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频道>>文化>>正文
中医、西医,中西医合作博弈与文化随想(之五)
2024年12月18日 08时43分   忻州日报·文化旅游周刊

三、合作博弈在多大程度上更合理更有效更便捷

2019年12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时评说:“坚持中西医并重,需要中西医‘一碗水端平’。近百年来,‘中医太落后’‘中医不科学’等质疑之声不绝于耳。中医与西医治疗理念不同,分属不同的医学体系。中医重整体,善用‘坚盾’,更关注‘病的人’;西医重局部,善用‘利矛’,更关注‘人的病’。其实,中医西医各有所长,各有侧重,没有必要分高低、论长短。二者不是对手,而是战友,其共同的敌人是疾病……‘单打独斗’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人类健康的星空,需要中西医联手点亮。”(题目《中西医并重,让古老瑰宝重焕光彩》)

新华网(2024年4月28日)、《中国中医药报》(2024年5月8日)均以新出版的《西医大家话中医》为新闻点,分别报道了北京举行的以“西医大家眼中的中医药什么样?中西医之间能够沟通联系吗?中西医未来会如何结合?”为主题的座谈会,陈述了王振义、韩济生、孙燕、汤钊猷、钟南山、陈香美、张运、葛均波、宁光、贾伟平等10位院士关于认识中医药、结缘中医药的精彩发言。与会专家的观点归结为:一、“中医药是中国独有的宝贵资源”;二、“中西医结合的‘新医学’是方向”;三、“让中西医人才相向而行”。

‌2024年6月5日《人民政协报》以《强化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为题,剖析中西医结合发展面临问题时指出:一是中西医结合优势病种亟待明确。二是中西医结合创新中药研发需要进一步强化。建议“设立专项,开展中西医结合临床优势病种的国际标准与规范研究”“倡导以临床难题为导向的中西医结合培养模式”。

尽管前路并不平坦,人们依然相信中西医合作的前景可观可信。下面是社会各界关于如何避免弯路,加快步伐,争取快出成果,实现长足发展的相关信息和部分观点。

1.时下一个不可小觑的事实是,真正称得上名医或者合格中医的还不是很多,有人建议将真正的好中医联合起来,首先从队伍短板处下功夫,把不合格者请出中医队伍,不可因为个别庸医影响中医的声誉和品牌价值,真正亮化中医品牌。

2.中西医共同的敌人是疾病,西医先进自不必说,其实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并不是西医在每一方面都比中医强;中医有些方面确实不好列入现代科学范畴,可中医也有西医莫能超越的地方。双方结合取长补短之路必然越走越宽越有价值。

时下中西医合作诊治疑难杂症的病例已经很多,比如中医所讲辨证施治等思维方式在某些领域,如通过推拿、按摩、艾灸等诊疗方式,相互合作实行该针灸的针灸,该注射药物的注射药物,把病治好或者控制住,且价格低廉,有利于减轻病人家庭负担,受到患者欢迎。如此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利国利民,可期可鉴。

3.《易经》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是“行”的,中医讲天行乃健,生命也是以“行”为健。西医讲生命在于“运动”,其实生命之“动”也是以“行”为健的。中医认为运动须顺应四时变化,如春夏宜动,秋冬宜静,强调动静结合,避免过度运动耗伤阳气。西医虽没有特定的运动方式限制,同样十分注重通过各种形式的运动来提高身体机能‌。可见,在“行”和“动”的内涵上双方是一致的。

4.中医重宏观,西医重微观;中医以大看小,西医则是以小看大。中医重视辨证论治,强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西医重微观以辨病为主,从微观角度以小看大,重视局部性改变和功能变化。双方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宏观和微观相结合,正好组成既相对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为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合作空间。例如抗癌治疗过程中,用西医放射治疗或化学治疗方法消除局部肿瘤病灶,并追剿转移病灶细胞;用中医扶正固本方法调动患者机体整体自稳机制,减轻西医治疗给机体组织细胞造成的损伤,兼有祛邪抑癌的作用。

5.中医提倡“治未病”,西医强调“预防”,“治未病”和“预防”几乎是一个概念的两种说法。基于这一特点,双方共同合作,不仅可以优化中西医许多现代医学理论和技术,而且借鉴双方各自优势可以‌缩短病程。

6.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有自己相对的短板。比如中医的疗效和认知方法存在大量的臆测性和主观性,这与现代学术的认知方式不同,需要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微观”辨证,扩大四诊范围,融入世界医学范畴。西医之进步在于放眼“宏观”,整合并发展系统医学。双方若各以彼之长补己之短,可为弥补各自劣势组成优势。

7.关于“西病中治”的思路,有人提出以西医确定病名,然后‌以中西药配合治疗。比如相关病症可以通过拍片子、验血等查一下生化指标及相关数据,关于病症的判断和治疗,可以借助中医手段开药方,或制成颗粒状、胶囊状等中成药,通过中医进行调理和康复。如中科院院士沈自尹关于“肾虚证”与现代医学的早衰或衰老性变化的研究;中科院院士陈可冀关于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的系统研究。再比如“麻黄治喘”、洋金花平喘止咳解痉等功效,均获得以“中医”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医学外科、骨伤科等领域专家与现代医学领域中外医学界的认同。

8.2023年11月17日《中医杂志》以《由靶及态——现代中西医结合医学模式》为题的文章提出靶态模式。文章称:“中医之进步在于借助现代诊疗设备扩大四诊的范围,发展‘微观’辨证,西医之进步在于放眼‘宏观’,发展系统医学、整合医学,两者相向而行。”于是“‘态靶辨治’将可能成为构建现代中西医结合诊疗体系的重要途径”,“态”是一个高于“症”“证”“候”的大概念,“靶”借用了现代医学“靶点”的概念,“由态及靶”和“由靶及态”两种思维模式,“为中医结合西医、西医结合中医各提供了一条途径,二者相向而行,殊途同归。”

9.从中西医双方各自源头看,实现1+1>2还是可能的。中医之哲学起点源于《易》,《周易》一直与变易、创新等理念密切相关。这一理念既表示自强不息、变易创新,也意味着厚德载物、包容广大。可喜的是,西方医学也一直在强调这些理念。所以双方无论在始发点和立足点还是远景目标上都是一致的,都注重不断变易,不断创新,不断超越自己。那么从这一基点出发,通过互融组合,组建新的学术队伍和科研组织,无论是学科自身目标建设还是社会服务所向,内在动力抑或社会期望,大家同道同行,携手相望,将来可实现共同目标。

《人民日报》(2022年4月22日)曾发文称:“中医和西医,都是人类与疾病斗争的有力武器。二者各有所长,没有高低之分。中西医完全可以优势互补,携手共进。”(题目《坚持中西医并重护佑人民健康》)

《光明日报》(2007年3月20日)在转发南开大学关于《中西医可以优势互补》文章中,以“医学的特殊性决定中西医要互相配合”“中西医的差异决定两者要互补”“中西医的利弊决定应发挥各自优势”为题,深入探讨中西医合作博弈的前景不可限量。

中西医合作博弈之路确实任重道远,但发展前景可信可观可行。首先是‌国家政策的支持‌,整合了中西医并重的发展方向,合作之路越走越宽。‌其次,合作规模正在有序扩大‌。据中商情报网(2024年7月8日)报道,“中国医疗服务行业的市场规模从2018年的41112亿元大幅增长至2022年的59484亿元,预计2032年将达到109956亿元,2022年至2032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6.3%。”再者,医疗资源也在持续增加‌:全国中西医结合医院无论数量上还是质量上稳步提高,发展态势良好,服务能力和覆盖范围不断增加, ‌技术融合与创新持续提速,辨病和辨证相结合的诊疗模式在探索中前行,一套适应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三种不同医学模式特点的政策和医疗体系正在形成。‌与此同时,中西医结合社会认知度也在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中西医合作博弈的独特价值,为之提供了良好和广泛的社会基础‌。相信中西医合作的前景将越来越广阔,中西医合作将在更多领域展现其独特的优势和价值。(李旭丰)(连载完)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