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称程大凝为书写毛笔字的“大众笔”,是用事实说话的。
一是程老功夫深。程大凝1946年出生在原平市南王就村,从小跟随爷爷和父亲学习诗书画。入学拜师于本村老秀才,每日临帖百余字。后又就读于忻州师范和山西大学艺术系,得到著名书法家姚奠中、段体礼、李孝慈老师辅导,四十多年在工作中刻蜡版上千张,在胶片上书写4毫米戏剧唱词、字幕60部近60万字,书写展览的说明及前言近百余块。最大字写过20平米,最小字写过3毫米。退休后程老每日临帖创作、授课培训不少于12小时,临帖300余本。你说功夫深不深?
二是程老有真功。他一人能熟练书写甲骨、篆书、魏碑、曹全隶、乙瑛隶、章草、欧柳楷、颜赵楷、行楷、行书、行草、草书、伊秉绶隶、创新粗圆、创新仿宋、创新大黑、创新角篆、仿毛体18种书体(见图)。还会画画写诗,诗书画样样精通。对程大凝而言,临帖是他最大的快乐,创作是他最大的满足。现在他的工作室有4000多幅作品。退休后参加全国性书法大赛就获奖300余次。
程大凝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原平市文化馆、北路梆子剧院、忻州市群众艺术馆和忻州市政府办公厅从事刻印书写、展览制作、文秘编辑等工作,一直没有离开写写画画。退休后又被聘为忻州师院书法教授。走进他的工作室,堆放着满满的书籍报纸、纸墨笔砚、奖牌奖杯和创作作品。

艺无止境,探索不停。程大凝在书法艺术中一直探索,寻求真艺。他学书临帖,少则一两次,多则上百次,不达精妙不罢休。程老说,各种字体都有魅力,但吸引人之处却不尽相同:比如篆书象形对称,使人赏心;隶书古朴厚重,使人悦目;楷书工整端庄,使人静气;行书流畅贯通,使人心旷;草书飞动奔放,使人神怡。他的书法创作采用八面出锋,横画竖入、竖画横入,加强笔画的气韵连贯,笔意相连。用他的话来说,就是用一根线就能把楷、行、草每个字都串起来,以实现整体气韵贯穿。
中国书法家协会荣誉主席沈鹏老师点评中指出:面对一幅好的作品,首先受到感染的是它的色泽,纸墨、印泥、印章的质量,观程大凝作品给我印象非常深刻,尤其是他在书法中自由变换的风格,从大处着眼,整体的布局美观;从小处琢磨,点画笔法非常优美;从字里行间看硬直而刚,软曲而柔,丰厚而腴,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张海老师与中国书法家协会原顾问欧阳中石老师点评中指出:程大凝先生的作品,深厚的书法理论基础,良好的汉字书写功底,优秀的艺术道德境界和艺术风格皆体现出来。诸体皆能,从笔法、用墨、章法布局来看疏密得体,浓淡相容,笔力遒劲。
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苏士澍点评:程大凝先生的书法笔运酣畅,气势流动,收纵有度,使字形筋骨劲健。神气外露而精气内含。观其隶书,形中无常、法中不拘、清净纯澈、不躁不郁。
抗疫期间,程老为忻州赴武汉的抗疫医护人员捐赠了40余幅书法作品。文旅部在2020年7月授予其“艺术界抗疫英雄”称号,并颁发荣誉证书和奖章。程大凝说,自己一心想把70年积累的书法经验传承下去,把祖国的优良文化传承下去,哪怕分文不取,也十分快乐,无怨无悔。
程老说,自己是共产党员,自己的创作体现出艺术价值就是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党服务。程老平时不爱闲聊、不爱逛街、不喝酒、不抽烟,更不浪费时间。生活简单,出门只骑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但程老很满足,一心扑在书法事业上,让余年发点热。2021年程老被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评为新时代最具艺术价值人物、中国文化品牌人物。其作品被人民大会堂、政协礼堂、钓鱼台国宾馆、宋庆龄基金会、盐城国际碑林等十余个单位收藏。
程大凝还建议把书法课纳入各地学校的教学课程中,让书法这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继续发扬光大,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