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彩萍,自幼随祖父研习书画诗文,因天赋灵性,加之不断勤奋钻研,取得一定成就,创办涵香阁艺术培训中心,故人又称“涵香阁主”。彩萍擅作词,尤以小令和中调为其所长,词风雅丽,情感真挚,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体,深受读者喜爱。
遗山诗社近期刊登的吕彩萍作品专辑,内容上大致可分两类:一是有关抗疫的时事情状;二是吟咏梅兰竹菊等花草植物以及四季更替、重要节日等,托风雅之词,明自我心性。从艺术角度看,这些作品或沉思、或灵动,思绪开阔,韵致嫣然,词画有机相融,用典自如妥切,抒情性于辞采,咏雅志而不自矜。涵咏其间,若琼花满地,玉阶生辉,天籁清风吹散密云,月下疏影暗吐清香。仔细品读,可感受到作品呈现出的四种艺术之美,本文试作解读。

语言风雅之美。虽然词之雅正在神不在貌,重其内在气格,抒性灵至真,发深幽之思,但形式与内容终究是相统一的,故而需要根据内容情感选择词牌、奠定基调、谋篇布局,同时注重语言词汇的调遣。风雅、华美、端庄的语言往往能给人营造一种美感,纵观古代名家词作,莫不如是。苏轼词典雅淳厚,给人以雄旷哲思之美;稼轩词慷慨豪迈,给人以宏大激越之美;清照词清新明丽,给人以婉约细腻之美;美成词风华奇幻,给人以超凡脱俗之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除了要注重词境,作词人还应仔细推敲词的语言,使其精微处也具美感。品读吕彩萍的词,可知作者对语言词汇的选择是十分重视的,呈现出清、雅、朴、幽的特点。《于飞乐·秋日感怀》:“雨初歇,风渐起,顿觉微寒。何留意、已至秋天。碧池寒,黄叶落,飞鸟将眠。残阳铺水,正缤纷、苍浪浮烟。且随他、客入山间。心归处、醉卧田园。纵、江湖尘隐,任、鬓角霜斑。相依余岁,向来年、自是悠然。”碧池、黄叶、夕阳红、烟霭青,构成一幅色彩交织的美丽秋日图画,从词中更可感作者沉醉其间、悠然自得的心绪。

词画相融之美。词画同体,是指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创作中相互融合,以增加诗歌的形象性、绘画的想象性。元代杨维桢说:“盖诗者心声,画者心画,二者同体也。”苏轼评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宋代著名词人秦观的《满庭芳·山抹微云》中“山抹微云”一句被世人称为“以画入诗”的典范。彩萍不仅长于诗词创作,而且精通书画艺术,因而作词时会不自觉地采用以画入词、词画相融的表现手法。在《接贤宾·驱疫吟》中,作者从视觉、听觉角度出发,点、线、面搭配,为读者描绘了一幅黄昏抗疫图——狂风肆虐街巷是面,大笔涂抹;天空中的层云是线,一笔勾勒;高高悬挂的月是点,轻轻点触。
意境相谐之美。王国维曾说“有境界自成高格”,意境是艺术家主题思想和宇宙诗心的集中体现。吕彩萍作品十分注重意境营造,且造境方式也很丰富。其词以“真”为基础,采用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手法,以《江城子·迎春》为例:“家门半掩向青阳。夜依凉,日稀长。十里春风,紫燕系春光。疫后冰霜生暖意,芽破土,雪融江。梅花悄放正含香,小轩窗,待梳妆。对镜蛾眉,却见鬓边苍。把盏吟诗添一岁,人渐老,月微黄。”全词意境清丽,含蕴耐味,虽略有岁月易逝之忧伤,但整体洋溢着喜悦向上的激情。多种手法的运用,带给读者一种跨越时空、超越具象的意境美。

咏物传神之美。彩萍的词曲作品多以咏物纪事为主,如《散天花·题紫藤》一词,外在形象刻画精微,内在精神灵动飞扬:“千里薰风紫玉垂。嫣然轻落处,更枝低。依稀云瀑挂疏篱。连绵筋骨里,浸清肌。难系流苏不自持。天然堪似玉,已成痴。裁霞倚翠醉门帏。借来尘世笔,应春期。”此外,作者还善于将时事之感、家国之情、自我个性融于咏物客体中,如《上林春令·竹》一词:“疏影依稀摇曳,正见那、闲亭晴翠。更崇萧飒苏风,君莫问、为何伏醉?不裁凤管留清气,且消得、绿生斑泪。何妨节节虚心,向何处、四时如寄。”“疏影”“晴翠”为形,“凤管”“斑泪”“虚心”是景物着情,“更崇”“伏醉”“清气”即主观感受。在表达精神层面,作者常巧用典故渲染情绪,既拓展了词境内涵,又丰富了主观感受。《一剪梅·重阳》中,“陶翁”“徐娘”皆是我们熟悉的历史人物,“借得西山半壁阳”则从曹雪芹“借得梅花一缕香”化来。彩萍创作的散曲多为小令,语言清新,生动传神。许是受其同乡著名词曲大家白朴的影响,有以词入曲的特点,语言通俗却不失风雅。
当然,吕彩萍作品所呈现的艺术美绝非仅上述四种,诸如刚直的力量之美、柔和的婉约之美、磅礴的雄健之美、悠远的沉思之美等等,不一而足。染柳烟浓,淡墨含香,偶有微风轻拂,飘落的春雪晶莹透亮。百词汇集,文思泉涌,期待吕彩萍有更多的精美佳作。(王建勇)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