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国猛的《别有根芽》是一部感悟式思想文化随笔集,其中收录的160篇短文,不以鸿篇巨制为愿,而以精致典雅见长。择其要端,主要围绕文和人两个方面展开,既品文,又论人,重在论人,而且是在生与死、清与浊、贫与富、得与失、取与舍、智与愚、说与做、快与慢、长与短、大与小、凡与奇、往与来、真与幻、常与变、过程与结果、糊涂与明白、忘却与记忆、物质与精神等多重关系中,考量人生,思考生命。其所悟所得,表达了自己独具一格的生命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学观,文简而意深,言近而旨远,常有令人醒目会心之感。
生死之事,为人之根本,亦是文学永恒的母题。生死面前,最可辨明人的风骨和品性。作者从浩如烟海的历史中撷取荆轲刺秦王一节,感叹荆轲之所以悲壮,是因为其明知有去无回却坚守承诺,慷慨赴死,“虽千万人吾往矣”。“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头也不回,决绝的背影丰满了历史的画面,成就了经典的时刻。在王国猛看来,敢以一人敌一国,毅然决然踏上不归路,从容淡定地献出自己珍贵的生命,这样的行为气壮山河,勇冠天地,这样的人谓之英雄尤嫌轻。“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人耸然动容,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人击节赞叹!”透过文本颂扬以生命践行诺言的品质,可以想见作者的铮铮骨气和烈烈血性。
清与浊,乃是人格高下的表征,王国猛极为推崇清朝词人纳兰性德和三国时期思想家嵇康这两位贤哲。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冬,纳兰性德随康熙北巡,独立于塞外寒夜,但见瀚海万里风沙,空中雪花飘洒,天地一派宁静,人间唯余圣洁,故情感飞扬,灵魂颤动,写下名篇《采桑子·塞上咏雪花》,其中的“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成就千古名句。在作者看来,“别有根芽”者又怎独是雪花,更是耿介拔俗、潇洒出尘的词人自况——王国维曾赞他“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纳兰性德不但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而且冰清玉洁,广结雅士,可惜寿年不永,三十即逝,作者叹其“真乃别有根芽,人间多少富贵都留不住他”!此外,王国猛还将那个孤傲不群、因朋友举荐自己为官而挥写《与山巨源绝交书》的广陵才子嵇康引为知己,敬佩他一生不与流俗苟同,“度白雪以方洁”,推举其高雅品行,正直性情,叹惋其难为众容,终未善终,从而表达了对污浊世俗的摒弃,对纯洁人格的敬意。
对于人生的理解,作者立于时间、空间和心间场域,在长与短、大与小的辩证关系中,获得了新发现、新体悟。他认为,人生长短以百年计,历史长短以千年计,地球长短以亿年计,宇宙长短无法计,对于浩瀚无垠的宇宙,时间、空间都可以忽略不计。然而,人身虽微如尘埃,人心却可大可小,有的人心怀无际,浩如宇宙,放眼天地间,畅想无极限;有的人心胸促狭,小如针眼,只有眼前几百米、三五年,困于斗室方寸之间。人心细微,处处皆是坎,时时皆是难;人心宽阔,则所遇皆等闲,所经皆赐予。人生格局,实有云泥之别,在无限与局限、自由与束缚之间,作者崇尚高远意态,沉湎于“纵浪大化”之中自然与我合一,心畅神游、天地豁然的文化想象。
王国猛对于生命过程有着独到的思考,他认为生命是日渐深刻的过程、日渐清醒的过程、日渐寂寞的过程、日渐自在的过程。在新与旧的交汇处、往与来的临界点、真与幻的分水岭,摒弃浮华、浅陋、幻想,可以直达物性、人心、天理。生命的过程,定将揭开世情的缥缈面纱、庸者的威严伪装,选择痛思后的扬弃、破碎后的重构,于平常处求非常,在平凡中创不凡。
《别有根芽》这部书在当下出版界何以如此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窃以为根本在于作者抱持思想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坚守对世俗的警觉和反抗,与先贤对话、与现实对话、与未来对话,从而在探寻生命的根本价值和终极意义上,言自己之志,表独立之言,抒写了独创性体验,为当下文艺创作提供了值得学习和思考的范例。(李一鸣)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