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频道>>文化聚焦>>正文
深度解读忻州古城:城外山河 楼中书卷 一般不厌百回看(下)
——深度解读忻州古城(下)
2021年06月15日 11时36分   忻州日报

本报记者 王文君

秀容书院 宫爱文 摄

系舟山 王文君 摄

兴国寺唐代碑亭 王文君 摄

书卷之城 读书山下文脉长存

人之文明,无文相不生,无文脉不传。

穿越1800年的古城,文脉延续,如今依旧儒雅俊朗。

1926年夏,民国著名学者黄炎培先生来到忻州,推广“职业教育”,两天的参观,他对这座晋北古城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满城的文化古迹、书卷气息让他流连忘返,百看不厌,站在秀容书院(此时已改为忻县中学)时环城远眺,感慨万千,即兴作联:

村男于耜,村女于裳,古风犹及今时见;

城外山河,楼中书卷,一般不厌百回看。

城外山河是自然实景,楼中书卷,是文脉的存续,需要千年养成,是那种根植于城市记忆中的文字表达。

忻州的文脉记忆,最早出现在建城不久的西晋,一位耿直的博士秦秀,敢于用谥禁律恶臣,一身正气,为文人及士大夫所敬仰,《州志》录为乡贤。他做人的风骨,无疑最早为古城作了文化标注。

200多年后的北魏时期,出了一位陶渊明式的人物——薛云。

忻州城东南有一座绵延百里的大山,因传说大禹治水在此系舟,所以称为系舟山。系舟山西麓,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谷,山岩幽深,溪涧潆洄,古木荫翳,野草茵茵。薛云出身贫寒,但禀性好学,读书喜欢探源,唯求精深。尽管学识渊博,名气很大,但不喜为官仕进。为躲避世间烦扰,他效仿陶渊明,长期隐居于深山老林之中,以读书为乐,粗茶淡饭,节衣缩食,清心寡欲,淡泊明志,终其一生。因薛云在此长期居住,所以后人称之为“薛云谷”。薛云以其志向超然为古城作了标注。

到了金代,忻州又出了一个薛云式的人物——元德明,为元好问的父亲,“自幼嗜读书,口不言世俗鄙事,乐易无畦畛,布衣蔬食处之自若,家人不敢以生理累之。累举不第,放浪山水间,余酒赋诗以自适。”元德明看到此地幽雅,便经常在山中读书。元好问从小随父亲在山中读书,常常不离左右,耳濡目染,喜欢上了这个清净优雅的地方。

那么,系舟山缘何又叫读书山呢?这里还有一段文坛佳话。

在大金势如累卵之时,为躲避战乱,好多名士聚集南京开封。当时著名画家李平甫与元好问交好,就为元好问画了一幅家山图,以慰元好问思乡之情。不料这件事情很快在京师文坛传开了,大家争相观赏。一日众名士相约齐聚清晖亭,评画品诗,热闹异常。礼部尚书赵秉文看了画之后,就在画上作诗:“山头佛屋五三间,山势相连石岭关,名字不经从我改,便称元子读书山。”题注:“裕之先大夫尝居此山之东岩。”

时任吏部尚书杨云翼也为这幅画写了诗,题目为《李平甫为裕之画系舟山图闲闲公有诗某亦继作》,赞扬了元好问父子的雄才美德,最后写道:“会使兹山名,与子俱不刊。”刘昂霄也为这幅画题诗:“万里神州劫火余,九原夷甫有余辜,作诗为报元夫子,莫倚家山在画图。”表达了对蒙古游骑践踏忻州河山的愤慨。还有一位同乡赵元是定襄人,参与了这场盛会,悟诗品画,引起思乡之情,也写了一首《题裕之家山图》:“系舟盘盘连石岭,牧马微微倒山影。山光水气相混涵,中有元家旧庐井……元家故山吾与邻,梦见不如画图真。旧曾行处聊经眼,未得归时亦可人。” 举座皆惊。元好问在大家的感染下,乘兴作了《家山归梦图三首》。

李平甫一幅画,引发了众多诗人的追捧,也让系舟山有了更为高雅的名称,可见元好问在当时文坛的地位和影响力。此后读书山的名字多次出现在诗人作品中,并逐渐被人们普遍认同。

从此,读书山成为士人学子向往之地。站在城楼上,读书山高耸云霄,像是一种高度,亦或是一种动力。还有那轮“东岩映月”,常常让人观赏,让人缅怀。

读书山上,古人已去,留下故事;

读书山下,世代繁衍,文脉长存。

红火的文创街 张存良 摄

北路梆子表演 范 涛 摄

泰山庙 张存良 摄

尊师兴儒,是州人的传统。在后晋天福年间,便建起文庙,让读书人有了心灵的存放之地。到了明代弘治年间,把这一建筑发挥到了极致,“南绛北代,忻州不赖”,说的就是这三地同属州一级建制,在省内的规格最高。文庙建成后,得到了当时著名学者、大学士李东阳的赞誉,亲自作文,以为碑记。

秀容书院的建立,使得古城书卷之气蔚然成风。乾隆三十八年,鲁潢来忻任知州,感觉这里“幅员辽阔,民户殷繁,家有盖藏,人丰囊橐,讴吟弦诵之声不绝于耳,独书院至今缺。”于是,这位振臂一呼,相应者云集,建成了全省面积最大的书院,古城出现了“文跻九原,雅出秀容”的盛况。在书院西侧的通天衢牌楼上悬挂的“十隽匾”,便是为彪炳10名举人而设的。书院设立238年,朗朗读书之声从未间断。

梧桐叶落满庭阴,锁闭朱门试院深。为方便学子考试,修筑了贡院。“忻州贡院,为诸州之最”。贡院位于古城东侧,坐南朝北四进院,富丽堂皇。贡院考试称为院试,也叫岁试,每年举行一次,考中即为秀才,从此就有了功名。千万不要小看秀才,朝廷规定有免除徭役、见官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

为让读书人学有榜样、胸有目标,州城大街小巷,搭建了大量的牌楼。牌楼尤以明代为多,有30多座,有登科坊、进士坊、旌贤坊、继美坊、文魁坊、昂霄坊、腾霄坊、登云坊、凌汉坊、鹏程坊、文光坊、世科坊、经元坊等,坊名不断翻新,都是最好的词汇,矗立大街之上,让读书人主动对标,自我激励。

鼓励读书仕进,形成风气,地方官也作了不懈的努力。每有科举提名,地方学正便要组织文庙祭奠活动,发布告示,邀请观瞻。学子自此出人头地,倍感风光。还有一件文化盛事,就是逢考之年,要举行宾兴大礼。凡参加乡试、会试的学子,齐聚大堂,受到知州的盛宴款待。不仅有尊崇抬举,好酒好菜,还会收到一笔不菲的应试盘缠。如此大规模的盛会,自然观者如潮,人人羡慕。

正是在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州人读书奋进蔚然成风,科举常有捷报。明代有进士22人,乡举123人。到了清代雍正年间,学风大盛,山西巡抚诺敏评价:“文盛之区,忻居其一”。有清一代,州人得中进士39人,乡举167人。清代得中进士的人数,比明代几乎翻了一番。

读书山下,书声朗朗;楼中书卷,卷卷精彩。千年古城,书香氤氲,州人有幸,自当传承不绝。不论扎根本土,还是远去他乡,怀揣这种根脉,心灵就有存放之地,航向也自当不会迷失。

崇祀之城 虚拟世界寄托希望

细数《州志》全图,州城真是庙宇寺观众多,各个街道均有分布。明代约有40多座,清末约有近50座,庙宇占据的面积,约为州城面积的五分之一。而且从唐、宋、金、元时期均有过建造,代表性十分完善。

小小的州城为何要建这么多的庙宇?这是由百姓生活决定的,是希望的寄托,是人生的护卫,是对先贤的怀念,是对财富的梦想,也是千百年来流传下的精神支柱。文庙、武庙是朝廷提倡的重要神祇,文庙规制宏大,武庙数量最多,有5座。文殊寺、兴国寺建筑年代久远,是佛教的主要祭祀场所。泰山庙、财神庙、奶奶庙、白鹤观、三官庙、龙王庙是保佑平安、兴旺发达、风调雨顺的护佑之地;火神庙、三眼阁是驱除病灾、护佑健康的平安之地;文昌寺、魁星阁是兴文风、出人才的希望之地。五道庙遍布城内转角街、十字路口,期望驱鬼赶邪。城外有天地坛、先农坛和风云雷电坛,祀天、祀地,保佑农业五谷丰登。此外还有为文化先贤、正义化身的人物设置的祠堂,元遗山祠、包公祠、节孝祠、酂侯祠等。

庙宇的核心是祭祀,越是兴旺的庙宇祭祀的层级越高、规制越大、次数越多。州城庙宇的祭祀大致分为四种,一种是官祭,一种是民祭,第三种为行业祭,第四为宗族祭祀。

重点说官祭。古代地方官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参加祭祀活动,朝廷为此有专门的标准和仪程,由礼部颁发,地方遵照执行,既不能逾越,也不能简化。比如说,大年正月初一,知州必须到衙署的土地祠、酂侯祠举行祭祀活动,保佑本州、县老百姓丰收,同时希冀所辖治安稳定,境内平安。春天来了,州官要到城外祭先农坛,亲自扶犁,播撒种子。至于文庙的祭祀,在春秋二仲月上丁致祭,不仅每年两次,而且规格非常高,州官主祭,场面宏大,参与人员众多,仪程也繁多,音乐舞蹈齐备。81名礼生统一着装,手持器具,翩翩起舞,营造出浓厚的儒学大典氛围。

作为官员来讲,最重要的祭祀是到城隍庙的祭祀。

城隍,是守护城池的神。传说城隍神上对玉皇大帝负责,下辖阎王财神土地爷,权力很大。古城的城隍庙,在东大街州治西,是一座规制宏大的庙宇,正殿门两边有“白日无私贫富一般照临,青天有眼善恶两样分明”的对联。门上边是一个硕大的算盘,上刻“不由人算”,算盘上的算珠奇大无比,足有成人的拳头大。大殿塑有城隍神,身着红袍,手执纸扇,左右站文武二判官,上方挂着“杨府灵佑侯”金字大匾。两边厢房塑着十殿阎君、救苦殿、丰都殿等。据传原忻州城隍为汉朝萧何,明洪武三年重建后,州人请威镇三关的杨延昭做了忻州城隍。

虽然说城隍庙是“虚拟世界”,但在明朝,法律却赋予了城隍神监督官员的权力,新上任的知州必须先到城隍庙报到,夜晚沐浴更衣之后,祭拜宣誓,接受城隍的训诫,次日天亮后方能到衙署正式上任。此后,境内凡有重大事项,须向城隍汇报。每年农历五月十一为城隍大祭,城隍在春秋定期坐轿出府巡察,这都需知州大人亲赴或委派官员出席主持。由此城隍庙的人气、名气渐渐火爆。

至于民祭,一般都是由民间选举会首,由会首组织,百姓参与,分摊费用,在固定时日进行祭祀活动;行业祭祀是指商业行会组织的一些寺庙祭祀活动,由行会出资;宗族祭,主要以家族祭祀宗庙,一般规模都不大。

在祭祀活动的推动下,庙会逐渐形成。

历史上古城从正月到九月,庙会接连不断。正月初五,泰山庙粮市开业举办庙会,正月十四至十六在西街三官庙举办庙会,正月十五当天晚上还要放焰火。观音庙是每年的二月十九庙会,三月二十七、四月初一、四月二十一还有祈福求顺的庙会。城隍庙是五月初一到初九,关帝庙是五月初九到十三,兴国寺是五月十七到十九。南关则是每年的九月初九在北寺举行一年一度的白菜会,后将白菜会改为程婴文化节。

庙宇不是城池的留白,也不是点缀粉饰,而是城池百姓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需求。从建筑空间到精神享受,从祭祀活动到商业繁荣,庙宇维系了古代城池的稳定和运转。各种寺庙布局其间,雅致有趣的楹联词句和精雕细琢的建筑艺术,承载着古城历史和记忆。

商贸之城 万里茶路重要支点

忻州处于中原文化与北部游猎民族文化的交汇地带,有四条大官道通往太原、大同、五台、静乐四个方向,土地平旷,交通便利,因而这里的人们见多识广,忻州同治年间学者王锡纶说:“太、汾、忻、代之人,经商者十人而八……忻人之敢于远行,自乾隆时,开新疆伊犁、乌鲁木齐、喀什噶尔、阿克苏、和阗、叶尔羌等处。途经万里,行比一年,无水草、人烟、屋宇者,凡十余日,莫不联肩接踵,毂击车驰。今此路虽废,又有率车驮贩茶以通俄罗斯者,盖其平居彼此相胜,各思创一未有之业,以冀奇获。”

史料记载,晋中商人兴起之后,到了乾隆年,这里也形成了颇有规模的商业队伍,其中以奇村、三交、董村、庄磨四镇最兴盛。他们把杭绸和土布经河北运回,自销一部分,剩下的外销西路新疆、北路归化、东北蒙古、俄罗斯远东等地,又把西路的皮毛、银、金、葡萄干和药材运回忻州,转销北京、天津及杭州一带。所以忻谚有云:“东口到西口,喇嘛庙到包头,西安库伦京津沪,走遍天下不发愁”。据1935年版《山西大观》统计,全县20万人口,从商者即达38918人。

如此庞大的商业团队,又是南北转运的集散地,为之服务的机构和地方也兴旺起来。忻州财神庙曾是忻县商会旧址,也是当时清政府特准代发对俄贸易“信票”之地。一巷之隔的泰山庙,则是热闹的金融市场(当时称钱市)。每天早晨,州城各银号、钱庄都要委派精通业务的代表到泰山庙来“上市”,也有个体散户、买卖双方直接交易。

南北大街是古城最为繁华的经商之地,两侧全部是建筑考究的店铺。据统计民国时期南北大街共有154家商号,连同大东街、石狼巷、打磨巷、草市巷及南关、北关等街道共计商铺470家。经营门类有醋酱、糕点、粮食、肉类、皮类、药材、豆制品、纸扎、绸缎、杂货、银号等。如此集中的商业规模,并不是一州之城消费能力所能支撑的,这里还是万里茶路上的重要驿站,驴驮马拉的商队,带来了大量的流动人口,消费能力暴增。耳濡目染,也有了忻州人的茶货买卖。

说起茶货生意,有一个忻州人在茶马古道上赫赫有名,这个人就是程化鹏。东大街牛脏巷33号就是程化鹏的老宅院,宅院借用太谷商人大宅院模式,砖瓦木结构四合院,砖雕匾额:“履谦恒益”,展现了主人为商之道,举止谦和,保持诚信,生意就会越做越兴隆。

程化鹏少年就到塞外谋生,经商50余载,头脑灵活,乐于助人,善于分析市场行情,经常奔走在对蒙古、俄罗斯的贸易商队中。被人称为茶马古道上的“商界谋士”。

当时,俄国对中国茶叶需求与日俱增,北方最大的边贸市场恰克图,每年输出的茶叶不下200万斤。清政府要求边贸商人须持有理藩院颁发的“信票”才能对俄贸易,而且对商人携带商品的品种、数量、期限有严格限制。守关官吏唯利是图,横加盘剥,常有货物被全部没收的现象发生,晋商的茶叶边境贸易陷入困境。在大家坐困愁城、一筹莫展之时,程化鹏挺身而出,专程赴京,上书理藩院,列举对蒙俄贸易现状、晋商的苦衷以及放开贸易对朝廷的种种好处。清廷批准了这个建议,还为嘉奖程化鹏上奏之功,特准其代发信票。从此,晋商可与俄国人直接交易,打通了晋商对蒙、俄的贸易通道。恰克图的山西商号迅速翻倍,商号达到120家。

但事情并不这样简单。鸦片战争以后,俄商凭借不平等条约插手中国内地茶叶贸易,使边贸商人在极不对等的市场竞争中,渐处劣势,只剩4家茶商。程化鹏等人再次上书,提出准许商民“由恰克图假道俄边行商”,减轻茶商关税。清廷出于维护政权的需要,批准了程化鹏等人的请求,降低关税,并下令取消一切浮费。程化鹏等为山西茶商争得商业机会与尊严,“万里茶路”因而才能从南到北,衍生至国外长久贸易。

茶马古道的通畅,带动了古城经济的发展。“崇商重利、信义并举、卓越创造、自强不息”,忻州商人在长期经营过程中,形成了这种代代相传又生生不息的商业文化,这也是数百年来得以支撑其发展的内在灵魂和动力源泉。

人文之城 镌刻历史流传佳话

千百年来,古城伫立远望,静观世事,洞察人情。南来北往的有帝王将相,有英雄豪杰,有文人墨客,更多的则是贩夫走卒。有挑起战乱的,有喜好和平的,有意气风发的,有悲惨忧伤的,古城一概接纳,没有嫌弃一人。而这些人的足迹,随同他们的功名,也镌刻在了这里,为古城平添了故事,流传了佳话。

帝王过境。

北魏太和五年,孝文帝讲武于云水之阳(云中河),招募良将;太和十七年秋天,孝文帝率大军30万南征(迁都),途经肆州,看见路上老百姓有腿瘸眼瞎的,就立刻让马车停下,慰问安抚这些人,又供给他们终生的衣食,传下爱民如子的佳话。隋大业十一年(615年)八月,突厥始毕可汗率骑兵数十万围困隋炀帝于雁门,援兵云集忻州,李世民实施疑兵之计,迫使敌军退出,雁门解围,隋炀帝从忻州经过,返回东都。后唐长兴三年(932年)石敬瑭屯兵忻州,主持练兵,在朝廷犒赏军士时,密谋反叛。宋钦宗被金人掳掠,路过忻州,悲惨出关。1644年春,李自成春风得意马蹄疾,率大军途经忻州,忻州人清水洒街、黄土垫道,大开城门迎闯王。1900年庚子年八月十五,慈禧、光绪一行“西狩”抵忻州,顿感跨入新天地,“陈设富丽,为诸州冠”,连日来风尘尽消,“天颜甚喜”,高高兴兴在忻州贡院过了中秋节。

名媛路经。

在忻州通往雁门关的大道上,曾经留下了两位名媛的足迹,就是“昭君出塞”和“文姬归汉”。据《山西通史》载,昭君出塞时所走的路线是,由蒲坂(今永济市)渡河,东北行经河东郡治(今夏县)禹王城,北行过闻喜县,经平阳(今临汾市)、阴地关(今灵石县南关镇)、太原、(忻州)、北越勾注(今代县西北铁裹门),至平城(今大同),转而西行至雁门郡治所(今右玉县),再北出杀虎口至内蒙。传说王昭君望着漫天黄沙,孤雁南飞,不觉幽思自叹,无限感伤,便弹起琵琶,一首《出塞曲》寄托了浓厚的乡愁,声声催人泪下,而南飞大雁望着惊艳的女子,听着凄婉的琴声而扑落于平沙之上,遂成《平沙落雁》的千古绝唱。

东汉末年,兵荒马乱,一代才女蔡文姬被俘虏至南匈奴,成为左贤王的夫人。曹操知道这件事情后,派人带着重礼到南匈奴,要将蔡文姬接回来。左贤王不愿意呀,但又不敢得罪曹操,只好将蔡文姬放回中原。蔡文姬从雁门入关,经过几年后设置的九原,回到了离别多年的家园,后创作了《胡茄十八拍》流传至今。

文豪过客。

从忻州过往的文人墨客不胜枚举,但最有影响的莫过于北宋的两大文豪欧阳修和范仲淹,而且两人还是同一年踏上忻州这片土地。

庆历四年(1044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改革,得罪了朝廷中一批既得利益者,宋仁宗为缓解朝臣矛盾,指派欧阳修出使河东,实际上是贬黜出京。五月,欧阳修以右正言、后知谏院、知制诰之职奉使河东。在巡视了西北诸州县后,他认为这里太苦了,粮食非常紧张。于是上书《乞免诸州一年支移札子》说:“去年并(太原)、忻(忻州)、岚(岚县)、宪(静乐)、石州(离石区)、岢岚、火山(河曲县)、宁化、保德9个地方,官府出资向百姓购买粮食142000石,都运送到黄河以西的府、麟二州,支用军需。今年两地的粮食已经够用了,所以也不需要在这9州购买粮食。如还需要,恳请今年只让收成好的又临近黄河的保德交纳。适当地减轻一些百姓的负担,让他们休养生息。”欧阳修为忻州人民送了一份大礼,爱民之心显现无疑。

同年秋天,庆历新政的推动者范仲淹也踏上了忻州这片热土。这次北上,他专门相约同乡张焘同行。一路上两人谈兴十足,从朝廷中带出的烦闷一扫而光。在忻州到代州的路上,两人眼望一片秋色,兴致盎然,范仲淹有感而作《与张焘太博行忻代间因话江山作》,诗曰:“数年风土塞门行,说着江山意暂清。求取罢兵南国去,满楼苍翠是平生。”求取罢兵是他此行的职责,满楼苍翠是让百姓平安稳定的愿望。诗以言志,同样是忧国忧民,为后世留下佳话。

名将征伐。

在这条南北大通道上,众多的名将率军出征,汉代飞将军李广,多次出击匈奴;北魏尔朱荣不忿州牧出城迎接,一怒之下攻打肆州城;唐代大将李靖、薛仁贵与突厥征战,都路过忻州;郭子仪平叛,从雁门关入关,挥军河北;明初大将常遇春,留下了酒醉剿杀秀容县的荒唐故事。

一代山川在人物,千秋割据几英雄。一切过往,待尘埃落定时,终归平静。留下的却是这些人与城的故事,流传于市井乡野,街谈巷议。最后融入那“日暮九龙原上望,万家鳞次水烟中。”

非遗之城 摔跤之乡诗意生活

忻州是一块多元文化和地域文化交相辉映的沃土。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达30余项。

最为知名的当属原始古朴的挠羊赛(摔跤)、慷慨激昂的戏曲北路梆子、高亢悠扬的八音会(晋北鼓吹),均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国“摔跤之乡”“八音之乡”,两度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这些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深深地打上了忻州的烙印,也为古城注入了人文生机,多了一些灵动之美。置身其中,会让人感受到不一样的诗意生活。

历史上,古城的文娱活动非常频繁,尤以庙会最是聚人。活动场所挠羊赛、八音会、北路梆子轮番上阵,高潮迭起,看的人直呼过瘾,流连忘返。

我们先说挠羊赛为何让人痴迷。

忻州摔跤据传始于宋朝,由杨家将镇守边关流传下来,当时还称之为“角抵”。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曾写了一首《角抵诗》,很是传神。“广场妙戏斗程材,才得天颜一笑开。角抵罢时还摆宴,卷班出殿戴花回。”元好问曾在《续夷坚志》中记述了忻州跤手的事迹:“秀容东南双堡王增寿,号为外力,善角抵,人莫敌。”在明清两代,摔跤就更普及了。

摔跤之于忻州,恰如足球之于巴西,人人想参与,男女能上场。有组织进行的摔跤比赛活动称为挠羊赛。凡举办摔跤比赛,东道主要在摔跤场上拴一只大绵羊,准备奖给最后的胜利者。跤手上场摔跤,摔倒一人很平常,连摔两人也是一般,连续摔倒三人,就可算作好手了,主办者便要发给奖品。连续摔倒四人、五人,奖品依次加大,如果连续摔倒六人,这场挠羊比赛就宣告结束,胜利者被尊称为“挠羊汉”,场上拴着的大绵羊便由其扛走。

过去不论城乡,但有庙会,必然要搞挠羊赛。当地有俗谚:“赶会不摔跤,瞧得人就少;唱戏又摔跤,十村八村都来看热闹。”大些的村子在农闲时也组织专场的挠羊赛,当地农谚说:“立了秋,挂锄钩,吃瓜看戏摔跤放牲口。”这足以说明农民把摔跤看成一件大事。忻州有史以来观众和跤手最多的一场挠羊赛是1994年北兰台村的跤场,连续五天,天天爆满,每场观众多达两万余人,国内外骁将224人参加了角逐。

如此广泛参与的群众活动,有人在摔跤中摔出了名堂。南高村的“崔家父子” 和北胡的“赵家兄弟”被称作“摔跤世家”。 新中国成立以来,忻州人在全国各大赛场夺得金牌多达140余枚,忻州是当之无愧的摔跤之乡。

再说北路梆子有何妙处。

北路梆子是山陕梆子在传入晋北后与当地民间音乐、语言、地方小戏融汇磨合形成的。清乾隆年间,已经成熟,有了固定的班社、剧目、名伶和演出规例。

艺人们代代相传一句顺口溜:“生在蒲州,长在忻州,红火在东西两口(指张家口至包头一线),老死在宁武朔州。”从这句话中看出,忻州是艺人的成长之地,也是学艺的大本营,当然融合了更多的忻州文化元素。

在表演艺术上重生活、重情趣、重唱功、重特技。在演唱艺术上,成套唱腔、大段唱词,大板激越昂扬慷慨悲壮。在念白上,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活泼,说理透彻。在内容上,北路梆子剧目类别繁多,拥有400多个传统剧目。剧种行当分为红、黑、生、旦、丑五大行,其中以红生(须生、老生)与正旦为主,胡子生、大花脸、青衣合称“三大门”,极重唱工;小生、小旦、小丑合称“三小门”,侧重表演;另还有花脸、老旦、丑角等。

著名戏曲艺术家贾桂林、董福是现代北路梆子的代表人物,代表剧目《金水桥》曾被拍成电影,在全国发行上映。后继代表人物有李万林、翟效安,新一代有杨仲义、成凤英、贾粉桃等“梅花奖”得主。

北路梆子艺术基础雄厚,生活气息浓郁。不仅忻州人喜爱,而且在晋北、内蒙古、河北都有广阔的演出市场。

再说八音会为何受到追捧。

八音会是以“八音会班”为单位的民间音乐演奏艺术。乐器有管子、唢呐、口琴、笙、海笛、小锣、镲、板、鼓、梆子、胡琴、三弦、电子琴等。主要演奏套牌音乐及流行音乐。是当地节日娱乐、社火表演、戏曲伴奏、红白寿宴、庆功表彰的主奏音乐,被国内外专家评为“音乐口技”、“中国民间交响乐”。

八音会起源于西周,流传于北魏,成熟于宋元明清,盛行于清末民初,繁荣于当今。八音会的源头是从俗乐中分离出来的雅乐,最早出现在周公时期,是为其巩固统治所制定的一套礼乐制度。到清末民初,随着北路梆子戏的兴盛,鼓吹艺人们开始仿学吹戏,能惟妙惟肖地模仿北路梆子名角“十六红”、“两股风”、“十三旦”等唱腔,令观众如醉如痴。除了吹戏,还能吹歌。以吹奏晋北民歌、陕北民歌及不同时期的流行歌曲、电影电视插曲等为主。代表性传承人卢补良是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的“全国吹歌大王”。

八音会集关塞精神的雄宏激越、庙堂音乐的宁静悠远、游牧艺术的奔放高亢、中原农耕生活的和谐浑厚于一体,是忻州人民智慧的结晶,上千年来传承不绝,而且不断发扬光大。

除了挠羊赛、北路梆子和八音会,忻州还有省级传承项目晋作家具制作技艺、黄土风情剪纸和市级传承项目刺绣、面塑、绘画、豆腐干、蒸肉、瓦酥、糖枣、忻定民歌、忻州三弦、干锣儿(干馍)制作技艺、奇村杂碎、道教音乐、牛斗虎、跑驴儿、麦秆画、农民画、葫芦画等民间艺术。

领略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从中不难体会到掩藏在艺术背后的东西,那就是忻州人敢于竞争和富于创新。这种扎根在骨子里的禀性,正好与市场经济契合。传承了这种禀性,成功并不遥远。

徜徉在忻州古城古色古香的青石板巷子中,观梆子戏,看挠羊赛,听八音会,赏地方特色文化,你不羡慕忻州人自在生活和诗意生活吗?

活化之城 吐故纳新文旅交融

岁月悠悠,潮起潮落。

跨越千年,古城吐故纳新,重获新生。

2017年初,忻府区提出对古城进行修复改造。按照当时的设想规划,在两年内,对古城进行局部修复改造,既可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还将极大改善老城区内群众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在这种思路下,忻州古城保护修复工程动工了。

对古城的修复和保护,忻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在认识上非常前瞻,所以在决策上,一开始就坚持超前谋划、高起点定位、大格局把握。古城的功能不但可以居住,还要担负历史传承、辐射带动、文旅产业、经济发展等多种使命。

在定位上,把古城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产业升级的平台、招商引资的枢纽去打造,把保护和活化结合起来,真正把文物完整保护起来、利用下去,要让文物活起来。

实行分期实施,用足用活政策。对老居民住房的搬迁安置,实施棚改政策;对秀容书院、泰山庙、关帝庙、城隍庙等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运用文物保护政策。对需要改善的古城道路、管网设施,用市政投资政策。对需要搬迁的居民,已经建好了安置房,基本可以一次性安置。

非古城功能迁移出去,大量植入文化、商业、旅游元素和业态。在改造、保护、修复中,古城肌理经过重新梳理,沉睡的历史文化资源被全方位激活。

在古城修复保护的同时,运营管理的问题亟待解决。2017年8月31日,忻州市政府考察团专程赴袁家村考察,学习乡村休闲旅游的先进经验,希望与袁家村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共同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古城需要先进的理念和管理,向袁家村伸出了橄榄枝;

袁家村需要一个更大的平台,握住了古城渴望合作的手。

古城在保护、修复的同时,活化、招商次第展开。

活化后的古城店铺林立,各种风味小吃精彩呈现,红面鱼鱼、莜面窝窝、羊汤、卤猪蹄、凉皮、桂花糕、煎锅、酸奶……一方水土,一方美味。在众多的小吃中,总有一款能匹配你的味蕾,丰富多样的地方特色美食,为传统文化融入新的活力。

岁月洗礼,老而弥新。古城保护活化,没有成为文物,也没有售票观瞻,而是多了烟火气息,让人深入其间,慢慢看、细细品、美美吃。舌尖上的美味,如同时光酿就的老酒,浓香醇厚,让人闻香纷至沓来。打磨巷、石狼巷、主事巷、泰山庙巷等这些挟带着曾经繁华的街巷和其间的商铺,与现代的文创小店一起,在新旧交融中实现了转化,赢得了顾客的青睐。

一种“古城之内闲适惬意,古城之外车水马龙”的生活画卷呈现开来。正是这种既有历史的沧桑又兼具时代风华的气质,让古城熠熠生辉。2021年春节期间,游客爆棚,客流量达到50万人;“五一”小长假,客流量达到40万人。旅馆、客栈一房难求,400多个小吃店食客爆满。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古城作为忻州文化的新品牌、产业升级的新龙头、城市发展的新名片和晋北生活体验地,正在成为忻州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新高地。

欲知风味不能尽,此卷长留天地间。

卧牛古城,重现辉煌始于牛年。

祝愿卧牛古城牛劲十足,牛气冲天!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