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延安大学文汇山,有一座小小的墓园,《平凡的世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作者路遥就安葬于此。在他塑像身后的墙上,“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几个大字熠熠生辉。
路遥,原名王卫国,1949年出生于陕北清涧县一户贫苦农家。父母供不起他上学,便把年幼的他过继给延川县的伯父为子。贫苦生活锤炼了路遥的精神品格,他曾写道:“正是这贫瘠的土地和土地一样贫瘠的父老乡亲们,已经交给了我负重的耐力和殉难的品格——因而我又觉得自己在精神上是富有的。”陕北这片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民也成为他一生书写的主题。
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路遥在致辞中说:“只要广大的读者不抛弃你,艺术创造之火就不会在心中熄灭。人民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我们栖息于它的枝头就会情不自禁地为此而歌唱。”
路遥笔下的孙少平是一个非常真实的人物,他与县委书记的女儿田晓霞谈恋爱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一来他与田晓霞是高中同学,又是同一个村里的人,孙少平的哥哥孙少安与田晓霞的堂姐田润叶曾经恋爱过,两个人交往没有任何障碍。二是田晓霞不是一般的市侩女孩,她是一个有思想的记者,不会因为孙少平是个矿工而嫌弃他的出身。田晓霞爱的是孙少平的坚韧、不向生活低头的意志,当然,她也爱他冷峻的外形、强健的体魄。还有,路遥写孙少平的平凡和不屈,其实在写一代人的奋斗,更鼓舞着一代代青年人为自己脚下的土地和心中的理想拼搏努力。
“人,无论在什么位置,无论多么贫寒,只要一颗火热的心在,只要能热爱生活,上帝对他就是平等的。只有做一名劳动者,不把不幸当作负担,才能去做生活的主人,用自己真诚的心去体验,毕竟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这是《平凡的世界》中的一句话,也可以看作是整部小说的核心思想。路遥所歌颂的、所书写的是人的内在精神品质,是人之为人的最本质存在。不管处于哪个时代,何种阶层,怎样的生活处境,最终决定生命价值的不是财富或成功,而是是否用“真诚的心去体验”过,是否“热爱生活”。我们从这句话中可以体会到平等、尊严、热爱,体会到生命的价值所在,这超越了路遥所书写的时代,甚至超越国界,适用于整个人类生活。
路遥极为重视人物的道德形象,孙少安、孙少平感人的地方不仅在于他们的苦难命运,也在于对自我人格的坚持和完善。田福军对仕途的追求同样不单单是为了权力,还有很浓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意识,这些人物的共同特点就在于那些合乎传统伦理标准的人格因素,它不仅很容易激起广大读者的共鸣,也蕴藏催人奋进的励志功能。
“在路遥之后,我们再也没有看到那种立体、全景、即时地描写当下生活的史诗性巨著……斯人已逝,现在再向路遥致敬,可惜已经太迟,但诵读遗编,永远不晚。一部《平凡的世界》终将重绘中国当代文学的版图。”学者郜元宝的评价道出了很多人的感受。这部小说的叙事时空、人物塑造及所产生的意义都为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进行了记录和注释,同时它对生命、人性的理解又具有超越性和普遍性,这些都会使《平凡的世界》作为文学经典一代代传承下去。(董年欣)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