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频道>>文化>>正文
走向世界的春节
2024年02月06日 09时28分   忻州日报·文化旅游周刊

春节,在国人心里,是家人团聚、除旧布新、驱邪禳灾、纳福祈年的节日。春节,对世界人民来说,则是一扇能触摸并学习到有温度的中国文化,感受中国智慧耀眼光芒,增进彼此间友谊的文化之窗。

中国人的欢乐盛宴

“春节到,真热闹,家家户户哈哈笑……”童谣里的春节氛围,自农历腊月二十四扫扬尘便开始了。昔日少年眼中,看到父母披蓑衣戴斗笠对屋子进行无死角大扫除,心里觉着滑稽可笑的同时也开心地明白,这是一种正在接近幸福的美好。打扫环境、清洗器具、拆洗被褥、洒扫庭院……紧接着,便是倒计时的来临。盼望着盼望着,在首尾相接的童谣声中,春节的脚步声终于到眼前了。

跟春节一墙之隔的是除夕。除夕对年长的人们来说,最惦念的便是那顿美味的年夜饭。作为年前最丰盛的一顿大餐,年夜饭讲究既要吃饱,更要吃剩,因为“剩”即“余”,吃剩才叫“有余”,寓意从旧年到新年年年有余。年夜饭的妙味,还在于家人的团圆。年夜饭后,开始守岁,即熬年夜。长幼聚欢,直到午夜之后方睡,或待天明。正月初一凌晨,雷鸣般的鞭炮骤然炸响,新年的序幕在一片爆竹声中开启了。鞭炮犹如舞台上的演员,以中国传统说唱的方式,开始了一场与欢乐有关的大型实景演出,将人们一同带入幸福深处。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时光,在古代与现代之间穿梭,令人迷离又惊奇。宋代文人王安石的《元日》,在描绘春节欢乐气氛的同时,也生动记录了百姓喜迎春节的细节。在除夕与春节新旧交替的时刻,欢乐的人们送走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春天的气息……

爆竹响过,新年的第一天,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也照耀着人们贴起的春联。春联的雏形是“桃符”,有辟邪驱恶、迎接吉祥之意。随着时光递进,如今人们贴春联更在于一种千年文化习俗的传承。春联既是洋溢喜气的字,也是文学殿堂里独特而美丽的花,或豪放若大江东去,或婉约如小桥流水,或粗犷像旭日喷薄,或细腻似风拂杨柳,内质不同,却都字如珠玑。

春节,开始于心灵深处的艳阳照耀。愿望中那道高大神圣的门在农历正月初一打开,门后豁然开朗的是久违的热爱,以及身心的放松。时光如水,跌宕婉丽,几千年间袅袅婷婷地一路走来,风韵丝毫不减当年。人间春色何所似,欢乐幸福相因依。当然,春节的美妙不仅于此,还在于压岁钱。年夜饭后,或大年初一早上,长辈们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发给晚辈。传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便可以平平安安度过新岁。

小时候,春节是童年时光里触手可及的彩虹,是贫穷少年的心灵阳光,是苦涩生活里的甜蜜向往,是沉郁心境中的飞扬梦想。昏黄的光阴笼罩着历史,这个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以及漫长岁月中循环出现的喜悦与盼望,对前人而言,何尝不是犹如黎明前夜幕中的启明星。如今面对这个长生不老的节日,我们或许变得平静,少了些激情,甚至理解不了它在时光深处的光辉。那是因为今天我们的生活无论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几乎都很富足,即使不祈祷也能天天“过年”。

从岁月的尘埃中走来的今之春节,除了隆重的传统节日气氛之外,还传递着国家的伟大、制度的优越和时代的幸福。

凝结智慧的节日

春节,不仅是夙愿的叠加,还是智慧的结晶。它并非一个简单节日,而是与星象有关、与农时有关、与文化有关、与科学有关。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天地崇拜和祖先信仰的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最重要的节日,能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

古往今来,每年的第一个月都叫“元月”或“正月”。虽叫法相同,但不同朝代,元月的具体日期也不相同:夏朝以孟春元月为正月,商朝以冬季十二月为正月,周朝以冬季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则以十月为正月……换言之,各个朝代迎新年与迎春天的时间并不一致,将二者统一并沿用至今者,是落下闳。

落下闳,字长公,西汉时期天文学家,巴郡阆中(今四川阆中)人。汉武帝元封年间,由于当时历法与天象严重不合,影响农业生产,汉武帝便下旨编造新历。除依靠以司马迁为首的官方天文学家外,还征聘民间天文爱好者进京。落下闳在同乡推荐下来到长安,采取当时先进的计算方法,以实测为基础修制了一部新历。该历改革了不合理的岁首制度,改孟春为岁首,农历正月初一为新年第一天,并依照春、夏、秋、冬顺序编入二十四节气,令春种、夏忙、秋收、冬闲的农事与四季轮回合拍。经比较鉴定,汉武帝认为落下闳的这部历法优于其余历法,便在公元前104年予以实施,这部历书便是《太初历》。

《太初历》科学完整,后世朝代使用时只进行过几次小修改。农历正月初一,历史上称为“元日”“正日”“元辰”等等,是节庆之日,但并不叫“春节”。辛亥革命以后,改用公历纪年,为区别过去的历法,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公历1月1日改为“元旦”,并沿用至今。由于落下闳是《太初历》的缔造者,便有了“春节老人”的尊称,其故乡四川阆中,也因之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春节文化之乡”。

春节不仅是一年中最欢乐的日子,也是最丰衣足食的日子。民间习俗中,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八,分别是鸡、犬、猪、羊、牛、马、人、蚕过年。鸡、犬、猪、羊、牛、马跟人类的食、住、行有关,而蚕则与衣有关。所谓“君子至止,锦衣狐裘”,蚕所吐之丝,乃霓裳羽衣的原料,《楚辞》载“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所以蚕在中国古代有着至高地位。春节里,古代人们会到蚕神庙、蚕神殿、嫘祖庙等地,烧香点蜡、挂红放炮,祭奠蚕神,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人丁平安、蚕事顺遂。

春节,是春天的节日。春姑娘从春节出发,婀娜起舞,给人们带来向往的春天景致。春来了,爱与希望便开始播种,春风浇灌愿景,希冀蓬勃生长,二十四节气开始了又一轮循序渐进。春,是春节故事情感跌宕起伏的续集。春风沉醉,涟漪风淡,潜荟葱茏,竹阴松影;仙逸白鹭,亭亭独立,莺歌燕语,芳菲尽发。

“野花吹尽竹娟娟,尚有黄鹂最可怜。娅姹不知缘底事,背人飞过北山前。”养眼的绿意,清新的空气,静心的宁谧,恬淡的浮云……这并非远离红尘的别样风景,它与文明同行,与自然同行。沿着叠印了前人无数脚印的中国农历行走,看人间烟火,山水如画,云水汤汤,钟灵浩荡,内心感慨万千。

流行全球的风尚

几乎世界上所有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相较而言,中国春节却是一个历史时间跨度最长,文化底蕴、精神内涵最丰富的节日之一,它蕴藏着5000多年悠久的中华文明。2023年年底,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决议的通过,将赋予这一传统佳节更多世界性特质,有利于推动春节文化内涵的广泛传播。

2021年,泰国决定将中国春节即农历大年初一列为特别假期。在越南,春节不仅是最隆重的节日,还是国家法定休息时间最长的节日。马来西亚也将中国春节列为法定假日,春节期间,亲人团聚,尽欢尽乐。亚洲国家如此重视中国春节,亚洲外的国家依然很重视,如俄罗斯、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春节如今已进入全球近200个国家或地区的主流社会,有近20个国家或地区将之定为整体或是部分辖区的法定节假日。每年春节,全球大约有20亿人击节欢庆。一些国家政要、国际机构领导人在农历新年发表祝词,成为春节期间的“固定节目”。春节,已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春节是传承不息的文化纽带,春节文化蕴含着中国人民“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理念,寄托着对家庭和睦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无论是贴春联、吃年夜饭、拜年、舞狮、逛庙会等传统方式,还是城市周边短途游、非遗大集买年货、体育健身迎新春、文博场馆过大年的崭新尝试,浓郁的年味儿里总少不了沁人心脾的文化味儿。正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新春佳节守正创新、与时俱进,在传统底色上描绘现代色彩,在传统语境下进行现代表达,承载着情感寄托、精神标识,浓缩着文化张力、时代活力。中国推动春节成为联合国假日,是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务实行动,彰显了联合国多元包容的文化价值理念,有利于促进世界不同文明交流互鉴。

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春节正式成为联合国假日,赋予传统佳节以更深意蕴、更多意义。今天,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传播力日益提升,却始终践行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的价值观念。中华文化秉持“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追求“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高远理想,推崇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这些都为回答世界之问提供了重要启示。

春节不仅是欢乐的节日,更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道德理念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和思想精华。它寓意春天的开始,饱含人们对万象更新的期盼。在21世纪国与国日益相互依存、命运与共的时代背景下,春节正在不断走向世界,世界也在热情拥抱春节。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庆祝这个寓意美好的节日,一起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陈 新)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