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世代赓续的文化基因。从2006年开始,每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及其前后,文化和旅游部都会组织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今年的活动主题为“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彰显了“连接”的重大意义,强调要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展示展销结合、多方协作联动等方式,促进传统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连接,让非遗在新时代与新场景中焕发独特魅力。
今天的非遗是过去的生活,过去的非遗需要走进今天的生活。作为以人的智慧和技艺为基础、日常生活劳作为主要场景、实用功能为核心特征的非遗,保持活态是其生命、服务生活是其使命。当人们的生活场景发生改变,非遗亦需与时俱进,与现实生活建立新的连接。这里所谓连接,从本质上而言,就是要建立起文化产品或服务与使用者或传承者之间的价值传播与传递通道,让非遗价值可感知、有共鸣和易获得。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颠覆性技术突破,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发生着深刻变革,数字领域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阵地,并在疫情持续影响下呈现加速趋势;同时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升、数字网络的普及以及“Z世代”“千禧一代”人群成为消费主力军,其文化消费习惯、业态、模式和渠道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加速向品质化、多元化、体验化和数字化升级。在这种背景下,非遗传播与传承也需要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沉浸式转变,加速建立非遗与现代生活间的新连接。
如果立足非遗传承利用的价值链视角,要让传统非遗活跃在现代生活中,在做好以上价值传播和传递环节的同时,还需创新与强化全链条、全方位的深度连接,不断缩短生产与消费间的信息、空间和心理距离,让更多人了解非遗、热爱非遗、参与非遗和共享非遗。
一是要创新非遗精神内核与现代价值观念的连接。文化消费本质是一种精神消费,核心是观念认同和价值共鸣。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需要在尊重非遗生成本源和基本文化内涵的前提下,对其精神进行现代阐释和价值重塑,赋予其新时代的内涵与意义。
二是要创新非遗产品功能与现代生活场景的连接。非遗不应是供在神龛里只可远观的塑像、记录在图像中只能缅怀的“乡愁”,而应是让人可观、可尝、可用或可把玩的日常生活用品。根据阿里巴巴发布的非遗消费趋势报告,电商平台销售量最好的非遗产品是关于吃(食品)、穿(服装)、用(家居)等贴近日常生活场景的产品,其所占份额接近总量的三分之二。事实上,除了一些较为特殊的情况(譬如皇家用品),非遗本就发源于人间的烟火,来自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与生活场景相连是其本质属性。
三是要创新非遗产品形式与现代生活美学的连接。随着时代的变迁,美的观念和内涵也在变迁。在重视品质与颜值的时代,非遗产品不仅要功能好用,也要“卖相”好看。传统的非遗之美植根于过去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的土壤中。因此,随着时代之变,非遗需顺应人们的审美新趋向,根据时代潮流和审美风尚,在科学保护的前提下,主动进行创意改造和创新转化,例如运用现代设计语言将原形、图形、图案、纹样重构,组建成新的美学样式,然后运用到玩偶、文具、家居、装饰等文创中,将非遗与时代美学连接,推动形成“新国潮”。 来源:《中国旅游报》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