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频道>>文化>>正文
从续氏与徐氏姻亲现象看乡村文化传承
2024年10月14日 11时45分   忻州日报·文化旅游周刊

续范亭像

西社续氏和五台徐氏过去都是当地名门望族,明清以来两个姓氏互有通婚,形成了比较密切的姻亲关系。这一关系根植于两家共同的文化渊源和深层的文化认同,对之后家族的发展、壮大、传承产生了巨大影响。

西社续氏源自晋南翼城一带,明永乐年间迁居崞县神原都西社村(今属定襄县),现居村1300余人,约占全村总人口的85%。续氏家族秉承“诗书继世、礼仪传家”之家训,劝勉子孙后代重视耕读,或请塾师到家授业,或将子女送到私塾,稍有成就者还会回乡创办私塾,以收徒授业作为己任。自清雍正到光绪的百年间,续氏出了举人18名、太学生17名、贡生12名,并有仕进22名、封赠官阶38名。

续氏家族志士仁人辈出,如著名的革命党人续西峰和抗日爱国将领续范亭。续西峰,1880年出生,自幼聪颖好学,名满乡里,22岁考入山西大学堂。1905年,他参加同盟会,同年辍学返乡创办川路学堂,教授学生兵法。1911年,山西同盟会员响应武昌起义,发动新军太原起义,续西峰在忻州、代县和宁武一带组建起一支农民革命武装——忻代宁公团,配合北路军北伐大同。这支农民队伍作为山西辛亥革命中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孤军奋战坚守大同城近50日,为山西乃至全国辛亥革命作出了贡献。

续范亭也是西社村人,1893年出生于一户农民家庭,少年时考入太原陆军小学堂,后在族兄续西峰引导下加入同盟会,并参加忻代宁公团,被任命为镇远队队长。1918年,他进入保定漕河军官教导团学习,次年参加于右任为总司令的陕西靖国军。1927年初应冯玉祥邀请,赴西安任国民联军军事政治学校校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续范亭多次与杨虎城、邓宝珊商议,要求积极抗战。1935年,国民党在南京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续范亭奔走呼吁抗日,12月26日在南京中山陵园剖腹明志,冀以一死唤醒国人。后来虽幸遇救,但因内脏受伤,竟成痼疾。1941年在延安疗养时期,续范亭的世界观发生巨大变化,他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武装自己的头脑,同时以笔代枪,写下了大量歌颂革命的诗歌和文章。1947年9月12日,病逝于山西临县都督村。临终前,续范亭致书中共中央,请求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13日,中共中央决定接受其请求,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五台徐氏,祖籍在今江苏省句容县,明洪武年间迁居山西马邑,后移居五台建安。徐氏一族奉行以德立人、以诚处人的家训家规,自八世始代代都有读书为官者,文臣武将不乏名人,清代出了进士2名、举人8名、贡生28名、庠生391名。名臣徐继畬历任广西巡抚、闽浙总督、总理衙门大臣等职,前后为官30余年。他不仅是中国近代正眼看世界的伟大先驱之一,还在文学、历史、书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著有《瀛寰志略》《古诗源评注》《退密斋时文》《退密斋时文补编》等。

西社续氏、五台徐氏虽分属两县,但迁徙定居的时代大致相同,传承的家族理念、追求的价值观念也相同,这便促成了两地多桩美好姻缘。从现有资料可查,明嘉靖年间,徐大名、徐百厚就曾娶西社续氏为妻,清乾隆初年,续监修又娶徐氏为妻,此后两家族联姻渐多,关系也更加密切。

续徐两姓联姻,培育出了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徐继畬。徐继畬,1795年出生,字松龛,又字健男,别号牧田,书斋名退密斋。其立身做人、任官为政颇有特色,既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敢于担当、善作善成,又积极顺应历史与时代的发展进步,能够突破传统藩篱禁锢,汲取新思想、新文化和新知识。徐继畬作为续氏外孙,小时候经常住在外祖父母家,颇得家人喜爱。他在作品中多次写道——“外祖一生讲学及门者数百人,其能身体力行,专主良知,字字见诸躬行者,惟故大司马阿悫勤公一人,我敬畏之如师”“余少时为公所器爱,每适外家,公必来坐谈良久,问其学业,加以训勉。又延余至其斋中,读其藏书。故公之言论风采,余知之甚悉”“余尝侍坐,听先生说往古事迹,缕析条分,如指诸掌间”……可见,家人的教导对徐继畬性格和品格的形成有着深远影响。

续范亭纪念馆

婚姻是男女缔结夫妻关系的一种文化现象。从续徐两姓姻亲现象可以看出,由于历史久远、疆域广袤、民族众多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以及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中国古代婚姻文化蕴含着丰富内涵和鲜明特色。

正如《说文》所解:“妇家为婚,婿家为姻。”婚指女方父母,姻则代表着男方父母。政治联姻,例如“秦晋之好”,由婚姻缔结为联盟,共同进退,当然需要用“门当户对”的标准再三权衡,以确保荣华富贵世代永享,可以说是“门当户对”的初衷。沿袭千百年,中国古代婚姻始终保持着一个传统,其核心内容便是“门当户对”“男才女貌”。然而这两大标准犹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但是“门当户对”往往有着绝对的优先权。

“门当”“户对”合为一词,最早见于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虽然不是门当户对,也强如陷于贼中”,明朝凌濛初的《二刻拍案惊奇》加以延伸:“满生与朱氏门当户对,年貌相当,你敬我爱,如胶似漆。”自此,“门当”与“户对”常同呼并称,成为权衡男女婚嫁合适与否的标准。《现代汉语辞典》将“门当户对”解释为“男女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相当,结亲最合适”,并无其他含义。

“婚姻之道,谓嫁娶之礼。”古代婚姻重礼,由媒人与父母参预或作主,“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礼仪具体可分为“成妻之礼”和“成妇之礼”。“成妻之礼”先为“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南宋时理学家朱熹将“六礼”改为“三礼”,“自议婚而下,首曰纳采,问名附焉;次曰纳币,请期附焉;次曰亲迎”。“成妇之礼”即拜见公婆、拜谒祖庙。根据续徐两姓姻亲现象不难看出,当时两个家族都很认可这种婚姻形态。

此外,中国古代婚姻文化还具有明显的经济性,男女双方在选择配偶时大多考虑双方家庭财产多寡。婚姻在缔结过程中非常注重聘礼,聘礼越重,女子的身价筹码越高。而女子出嫁时陪送嫁妆,也体现了婚姻当事人的经济动机。清代赵翼谈及古代婚姻时说:“凡婚嫁无不以财币为事,争多竞少,恬不为怪。”(续晋一)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