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美滹沱 焦建军 摄
年轮·嬗变
如果要追寻一方文化的渊源,一棵树的年轮是否记忆着她的过往风云。
一株挺立于原平市西神头村口的高大楸树,有着“中国最美古树”的称号,树龄已超过2000年。2000多年来,它拱卫着矗立于柏枝山脚下的扶苏庙,见证了华夏进程中风云变幻的历史。
更远一些,原平的树从3000年前就扎根而生,傲立苍穹,守护至今……
树的历史就是人的历史,文化的历史。花,每开一次,原平的文明就灿烂一回;树,每轮回一次,原平的历史就厚重一分。
树,不只是传奇往事,也是希望和诗意。一株2000年的梨树,历尽沧桑依然本色芳华,在每一年的花开花落中都结出岁月的果实,最终站立成中国梨乡的一株图腾。
“十里香风吹不断,万株晴雪绽梨花”。300年前,从清代诗人王佩钰踏足同川大地时起,诗意与梨乡的奇妙缘分就此缔结。那些自北魏起就开花结果的梨树最终通过诗人的渲染,成了原平酥梨之乡的最早画像。同川,这片因同河而得名的地域也最终成为了“东山摇钱树”的滥觞所在。一代又一代的同川人,以梨为伴,因梨而活。他们是梨人,是诗人,更是拓路人。他们不只在沟壑纵横的塬梁之上经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好岁月,还敢为人先,走出了梨乡,走向了全国,走出了原平果商的传奇故事。

唐朝梨树 王 坤 摄
近年来,原平市不断做强文化“软实力”,以花为媒、以诗为介,连续举办梨花节。暮春四月,万亩梨花竞相绽放,果商游客千里赴约。一场“搭台唱戏”的精彩活动最终嬗变为一次挖掘原平市深厚文化底蕴、展示新时代果商传奇、扩大果商文化影响力、推动文旅经贸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年度盛典。
此刻,那株矗立了2000年的古老梨树,依旧摇曳生姿、花开正艳。
宝藏·创新
如果要探究一处地域的历史,一块煤的纹理是否留存着她的沧海桑田;原平西部,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间,蛰伏着一些长城的蜿蜒身姿。有的虽残垣断壁,却风骨依然。万仞青山不只托举着长城这一世界遗产,还蕴藏着另一种宝藏。数百米的深处,一种矿物质每天被源源不断地开采上来,输送到中国的大江南北。煤,这种亿万年前形成的珍贵矿藏,是原平西部地区的重要资源之一,也为“西山聚宝盆”这一定义提供了实质佐证。原平是山西省重要的能源和工业基地,是闻名全国的铝电名城,已探明煤储量11.2亿吨,铁储量2.9亿吨,铝储量1.25亿吨,石灰石储量3019万吨。
丰富的矿产资源,使得原平在上个世纪的改革开放中有了大变革的底气和锐气。80年代初,勤劳智慧的原平人民创造性地提出了“搭台唱戏”,在全国率先打出了改革创新的名牌,也唱出了改革先声。在这一先进思潮的引领下所涌出的财富源泉,使原平诞生了三千多个经济实体。原平的农村改革也在全国产生巨大影响。

梨乡同川万亩梨花盛开 王 坤 摄
正道沧桑,砥砺前行。近年来,原平市将“四梁八柱”产业提升战略作为引领原平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抓手,造就也成就,创造也创新。一大批支柱产业换代升级,一大批新兴产业落地生根,一大批能源改革试点进入深水区……原平的巨变似乎是悄然间完成的,却又藏着深刻而清晰的历练,如同大山深处布满岁月纹路的煤炭。
此刻,在西部绵延的群山中,巨大的风车迎风而立,在转动中完成对自然能量的转化。长城脚下,还是往昔的山河,只不过故事却讲得愈发精彩。
河流·传承
如果要打捞一方百姓的性格密码,一条河的流淌是否盛放着她的前世今生。
原平中部,一条河汩汩流淌,默默滋养出两岸平畴沃野,倒映着无限风光。滹沱河,这条曾因水流湍急,泛滥成灾,而被《礼记》称为“恶池”的古老河流在流经原平境内时却呈现出一派温顺、安澜的景象。她不断接纳着来自阳武河、北云中河、同河等河流的汇入。正是这条河在原平大地勾勒出了“中部米粮川”的神奇福地,也将她平和、包容的秉性注入了原平人的血脉中,最终发酵成熠熠生辉的文明印记。那些散落在大河两岸的国保建筑、名人故里、民间遗存如历史的遗珠,星星点点,静默了时光,却始终透着光芒。恰如从滹沱岸畔走出的慧远大师。他于乱世中求教义、弘佛法、布大道,影响至远。

滹沱河畔 焦建军 摄
河的性格还在于它对大海的信仰,矢志不渝、前赴后继。这种秉性同样激励着滹沱河两岸的原平儿女,他们尚武、自强,不断抗争,不断胜利。从子干故里到忻口战场;从云水襟怀,松柏气节的续范亭,到密苏里号上正襟危坐接受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徐永昌,再到香港回归时乡音不改声震寰宇的傅全有……原平这块土地上走出的将军代代相承,瓜瓞绵绵。将星璀璨、星火相继的 “将军之乡”也就此诞生。
河是流动的历史,也是时代的倒影。近年来,原平市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着力改善滹沱河沿线生态环境,不断整合滹沱河流域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形成的滹沱河“百里景观带”,已成为原平文化旅游的响亮品牌;通过发展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农家乐等新兴旅游业态,正在滹沱岸畔铺就出一幅诗意栖居的动人画卷。
静水流深,欸乃悠然。一条河从历史的深处奔涌而来, 在时光的浸染中,早已超脱了河流本身,而成为一条文明的河、英雄的河、惠民的河。
历史苍茫,山河远阔。正是这方厚重的土地造就了原平灿烂的文明与文化,也赋予了原平人民恒久而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也正驱动着原平儿女去创造一个荣耀的未来。

原平西神头古楸树 刘建春 摄
亿万年前,当造山运动以它惊人的创造力塑造了黄土高原时,也在北方大地上镂刻出了一方原隰宽平的膏腴之地。感恩于自然造化的后人为这方土地赋予了一个古朴厚重的名字——原平。原平,是山西省面积最大的县级市。东西绵亘群山为历代之天然界域。两处群山之间,环抱着开阔的原平盆地。阳武河、滹沱河则两河竞流,完成了对原平的滋养,又殊途同归,奔向大海。
原平,就在这山河造化中构建起了“东山摇钱树,西山聚宝盆,中间米粮川”的神奇布局,也完成了文明的传承。“三里九乡”的美誉,不仅温暖了整个历史长河,也惊艳着时代的目光;铝电名城、酥梨基地、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试点和扩权强县试点的双试点,彰显了她的非凡魅力和显赫地位。崇文尚武、自强包容的精神是一代又一代的原平儿女赓续不息的血脉传承,他们目睹了时代的更迭,见证了城市的生长,也承接着梦想和未来。(郝永峰)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