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损失不断增加,重大自然灾害乃至巨灾时有发生,我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
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安全,风险意识不强,灾害防治不力,就会威胁生命安全。一方面,对于各级各部门而言,必须牢固树立风险管理和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坚守安全红线,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不断提高灾害防治能力,持续构筑生命安全防线;另一方面,灾害无情、逃生有方,我们每个人都要增强“危”的意识,积累“救”的本领,提高自身对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
未雨绸缪,紧绷“危机弦”。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对于自然灾害,人类应秉持防患于未然、居安思危的态度。一项调查显示,在地震灾害频发的日本,75%的学生认为“在不远的将来,身边可能发生大地震”,90%的学生表示“最担心的灾害是地震”。这样强烈的危机意识自然催生出更强烈的安全意识,使得公民普遍具备迅速展开自救的能力。从管理效率的角度出发,提高公民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无疑是最有效、最直接、效益最高的管理手段和方法。
关口前移,念好“防字经”。“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日常生活中要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并着力行动,让防灾减灾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如何正确防灾减灾救灾,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技能。只要平时注重学习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就可以避免或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和损失。
稳住阵脚,构筑“防护堤”。在灾难发生时,现场非专业的普通民众能否于第一时间内开展自救与互救,直接关系到救援的效果。因此,灾害当前,千万不能自乱阵脚、陷入慌乱,一定要确保自己免受二次伤害。比如,地震发生时,若在室内则要远离易碎、悬挂的物体,寻找有安全支撑的小空间,用柔软物品保护头部。
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没有止境,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只有每个人提升安全意识、普及自救常识,才能最大程度织密防灾减灾救灾的网络,从而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