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频道>>文化>>正文
典籍中的“青年”
2024年01月09日 09时06分   忻州日报·文化旅游周刊

《论语·子罕》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孔子十分重视青年人,认为他们前途无量,还说“少者怀之”,让大家都来关怀青年人。

“青”者,《说文解字》释为“东方色也”。何为“东方色“,明代杨慎说:“木色青,故青者东方也。”古人把色彩与五行、四季对应起来,“春来草自青”,青色对应东方、匹配春季,代表春天草木的颜色,富有生机,代表着旺盛的生命力。《楚辞》有云“青春受谢,白日昭只”,这是古代经典文献中最早关于“青春”的描写。李白有“青春几何时,黄鸟鸣不歇”,杜甫有“青春作伴好还乡”,这些诗句中的“青春”指的都是春天。

今天我们说的青年人一般多大?我国《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给出了答案,青年是14至35周岁的人。《韩非子》中说“郑少年相率为盗,处于萑泽”,三国曹植在《送应氏二首》中曰“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古代早期文献常用“后生”或者“少年”来表达今天青年的含义。东晋葛洪《抱朴子》里面提出了“青人”,有学者指出其意思接近于今天的“青年”。“青年”概念最早见之于唐代牟融《寄张源》中的诗句:“青年俱未达,白社独离群。”自宋朝开始,“青年”一词普遍出现在各类典籍文献中,元代谢应芳有词“爱尔青年二十余,无心富贵独耽书”“青年去了,青衫破了”。

马克思说:“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李大钊说:“青年者,国家之魂。”在历史长河中,在经典史籍里,青年是什么样的形象呢?《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大量诗句表现了青年人淳朴真挚的爱情,反映了青年追求真善美的精神风貌。

隋朝科举制度诞生,自此开创了选人不论出身的传统。“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无数年轻的读书人很早就有了通过科举改变命运的机会。学者林庚曾用“盛唐气象,少年精神”概括唐诗特点,这同时也反映出唐朝如青春般朝气蓬勃、洒脱浪漫的盛世气象。有人说宋朝是文人墨客的黄金时代,年仅18岁的王希孟用半年时间绘成名垂千古之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浓烈的色彩和磅礴的结构,既是对锦绣江山的颂赞,又像是一首青春之歌。

宋末元初,文天祥写下诗句“相思处、青年如梦”,其中“青年”一词已接近现代的青年概念。从元朝开始,文献中关于“青年”的描述多了起来,关汉卿有“青年敏学,有治才”等词句。清末梁启超自称“少年中国之少年”,写就《少年中国说》,用充满希望和活力的语言描绘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少年形象。

《黄帝内经》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其中的“趋”字意为健步如飞,这主要是描述青年人体力充沛、精力充足。青年时期也是学习精进的大好时光,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儒家强调学以成人、学而修身立命,从《论语》首篇的《学而》到《荀子》开篇的《劝学》,儒家始终重视青少年的学习精进。

西汉刘向在《师旷论学》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青年人抓住宝贵时间学习恰逢其时,若不珍惜时光,则“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唐代诗人孟郊在《劝学》中云“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唐代诗人杜荀鹤在《题弟侄书堂》中写“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唐诗《金缕衣》曰“劝君惜取少年时”,宋代朱熹在《劝学诗》中说“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明代《增广贤文》中载“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这些诗文都告知青年人青春一去不返,需要倍加珍惜,提升自己。(钱德年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