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踪中西医合作博弈最佳层面
中西医合作博弈,就是由中西医兼通的医学人才,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发掘、整理和研究中外医药学遗产,将传统的中医中药知识和方法与西医西药的知识和方法结合起来,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基础上,逐渐演进发展为有明确发展目标和独特方法论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单纯依赖中医或西医的独自诊疗手段已经不适应现代医学发展需求。而如何做大做强,究竟需要秉持一种怎样的理念和操作方式,使之更加准确有效地延展和推进,一直是一个大课题。
一、官方和民间中西医博弈记忆扫描
翻阅历史档案,自明清以来,尽管西医东渐的历程并不平坦,却也不乏支持和扶持的记载。
1879年清末儒学大师俞樾发表《废医论》,主张“中医可废,而药不可尽废”。
1913年1月,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大学规程,推举西洋医术,被称“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
1929年2月,国民政府卫生部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议通过并签发《废止中医之办法》。
1930年《中华药典》的出版,为新药在华奠定根基,对传统医药再一次形成冲击,澎湃新闻认为:“从此奠定了新药在华的根基”。
1950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召开,制订了预防为主、面向工农兵、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三大原则,为中西医合作掀开新的篇章。
1952年,全国卫生会议再一次确定“面向工农兵、团结中西医、预防为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四项原则。
1977年卫生部制定了《1976—1985年全国中西医结合十年发展规划》,在教学、医疗、科研方面将中西医结合“规划”为中国医学发展的主流。
1980年卫生部组织召开全国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提出“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这三支力量都要大力发展,长期并存,团结依靠这三支力量,推进医学科学现代化,发展具有我国特点的新医药学”。并将此前约30年划分为中西医结合第一阶段。
1981年11月,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成立,医疗、科研队伍相对独立;1990年更名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并创刊《中西医结合杂志》,后更名为《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同时创刊英文版。之后创建中西医结合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三支力量并存,一些学术带头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跻身于中国科学界最高殿堂。
198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中西医结合”设置为一级学科,招收中西医结合研究生。
2021年人民网、新华网转发国家卫健委等三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的意见》,要求临床医师“能西会中”“推进中西医结合诊疗服务覆盖医院主要临床科室。”
2023年2月中国政府网站,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项目及培育项目建议名单的公示》,部分省市延伸到地市医院。2024年8月28日《忻州日报》报道,忻州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成功入选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项目(作者王燕茹)。2024年10月8日该报以《如何让“病有所医”更便捷?》为题,继续报道了该市“全力推进检验结果互认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情况(记者杨峰雷)。
2023年11月30日第十一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在浙江省杭州市隆重召开,促进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学科发展和学术繁荣,推进中西医结合走向新高度。
2024年1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介入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年会在北京成功举行,力促中西医理念的融合、中西医技术的结合,造福更多的患者。
正是这种以全社会之力,发掘和利用传统医学之精华,推进中西医合作逐步向“能西会中”的社会氛围扩展,促成中西医结合成果登上世界医学成果殿堂,广受中外医学界赞誉。上海华山医院成功研制出麝香保心丸,成为我国芳香温通类中药治疗冠心病的代表性药物;北京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用中药治疗急性阑尾炎获得成功;石家庄市传染病院以白虎汤为主治疗“乙脑”取得较好疗效;著名骨科学家方先之及其学生尚天裕为首的天津医院骨科,以新的骨折治疗原则,打破西医治疗骨折的传统观念;1972年《人民日报》首次公开报道针刺麻醉成为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新硕果,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反响……2020年11月2日新华网报道称:“20世纪,山西多家医院医生组成‘宫外孕非手术疗法科研组’,研制出通过内服中药使宫外妊娠之占位性病变消失,让万分危急的急腹症病人转危为安”……
此外,中药资源普查、药用动植物的饲养和种植、中药质量鉴定、饮片加工及中成药生产工艺研究和应用等也取得了重要成果。2015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凭借抗疟药物“青蒿素”的发现,治疗急性早幼粒性白血病的研究和开发,拯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诺贝尔奖,影响震撼全世界。
2023年11月上海大学历史学系、上海大学国际禁毒政策研究中心与《医疗社会史研究》编辑部以《中西互鉴:西药学的传入与中国药学的流变》为题,对这一时期关于中西医药合作的历史档案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会议认为:“明清以降,西药东渐……从西药学的传入到中国药学的流变,在中西互鉴的过程中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宏大气度。聚焦中西方文明互鉴,探索中西汇通下中国药学的发展、西药学的传入与中西医药的互动与博弈具有重要意义。”(李旭丰)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