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寻找中西医不同文化基因背后契合点
中西两种具有不同历史背景和知识结构的异质医学体系交流,焦点主要集中在到底应该如何结合?2016年3月22日,由中国医学教育网转发的一篇题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发展史》的文章说:“中西两种异质医学体系的交流并非一帆风顺……先后提出了‘中西医汇通’‘废止中医’‘中医科学化’等多种不同的主张,形成了长期而激烈的学术争鸣,争鸣的焦点在于面对西医学在中国的迅猛发展,应当对中国传统医学采取怎样的态度。”
差异说
中西医之间在理论和概念上的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首先表现在基础理论上的差异,中医讲元气论,而西医讲原子论。气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而原子是有间隔的,可以分开的。从思维方式看,中医从宏观的整体的哲学的视角来诊断疾病,而西医正好从微观的直接的角度通过相关仪器和数据来检查和处理疾病。中医叫象思维,西医称形思维。象可以为有形的物象和无形的意象,比如风是无形的,是不是“象”?是,因为它是可以感知的。而西方现代医学则是从观察、实验、数据记录开始的,也正因此而离不开观察、实验与数据记录。中医学以藏象生理学、经络腧穴学作为基础学科,进行总体型思辨式操作;西医学则以组织胚胎学、分子生物学作为基础学科,付诸直面式程控式操作。中医秉持阴阳五行学说、经络脏腑理论等古代哲学观念,强调人体的整体性和平衡性,注重阴阳平衡和整体调理。以致在中医界有一句口头语来评价有些不合格的中医,叫做“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西医正好侧重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诊断方式,不从整体联系去考虑和医治,以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现代科学理论进行延伸,强调标准化精准化治疗方案,侧重于对人体的解剖、生理和病理的分析等。
在诊断方法上,中医主要依据望、闻、问、切四诊法;而西医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现代医学技术。治疗手段上,中医强调防范和调理,包括草药治疗、针灸、拔罐、推拿、气功等疗法,注重人体内部环境调整。而西医更侧重于急救和症状缓解,治疗手段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放射治疗等现代医疗技术。中医也观察(如:望闻问切),但观察的不是人体的细节,不是器官的具体病变。(上述内容参阅《中国中医药报》、新华网、人民网、科普中国网等)。
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院长、附属华山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董竞成说,当“中医”和“西医”用同一种姿态为病人诊疗时,搭上病人的脉搏,西医想到的也许是血液动力学的指标,比如节律频率、血管软硬度,而中医看到的不止这些,寸关尺、心肝肾,各个脏器的状态都在脉搏中。(2023年11月24日 复旦大学媒体中心)
也就是说,中西医双方无论在基础理论上还是操作实践上,确实是两条河的水,各自在对方找不到对应点或者可以相互交叉的依据,以致在交流与合作中产生障碍。
悖论说
因为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并非同一类体系,所以实现中医现代科学化,需要改变自己的特色——而要改变自己特色,又违背了中医现代化的初衷。由此陷入了一个不能自拔的“悖论”,这显然不是合作的初衷——中西医结合不是西化中医、取消中医,而是要吸收西医现代科学技术,守住中医优势与特色的底线。
对此,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创院院长、国学专家张其成,曾不无感慨地表示:“中医学‘现代化’,必然要以丢弃或改变自己的特色为前提;可是不‘现代化’又难以融入现代科学的大潮。当代中医就这样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面对一场生与死的抉择。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现代化——科学化——西医化——毁灭化’的危险境地。”(《光明日报》2009年6月11日)
为了完成这一重大使命,业内专家们认为首先要以中西医两个学科内涵为基点,创建具有自身内在逻辑和学术规范的专业学科,以形成一门真正的独立学科。2021年4月28日《人民日报》在介绍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琦的观点时称:“要明确中西医结合的内涵、外延、模式、方法等。在理论体系构建过程中,要处理好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者的关系……中西医结合不是彼此同化,要避免出现‘一言结合,特色消失’的状况。”
这些提示告诉人们,时下首先需要跨越的坎,在于如何尽早把中医的逻辑体系搞清楚。建立中西医沟通渠道,既是学科之急,也是清理合作障碍之急。有人甚至认为,在两种不同的逻辑体系之间寻找共同的交流基础,不比两种外语之间进行交流轻松。可见入列现代科学,完成中西医结合,确实还有好多工作要做。而既然已经找到症结点,并且双方正从各自起点相向而行攀越这座大山,相信实现殊途同归应是为期不会很远。
队伍说
一篇题为《中西医结合的三大困扰》的文章认为,当前中西医结合之困扰与难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专业队伍一头偏”。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基本上仅在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机构内进行,专业队伍也主要由中医从业者组成,鲜有西医人员主动学习中医或进行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二是“中西医结合理论支撑点尚未建立”。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缺乏新方法新技术的融入,比如关于病理的对应性、趋同性、互补性的研究缺乏,学术发展受到影响。三是“临床切入点不明确”。有些诊疗过程带有随意性,距离循证医学的宗旨和要求差之甚远,解决困扰迫在眉睫。(参见中医中药网)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2期12期)以《中西医结合发展人才为本》为题,对多位中西医结合专家进行访谈。专家们认为“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不足、中青年骨干缺乏、中西医结合疾病防控人才紧缺是当前人才匮乏的关键。”并就“医师执业范围受限、医师职称评定制度不健全、部分专业医师政策保障不到位”提出相关建议。
效果说
时下中西医结合的治疗过程一般表现为:普通疾病的治疗,西医先上,通常能通过药物或手术治疗等手段缓解症状,见效快。如果西医治疗一段后效果不佳,然后考虑找中医,抓几付药吃。《瞭望》新闻周刊(2019年5月25日)曾刊文称,“中医疗效要获得国际同行的普遍认可,还需加强循证研究,获得更多临床试验的支持”(题目《中医药,人气渐长的背后》)。而西医更多地强调标准和精准化治疗方案,注重检查数据,注重手术治疗。相形之下,中医通过表里、虚实、寒热、上下、燥湿、毒瘀等病情发展变化,由表及里,由单方到复方,包括那些真正的好中医,同样要经过望闻问切等多种手段查明病因,通过一对一配方下药进行辨证施治,所以诊病结果不尽相同,开出的药方也不同。如此做下来,周期自然较长,需经过一定时间才能出现效果。两种体系,两种立论,两种操作手段,效果往往大不一样。所以从时间上看,中医很难占有优势;若全面考察,从长期治疗效果看,可能又是一回事。哪怕是短期效果上的差异,也会在患者中引发摇摆,这些现象自然影响到心理上的差异乃至社会性求医问诊等趋向。
事实上,人类医学医疗科学既需要西医的不断追求和探索,不断有人攀登新的高峰,获取新的成果;同时也需要中医的哲学理念和整体思想,以促进双方合作并护驾医疗事业博采众家所长,不断完善,造福人类。(李旭丰)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