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忻州古城文旅考察组赴山东滨州市的无棣县进行调研,热情好客的山东友人和那里的非遗保护传承项目给考察组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无棣县位于鲁北最东部,紧邻渤海湾,曾是黄河故道的入海口。考察组人员首先参观了著名的碣石山,然后驱车到无棣古城。无棣古城是国家4A级景区,在那里考察组人员感受最深的就是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将“非遗”的挖掘、整理、保护、传承与当下的沉浸式体验,做到了极致。
参观了位于无棣古城内的吴式芬故居,考察组人员来到无棣非遗馆。无棣非遗馆是目前滨州市第一个县级综合性非遗专馆,位于无棣县古城南街11号院。该馆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展陈面积1400平方米,是一座两层“四水归堂”中式仿古建筑四合院。
无棣非遗馆现有“寰海安澜、武韵华章、戏鼓舞绣、食尚匠心、技艺传宝、匠心独运”六个特色展厅及文创厅,共展示非遗项目60项,收集展品1000余件。院落墙面上绘有16幅反映上世纪鲁北孩童的童趣作品,集中展示了无棣历史记忆和文化形态、文化个性等。院落天井还有专门的演艺庭院,不定时为游客进行非遗技艺表演。
这里的非遗工坊体验馆,集艺术品展示、销售、手绘、女红刺绣、盐雕、塘坊糕点、植物扎染、拓片、黄河泥陶、手扎灯笼制作等体验为一体,真正将艺术融入了生活。
该馆负责人介绍,创建无棣非遗馆,旨在唤起全社会对文化遗产的关注与保护,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全面振兴。他们更期待观众在馆内发现非遗之美,感受其中的故事,领略无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参观了无棣非遗馆,随后考察组人员来到古城非遗展示一条街。这条街又称无棣古城“十大非遗工坊手造一条街”,也是外来游客的打卡之地。
考察组人员徜徉在石板街上,随意走进一家写着“小苍陶舍”的非遗店。这是一家专门用当地黄河畔特有的红泥,通过手工造型、烧制,开发出以紫砂壶为主的系列陶制品的店面。店主王超,1983年出生于山东省滨州市,2008年拜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邱玉林弟子为师,学习紫砂器制作技艺,2015年回滨州与小苍老师创办小苍紫砂工作室,并从事紫砂产品的设计、开发与制作,他的产品曾多次获得山东省各类奖项。在“小苍陶舍”,考察组人员看到几位工匠师傅有的和泥、有的捏制各种艺术品。在产品展示间,一件醒目的酱色陶瓶,足有50多厘米高,外表雕刻着易经演变的六十四卦,其图案细致、精美让人叹为观止。店主介绍说:“这件艺术品把祖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一件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
接着考察组又来到一家专门制作金石拓片和染布的“古城染坊”。店主是一位中年女性,名叫孙艳,她自幼受外祖父的影响,钟情于收藏秦砖汉瓦及拓片制作,现珍藏秦砖汉瓦200余件,汉画碑碣10余块,金石拓片近300幅。孙艳经常利用闲暇时间制作布艺花卉、香囊等手工艺品。因为她的心灵手巧和极好的人缘,石板街上的人们都称她为“巧姐”。
无棣文化底蕴深厚,是清代著名金石学家吴式芬的家乡。浓厚的文化氛围为孙艳传承拓片文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她先后拓制了元代渤海侯高仁墓碑、明代青骑将军庙碑、清代重修海丰塔寺碑及清代重修马谷山寺碑等反映当地历史文化的一批珍贵碑。2018年,当地文化部门邀请孙艳到鲁北金石拓片体验馆传播金石文化方面的知识与制作技艺。每逢周末,她都会在这里义务给孩子们讲解拓片文化知识,传授拓片制作技艺。
山东滨州市无棣县,用有形实物展示无形文化,以有限空间展示千年历史。作为全市首个县级非遗馆,在纷繁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上,无棣非遗馆不仅推广传播了地方文化,更以非遗技艺反哺了无棣古城,引得诸多游客在这里感受无棣人的浪漫向往、文脉流传与技艺匠心。
无棣县能办起一座如此数量庞大、门类齐全、布局精致的非遗馆,还有非遗展示一条街并形成规模产业,很不简单!这是考察组人员共同的心声。此次考察既开阔了考察组人员的视野,又给人以很大的启发,那就是如何借鉴无棣县非遗保护传承经验,让我市的非遗保护传承再上一个台阶。 张六金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