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频道>>文化>>正文
非遗海外“圈粉”呈现中国魅力
2025年01月01日 10时07分   忻州晚报

2024年,在更大范围走向世界的,不只有春节这个传统的中国年文化。从历史悠久的非遗文化,到与时俱进的“国潮”魅力,再到科技与文艺碰撞融合的文化出海“新三样”……中国文化“出海”又“出彩”,在全球刮起了一阵“最炫民族风”。

近年来,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海外持续“圈粉”,彰显文化魅力。成功申遗的春节,就是其中之一。

如今,全球约1/5人口都在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与春节相关的民俗活动已走进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约20个国家将春节列入该国整体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春节已在世界各地深入民心。

2023年,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中国年”升级“世界年”。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萧放认为,春节对人类文明的贡献重在一个“和”字。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借着春节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向世人传递,增进彼此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往来。

“从东南亚到欧洲,不仅海外华人,越来越多当地民众也将春节视为自己的节日,他们还将本土文化融入春节的节庆活动之中。”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张勃认为。

“本次申遗成功本身,也体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春节所彰显的人类一致性和文化创造力的认可,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向往美好生活的文化期待。”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副秘书长朱刚说。

就在春节申遗成功的第二天,2024年12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审议并通过中国“羌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和“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三个非遗项目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中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近年来,随着中国珠算、二十四节气、藏医药浴法、太极拳、送王船、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等相继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非遗文化正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极具艺术价值和独特文化内涵的中国非遗,已经成为诸多外国人感受和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桥梁。与此同时,中国非遗正以传统民俗、文创产品等不同形态成功“出海”,向全世界讲述着中国非遗的故事。

“非遗强调的是人而非物,凡是能够高度呈现人的原创性的非遗都容易获得人类普遍的尊重。”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非遗研究中心主任耿涵说,非遗“出海”可以帮助中国向外界传达全人类的文化价值共识,让国际社会感受到中华文明中“真、善、美”的表达,有利于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风俗习惯的理解,增进不同国家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和尊重,拓宽国际交流合作空间。

(责任编辑:梁艳)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