地上,一代代干部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奋力前行,谱写了自强不息、华丽蜕变的奋斗凯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牢记使命,感恩奋进,主动作为,赶超进位,从晋西北边陲到改革前沿,从农耕之乡到工业新城,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隩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不畏艰辛、吃苦耐劳的河曲人民以聪明的才智和勤劳的双手不断探索、创业创新,经济结构从最初的“靠天吃饭”到“办学、挖煤、栽果树”“开放引进、大项带动”“以煤为基,煤电联营”,再到“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大三产”,发生了质的升华和蜕变。传统经济实现了从小向大、从弱向强、从粗放向精深、从国有向民营、从黑色向绿色、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4.6亿元,突破百亿元大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60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914元。两度荣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三度获评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考核优秀等次。今天的河曲,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全面小康圆满收官。“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是昔日河曲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脱贫攻坚以来,全县累计投入扶贫资金47.6亿元,实施脱贫攻坚项目2055个,“两不愁三保障”全面落实,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2509元增加到2020年的14394元,年均增长42.3%,稳定高于同期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个贫困村进行了整村提升,农村水、电、路、网、房等基础设施大幅改善。全县16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9937户21802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由建档立卡初期的30.3%降至0%,成功摘掉了国定贫困县“帽子”。今天的河曲,村容村貌换新颜,小康生活更幸福。
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着眼构建以县城为龙头、城镇为带动、农村为支撑的“一体两翼”发展格局,坚持基础先行、错位发展,县城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管理更加科学,品位不断提升,面貌大为改观。全面实施“大县城”战略,中心城区面积从6平方公里拉大到15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6.4%,城区道路扩展到91公里,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楼子营镇成功创建“国家卫生镇”,巡镇镇成功创建“省级卫生镇”。不断刷新的数据和一个个荣誉,记录着城市建设的每一次华丽嬗变,彰显了城市建设的无穷魅力。今天的河曲,从一个偏僻、破败、萧条的小城镇发展成为一个功能齐全、配套完善、干净整洁、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把绿色作为底色和价值,以“河曲要致富,林草迈大步”为目标,打开生态修复新局面。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行户包小流域治理,推动“一核一带一环一圈”建设,使县城升品、道路增绿,万亩荒滩重现勃勃生机。涌现出全国户包治理小流域第一人苗混瞒,典型做法被写入中央1号文件。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全面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生态环境大为改善。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4.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5平方米,三步一园、五步一景,抬头是蓝、处处见绿。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县城、黄河省级湿地公园,5家煤矿评选为国家级绿色矿山。今天的河曲,美丽与发展双赢,绿水与青山同在。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上,把民生摆在首位,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县人民。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中高考屡创佳绩;各类文化交相辉映,河曲民歌、二人台、河灯会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主法治稳步推进,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平安河曲”“法治河曲”建设大力推进,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创新,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今天的河曲,社会文明进步、风清气正,百姓心齐气顺、安居乐业。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河曲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绘就了浓墨重彩的历史画卷。站在“十四五”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从党的百年奋斗史中汲取前行力量,争做西部领头羊,建设区域强县,推动高质量高速度转型发展,奋力谱写新时代河曲赶超跨越新篇章。
城市印迹
1937年12月
河曲县第一个农村党组织丁家洼支部成立。
1938年5月
中共河曲县委成立,机关驻巡镇。
1979年
国务院嘉奖河曲县曲峪大队“社会主义建设中成绩优异”。
1984年初
河曲县“以户承包治理小流域”被写入中共中央一号文件。
2000年7月5日
河曲县被国家文化部评定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2004年
10月21日“西电东送”北通道6个项目之一的鲁能河曲电厂正式点火启动,26日1号机组并网成功,11月28日2号机组并网发电,进入商业运行。
2006年5月21日
河曲民歌二人台被文化部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0年3月3日
河曲县本土企业山西同德化工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正式交易,成为北方地区民爆行业第一家主体上市公司、山西首家中小板上市公司、忻州市第一家上市公司。
2010年
河曲县财政总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
2014年
神池至河曲高速正式通车运营。
2018年底
河曲县累计减贫9980户22133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53%,贫困县14项指标全部达到脱贫摘帽标准。
2021年3月
中国共产党河曲县第十五次代表大会确定了“争做西部发展领头羊,建设区域强县”的奋斗目标。
我们的小康生活
王文:技能培训让我实现梦想
能有一个自己的饭店,这在过去是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可这个愿望就在县里组织的全民技能培训后实现了。
去年河曲县就业局在翠峰宾馆旁建立了大厨培训就业基地,我在那参加培训半个月,学了多种地方特色菜和面点的烹饪制作方法,还领到了厨师专业资格证。今年我又参加了就业局组织的为期十天的创业培训, 就是专门学习实体经营方法、营销方法、算账方法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资金不宽裕也是一道坎。政府又帮忙给我贷了款,在各方面的支持下,我的饭店梦终于实现了。现在这个饭店也慢慢好起来了,客人越来越多,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这就是我如愿以偿的小康生活。
刘雨雄:党的好政策助我当上“小老板”
感谢党的精准扶贫好政策。我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能创业,让昔日贫穷的我走上致富康庄路,如今也算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小老板”,不仅全家过上幸福生活,也帮助了村里的人。
2016年,我们家被识别成为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政府的贴息贷款政策下,我建立起了平菇种植大棚,走上了创业脱贫之路。所生产的平菇销路已经从本地市场拓展到了保德、府谷、准格尔旗等周边县市,每年都能取得不错的收益,2020年销售额达110万元。同时,我雇佣了同村村民,并指导她们进行种植,帮助她们解决了闲暇时间没有工作的问题。现在,我的大棚平菇产业已成为当地群众不出村家门口实现增收的产业之一。
我相信在政府的支持下,平菇种植会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产业链,带动周边更多的群众共同致富。
王志强:乡村环境改善了 我的心情舒畅了
我们村以前的环境比较差,由于省道S249线穿村而过,过往车辆较多,导致村内、河道垃圾增多,街上尘土飞扬。看着乱糟糟的街道我都不想出门,现在通过环境卫生整治,我们村清理了河道、改造了厕所,还把道路两边和周边的建筑垃圾进行了彻底清理。全村的垃圾没有了,村容村貌变好了,人们出来心情舒畅了,爱护环境意识也明显提高了,乱抛、乱洒、乱倒现象有了很大的改观。村“两委”班子抓党员队伍建设,全体村民团结一心,拧成一股绳,才让我们村有了焕然一新的面貌。
如今,走进曲峪村,目光所及,村道干净,垃圾入箱,房前屋后洁净如新。我们已走向美好的小康生活,幸福感、获得感因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有效推进变得触手可及,我们对现在的乡村环境很满意,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刘兴田:带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是我最大的心愿
我经营红葱主要是为了能让农户多卖两个钱,能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奔小康是我最大的心愿。我们杨家窊村是河曲县旧县镇贫困人口最多的一个村,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干旱少雨,村民靠天吃饭。为了让村民有更好更稳定的收入,我立足于杨家窊村红葱种植传统,借助产业扶贫资金壮大发展特色红葱种植,并依托红葱储存库成立绿葱源产销合作社,与种植户签订种植保底协议,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不仅带动本村村民,周边村民也得到了实惠。同时为了扩大销量,我远走宁夏、兰州、榆林、东胜、吕梁等地进行销售,如今,我村红葱种植从2018年的100多亩发展到2020年的300多亩,保底销售能刺激老百姓种红葱的积极性。
矢志为村民的脱贫致富、为乡村的振兴发展倾注全部心血,在我看来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王改娥:省心省力多挣钱,我很满足
我是五花城堡村地地道道的农民,今年50岁了,已经种地30多年。过去,丈夫、儿子在外面打工,我一个人种3亩西瓜,再加上几亩玉米,很费劲。如今国家政策好了,村“两委”帮助我把十几亩地全部进行了农业生产托管,一年下来轻轻松松也能收入3万多,我很满足。
五花城堡村矿产资源贫乏,农副产业较少,村民主要靠种西瓜增加收入。自从签订了托管服务协议,村民种地的好多环节不需要自己操心了,村委会很关心瓜农每年的收成,提前把村里的上水措施做好,为种瓜提供条件。特别是这几年,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打瓜”古会,村“两委”精心组织、大范围宣传,不仅吸引了周边人们来村一起吃西瓜、看古戏,还引来了天南海北的旅游人,村民种的瓜几乎在那几天就卖光了,很是省心省力。如今我们种地有信心了,生活也越来越好了,感觉很满足。
数说
全县总人口:
1949年76473人
2018年144399人
2020年143260人
地区生产总值:
1978年3560万元
2003年104218万元
2005年200787万元
2020年1145919万元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2005年7828万元
2010年39442万元
2020年101015万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10年12129.5元
2020年31607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10年2942元
2020年8914元
数据来源:河曲县统计局
本版责编:李 涛
本版组稿:河曲县委宣传部
推进高质量高速度转型发展 争做忻州西部发展领头羊

河曲县城远眺

河曲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小区幸福社区新貌

河曲县市政建设日新月异(图为宽阔笔直的长城大街)
未来五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十四五“转型出雏型”的关键期,也是河曲加快“西部门户”建设、争做“西部发展领头羊”的关键时期。
展望五年,河曲将以一盘棋思想,始终锚定“三区支撑(即建设能源革命综改核心区、特优功能农业区、文旅融合发展先行区)、三县引领(即打造乡村振兴标杆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示范县、宜居宜业宜游宜创样板县)、争做西部发展领头羊,建设区域强县”这一发展目标,紧紧抓住“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两块国家级试点红利,“三大旅游板块”“南果中粮北肉”出口平台等省级战略的实施,忻州“中国杂粮之都”产业融合园、“忻州杂粮国家特优区”的打造等多重机遇,持续夯基础蓄后劲,让后发优势日益凸显;积极克服产业结构不优、发展动能不足、民生保障水平有待提升、作风建设有待深化等严峻挑战;认真落实县十五次党代会的部署,在产业转型上,加快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六新”产业规模化、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化“三化并进”,全力打造实力河曲;在发展优势上,强化项目、园区、企业“三大支撑”,全力打造潜力河曲;在深化改革上,坚持改革、开放、创新“三轮驱动”,全力打造动力河曲;在乡村振兴上,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大力发展“特”“优”现代农业、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三农”发展,全力打造活力河曲;在民生福祉上,以最给力的保障体系、民生事业、治理效能,不断增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全力打造给力河曲;在发展环境上,抓好生态、城乡、文明“三个建设”,全力打造魅力河曲。始终以不“入局”就“出局”的竞争意识,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攻坚克难、奋力前行,在“十四五”转型出雏型发展新格局中蹚出河曲新路。
五年看三年,三年看头年。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首战之年。今年河曲县将重点抓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一要推动产业高质量转型发展。优化能源结构,在做强煤电产业的同时,立足优势,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新材料、新装备,研发新产品;壮大民营经济,全面落实减税降费优惠政策,激发非公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提升文旅产业,加快“五个一”文化产业工程和旅游路建设,统筹整合旅游资源,打造城郊生态康养联合体。
二要挖掘县域经济内生潜力。扩大有效投资,推动一批牵引性、战略性重大项目落地,优化招商机制,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提升消费能力,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发展夜间、地摊、假日经济,支持“互联网+社会服务”消费模式;提高外贸水平,帮助、引导同德、振钢化工等企业扩大出口规模;强化项目服务,落实重点项目领办代办制,全力推进“七个一批”项目建设,提高转化率。
三要推动农业农村全面振兴。在巩固脱贫成果的基础上,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严格落实米袋子、菜篮子责任制,稳产保供;发展特优农业,发展规模化农业,做好绿色、有机产品和“圳品”认证,推进农业产业项目建设;深化农村改革,用好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强化乡村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
四要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标准化综合改革、金融体制改革、三化三制改革,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引进创新人才,为全县高质量高速度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五要提升城市品质和竞争力。完善市政设施,提升公共设施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美化市政环境,加快建设黄河湿地公园,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加强城市园林绿化,提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强化市政管理,持续深化“两下两进两拆双修一提升”专项行动,完善县城基础设施配套,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六要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创河曲。强化生态修复,抓住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机遇,推进植树造林、流域治理等工程,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环境质量,坚持“五管齐下”,统筹推进“五水同治”,落实养殖企业废物规范化处置和综合利用要求,实现空气、水、土壤质量再提升;推动低碳发展,强化全社会节能降耗意识,严格落实管控措施,依法开展节能监管检查;守牢安全底线,认真落实安全生产“543”工作机制,持续开展安全生产三年专项整治和“零事故”单位创建,确保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创新社会治理,持续推进“雪亮工程”,常态化扫黑除恶、防范打击新型电信网络诈骗,精确打击毒品违法犯罪等各类犯罪,建设平安河曲。
七要不断改善社会民生事业。持续保障就业,坚持持证与就业并重,积极打造特色劳务品牌,多渠道扩大劳务输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按照省委“两集中”要求,优化中小学布局,深化县管校聘改革,提升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保障人民健康,巩固常态化疫情防控成果,加大疫苗接种力度,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医疗集团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高社保水平,兜牢社会保障底线;办好省政府确定的11件和县政府增办的5件民生实事。
未来五年,河曲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落实市委“336”战略布局,以高质量高速度转型发展为核心目标,凝心聚力、锐意进取,奋力蹚出转型发展新路,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亮点1
储足新动能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六月份以来,河曲县经济技术园区内的山西中能汇通科技有限公司5万吨磷酸铁锂项目正式进入了规模量产阶段。项目总投资17亿元,分三期建设,其中一期投资5亿元,年产磷酸铁、磷酸铁锂各1万吨,正式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30亿元,实现利税2.9亿元。二期和三期计划投资12亿元,年产磷酸铁及磷酸铁锂各2万吨,届时企业将会释放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这一项目是河曲县近年来引进的体量最大的新技术、新材料制造项目,也是河曲县成功实施人才强县、人才回归战略的重大成果,标志着河曲县在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方面取得关键性突破。
该项目落地投产只是一个起点,“十四五”期间河曲县立足于培育壮大“六新”产业,依托磷酸铁锂项目,积极谋划实施上游磷酸铁生产和下游电池组、电池管理系统、石墨烯电极制造等项目。大力推进有机旱作区智能农机装备、智能矿山与煤炭智能化开采设备、新能源装备、通用航空装备等装备制造产业,大力发展电力控制设备生产项目和锂离子电动工程机械项目。经济技术园区作为河曲项目建设主战场、主阵地,力争到2025年,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转型为纲、项目为王、改革为要、创新为上”四者环环相扣,一脉相承。河曲县以“七个一批”项目建设为牵引,着力培育新动能,突破资源型路径依赖,推动产业高质量转型发展。总投资6亿元的绿能装备纯电动装载机制造、总投资5亿元的煤矸石制作轻质高端莫来石等一批优质项目正在落地建设。今年河曲全年计划实施75个项目,总投资达183亿元,高质量转型发展态势强劲。
良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和竞争力。河曲县全力打造“六最”营商环境升级版,积极主动开展精准招商,为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保姆式优质服务和一流环境,实行县级领导及部门包保项目制度,全生命周期服务,及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环评、土地、资金、人才、设施等问题,确保签约项目尽快落地,在建项目尽快投产,已建成项目尽快达产达效。
亮点2
实施新战略 加快乡村全面振兴
入夏以来,河曲县柏鹿泉村迎来了一拨又一拨游客,品山水、避酷暑、吃农家、享垂钓、住民宿、忆乡愁,前来观光游玩的人们流连忘返。
柏鹿泉村位于河曲县城以东7.5公里处,因村中寺暖沟一土崖下有川流不息的白鹿泉水而得名,文化底蕴深厚、民风自然纯朴,旅游资源得天独厚。2017年以来,柏鹿泉村依托自身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同时,积极探索“农业+旅游”的附加功能,推进了特色产业的发展,依靠发展富硒农业,种植富硒西瓜、甜瓜、红葱750亩,形成产业园区,努力打造“农业观光+农事娱乐+农耕文化展示+乡村生态体验+购物美食游+度假休闲”等旅游融合产业链。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柏鹿泉村于2017年底实现脱贫摘帽,2018年被确定为河曲县的“整村提升示范引领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得到有效衔接。
河曲14.4万人口中,农业人口达11.9万,“三农”稳则全县稳,“三农”活则全县活。河曲县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振兴乡村,全力打造活力河曲,力争把河曲打造成全省乡村振兴标杆县。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让脱贫群众吃上“定心丸”。持续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加快农业园区1个计划入园项目落地,5个储备项目开工,4个入驻企业达产达效,确保全县建档立卡劳动力务工就业达到7270人以上。严格落实米袋子、菜篮子责任制,全县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3亿斤左右,年产值达到2000万元以上的养殖企业新增5家。加快引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进度。坚持农业种植片区化规模化,建设富硒功能杂粮基地5万亩,推广特优种植示范片26个,建成优质畜禽产品基地11个,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或联合体13个。新增绿色、有机认证产品各1个、区域特色杂粮公共品牌2个,认证“圳品”基地1.5万亩。一产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达到9%以上。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5G基站13个,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完成农村改厕329座,全面建设美丽乡村。
亮点3
立足品牌优势 推进文旅深度融合
六月的河曲县沿黄旅游公路建设工地,作业机械马达轰鸣、工程车辆往来穿梭,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在河曲境内,黄河板块旅游公路北起楼子营镇娘娘滩村,南至西口镇船湾村,全线总长23公里。8.2公里的中段(临隩大道)已按照城市道路标准建成,去年开工建设的14.8公里的南、北两段,北接省道S249,途经娘娘滩、河湾村、焦尾城村、北元村、临隩大道、黄河母亲像公园、南元村、铁果门村、唐家会村、船湾村,再与省道S249相接。建设内容为桥梁4座,总长度820米,其中娘娘滩大桥长度600米,全部采用二级公路技术标准建设,预算投资5.15亿元。该项目是我省的一项重点工程、惠民工程、民生工程,对于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推动河曲文旅融合、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以来,河曲县从全面融入国家省市和周边文化旅游经济圈(带)入手,多措并举致力打造黄河长城风情文化旅游特色品牌。积极对接市场主体,引入市场机制,重点实施长城、护城楼修复,西口古渡、娘娘滩、弥佛洞“三大景区”开发和沿黄一号公路风景廊道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力实施景区创A工程,力争在“十四五”末创建两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或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并以点带面,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积极申办西口情文艺汇演、九曲黄河灯会、全国二人台艺术展演邀请赛等区域性节会和文化赛事;精心筹划河灯会、“西口故里”招商引智推介恳谈会;深入挖掘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游山西、读历史”公益讲座;持续完善“民歌二人台传承保护和发展实施意见”,大力推进民歌、二人台的传承保护,继续加强与保利集团的合作,不断推进二人台的商业化、市场化,将这一极具河曲特色的文化品牌更加发扬光大,使游客在欣赏河曲美景的同时,领略到河曲独特的文化韵味。
本版组稿:河曲县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