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娜

时间是艺术和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如何看待和表达时间,体现着一个民族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的独特之处。北京大学教授朱良志的新著《四时之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共13章、58万字,从时间和历史入手,深入梳理中国艺术观念的形成,发掘中国艺术在超越时间中所体现的独特历史感和生命观,打开了哲学和艺术对话的新空间。
书中提到,中国艺术重视生命境界的创造,追求形式之外的意趣,要在变化表象中表现不变的精神,时间性超越便是艺术家最为重视的途径之一。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时间观念,实际是伴随工业化与现代化发展的产物,全球统一的标准时制度直至1884年才确立。中国自古就有适宜自身生产生活方式的时间观,在此之上衍生出独特的艺术观念。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说“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纪历志”是人对时间长短的规定,而“自成岁”就是摆脱这种外在的时间规定,随生命自身的时间节奏自然生长。在中国艺术家看来,人们通常所说的时间主要指外在秩序的时间,它是由空间变化所确定、被历史叙述所记载、在知识系统中沉淀出的,是秩序化的和刻度化的。而世界有其内在规律,“山自青青水自流”才是中国艺术推崇的天地本然的时间感。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古今”也是一种时间观。中国古代文人推崇古意、古拙、高古……《四时之外》一书中提到,中国艺术一系列关于“古”的怀想,并不是保守,也不仅仅是怀念过去。“古”强调的是穿过知识密林,穿越历史空间,引出世世代代人们心里流淌的生命真实。人要穿透时间表层,从心理上打通古今界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这是“非时间性”的,也正是中国美学的重要特征。
《四时之外》也专门有关于“雅”的讨论,将中国艺术体现的时间观通过古雅、文雅、典雅、风雅4个角度进行深入阐释,展现传统艺术的独特趣味。另外,整本书的设计编排比较雅致。文字上延续作者一贯的行文风格,优美流畅,富于意味和意境;图像上运用大量中国传统书画印等艺术作品,并辅以笔墨纸砚、山石苔荫等实物图片,以文、图、物多个角度,呈现出独特的中国文化之美,给读者带来审美享受。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