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频道>>文化>>正文
探寻苏轼的知识世界
2024年12月17日 08时39分   忻州日报·文化旅游周刊

近千年来,苏轼受到了人们喜爱。人们喜欢他更多是因为其在文学艺术领域的成就,但我“遇见”苏轼是因为《秧马歌》,以及他对农田灌排工具龙骨水车的描述:“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

公元410年农历九月中旬,陶渊明在自家西田里收稻,写下了《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记录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题虽有“早稻”二字,但陶渊明并没有意识到,那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早稻”,而只是晚稻中的早熟品种。江西真正的早稻可能是北宋真宗引种的占城稻,苏轼较早记载了占城稻在江西的情况,元丰年间,在经过今江西九江时,他留下了“吴国晚蚕初断叶,占城早稻欲移秧”的诗句。

苏轼关于农业技术的记载最为人所熟知的莫过于秧马,他谪居黄州时,在邻近的武昌一带发现农民在水稻移栽时使用秧马。这种轻便省力的农具引起了苏轼兴趣,在之后日子里,他四处推广秧马,并作《秧马歌》:“我有桐马手自提,头尻轩昂腹胁低。背如覆瓦去角圭,以我两足为四蹄。”到了岭南,依旧继续致力于秧马的推广与改进。

虽然苏轼没有系统的农学著作问世,也没有人将其视为农学家,但这并不能掩盖他作出的农学贡献。元代王祯的《农书》中,提到或引用苏轼文字就不下十处。当把视野投向更广阔的领域,会发现苏轼在科技领域的贡献很多。主政徐州时,他和副手一起对漏刻进行改进,并作铭文记叙了徐州莲花漏的制造过程以及漏刻在计时上的重要性。此外,苏轼派人于州西南白土镇一带开采石炭,用来替代林木冶铁制作兵器,还为此作诗《石炭·并引》,指出石炭的开采对手工业乃至武器装备制造的意义:“南山栗林渐可息,北山顽矿何劳锻。为君铸作百炼刀,要斩长鲸为万段。”

苏轼最早提出了“水学”这一水利工程技术的概念。任杭州知州期间,他对水利专家单锷撰写的《吴中水利书》进行了研究,并向朝廷上奏。到岭南以后,苏轼听闻广州百姓饮用水苦咸,遂把自己治理杭州的经验告知广州太守,建议将城外蒲涧山的甘甜溪水通过开凿石槽、竹筒作管引入城中,建起了广州最早的“自来水系统”。

在岭南期间,苏轼对当地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开发铜矿的求富行为提出批评,谪居海南儋州时作《蜀盐说》,对井盐的历史地理及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这些零碎的、无意的发现,也成为苏轼知识世界的一部分。或许是由于苏轼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比较耀眼,较少有人关注苏轼在文学艺术以外的成就。

知识世界强调的是知识个体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既包括时间上的联系,也包括空间上的联系。中国古代与科学技术相关的知识大多被概括为“博学”,而“博学”“博物”“格物”正是苏轼那一代读书人共有的特点。从苏轼出发,我们可以考察宋代的农业、矿冶、水利、渔猎、饮食等技术,并以荔枝、柑橘、松、竹、花卉、茶、酒等为研究对象。苏轼出现并不偶然,北宋是中国古代科技辉煌时期,涌现众多在科学技术领域有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这些人物或多或少都与苏轼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其中就包括被李约瑟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沈括。

沈括和苏轼曾是崇文院同事,他们在科学上主要的交集是《苏沈良方》。《苏沈良方》不是二人生前共同合写的医学著作,而是在他们去世后,有人将他们有关医药的论述编辑而成的著作。宋代士人精通医理的不在少数,而苏轼与沈括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在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多有过人之处,这些在《苏沈良方》中都有详细记载。书中所收录的一些神效方药,如苏合香丸、至宝丹、礞石丸等也为后世所常用。沈括的科学名著《梦溪笔谈》中提及的历史、天文、术数、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内容,苏轼都有不同程度的涉猎。

苏轼认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这种“玩物之变以自娱”的科学精神,在强调经世致用的中国传统社会中是难能可贵的。我们或可从苏轼的角度去解读宋代科技史,作为那个时代的知识精英,科学的进步自然会反映在苏轼身上。苏轼为宋代科技的相关内容提供了个人经验,有助于今天人们更全面了解宋代科技知识的状况及其产生、传播和应用情况。(曾雄生)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