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鼠去牛来一元欣复始,春明日丽万象喜更新”。又是一年春节到,大门贴上喜庆醒目的春联,放眼望去如灿烂的红梅竞相开放,春光一片。一副好的春联,词句优美、意蕴丰富,或讴歌万物更新,或抒发内心情怀,或描绘时代变迁,或憧憬美好未来,给人带来吉祥和欢乐。大红色的春联,成了一束照耀生活的火焰,把年味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贴春联是中国传统的年俗,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清代《燕京时岁记》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可见春联起源于古代的桃符,最初是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上画驱鬼慑怪的“门神”,如最先的“神荼”“郁垒”,到后来的“秦叔宝”“尉迟恭”,由此逐步演化成春联。《宋史蜀世家》记载,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是五代时蜀国国君孟昶所撰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王安石的《元日》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生动地描写了当时社会人们除旧迎新、张贴春联的热闹景象。到了明代,朱元璋颁布了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的圣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于是,贴春联开始在民间盛行起来。后来,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文人学士把题写春联视为雅事,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祈盼一年好光景。正如艺术大师周汝昌先生说的:“春联是举世罕有无与伦比的最伟大、最瑰奇的文艺活动。”
记得小时候,一到春节,父亲就会提前买好红纸,大年三十在家写春联。父亲热爱书法,写得一手好毛笔字。每到春节前这段日子,他就成了村里的大红人,上门讨要春联的人络绎不绝。父亲写春联时,先把墨汁倒在一个小碗里,再裁好红纸,根据春联字的多少折好格子,拿起毛笔,蘸满墨汁,一双刻满岁月痕迹的大手在空中潇洒地挥舞,不一会儿,一副如意吉祥的春联一挥而就。有的是“梅花闹春意,爆竹贺新年”,有的是“春回大地风光好,福满人间喜事多”,有的是“春风拂大地,红日照家园”,有的是“抬头见喜喜满堂,开门迎春春拂面”等等。拿到了给自家写的春联,大家都笑得合不拢嘴,像对待宝贝一样捧回家。
贴对联是一件隆重庄严的事,一般在吃年夜饭之前,春联就已经贴好了。我家的对联都是父亲贴的,小孩只能打打下手,扶凳子、递浆糊。父亲先将去年的老对联清除干净,然后再把上联、下联、横批、福字,一张张地放在要贴的位置,让我们站在两米开外看着春联是否放正了,如正中了,就用面粉打的浆糊认真贴好,每一联每一处都贴得很牢固平整。随着崭新的红对联贴上大门,家家户户门口都有了热烈绚丽的色彩映照和纯正的墨香弥漫,把整个乡村烘托在了过年的氛围里。
梅开大地红,春联添春色。红红的春联是春节的符号,是春天的请柬,它预示着红红火火的新年,红红火火的生活。让我们踏着迎春的脚步,共创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