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频道>>文化>>正文
肖邦的音乐 钢琴的诗意
2020年03月09日 12时11分   山西新闻网

年前在云南洱海旅行,车子停到洱海边,手机里正放着肖邦的降D大调前奏曲《雨滴》。它那淡淡的幻想色彩竟与眼前的美景融为一体,为什么这位波兰作曲家的音乐可以为东方的景致平添一份舒缓悠远的意境呢?

熟悉肖邦的人都知道,他有“钢琴诗人”的称号。说他是诗人,自然有其客观性。我们知道浪漫主义是一个诗化时代,它富有青春的活力、渴望和陶醉。此外,肖邦曾尝试写歌剧,但是因为身体的原因,或是性格的犹豫内敛不善表达。他发现了钢琴的诗意,仿佛钢琴是他的代言人一样,成为他沟通交流的媒介,或者说他是用钢琴来自白。其实很多中国古代诗人都陶醉于山水,以自白的方式来抒怀情感,只不过肖邦这位钢琴诗人写得是“钢琴诗”罢了。

在中国古代,乡愁是文人墨客抒怀感情的一大主题思想,而肖邦可以说是一位“漂泊的波兰人”。虽然他表面上融入了巴黎社会大熔炉中,但始终与这个城市保持着距离。在肖邦的玛祖卡中,他将原本具有民间味道的歌谣、农民舞曲的节奏写得乡愁迷人,在变化多样的旋律中寄托了一份对祖国的思念、对童年生活诗意的乡愁。肖邦的音乐总是能触动我们的心灵,但和舒曼、李斯特不同。舒曼将爱情生活中的瞬间印象动情地诉说出来,他用音乐解答了生活之谜,生活中的悲欢离合在舒曼的音乐中像是被显微镜放大了一样;李斯特则意识到钢琴可以与管弦乐队相匹敌,他使钢琴家变为最高统帅,他的音乐似乎缺少一份像肖邦那样自始至终的淡然,那是一份天然的高贵。肖邦的玛祖卡的旋律是敏感的、诗意的,或哀或乐都是有节制的、有距离的,它能在你心上泛起层层涟漪,却不曾带走你的笑声与泪水,只留一份怡然自得。“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国传统美学观点在这里能体现一二。

如果提及演绎肖邦的钢琴家,我们一定会提到鲁宾斯坦,他是被公认演奏肖邦作品的元老,是一位有着贵族气息的钢琴家。在这里我想提及一位越南的钢琴家——邓泰山,他22岁就获得了第10届华沙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在经历过战争、辉煌与荣耀之后,生活的诸多阅历在他的音乐中都化为了极为可贵的悠然自在。中国人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肖邦十分喜爱波兰乡村如诗如画的景色,这样的自然美景一定在肖邦的心灵深处打下深深的烙印。中国古代有许多田园诗人的诗作就是得益于自然恬淡的美景。艺术是生活的写照,“当时我们在山间,没有电,月圆时就在月光下弹琴,接触大自然”,这些对于大自然的记忆都对邓泰山的艺术表现有极大的帮助,就像他自己说过“我们的艺术其实是在讲述我们的生活,你必须深知生命中的喜怒哀乐,才能在音乐里表达出来。”邓泰山对于肖邦的演绎与解读无疑为肖邦的音乐增添了东方的独有魅力,在他指尖流动过的音符中好似也勾勒出一幅山水画。傅聪曾在《后主词中情,山水画之境》中谈到:“肖邦的音乐里面包含着中国画特别是山水画的线条艺术,尤其是黄宾虹山水画里的艺术,有那种化境、自由自在的线条感。”

肖邦偏爱舞曲形式,他的舞曲不仅是具有鼓舞情绪的作用,更是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在社会的嘈杂混乱中度过一生寂寞的“钢琴诗人”,他那孤寂的创作想象闪现、活跃于这些舞曲中,在光鲜亮丽的舞曲背后是他孤独中的梦幻。他好似一位隐居山林的田园诗人,始终小心守候着心中的一方净土。

艺术是相通的,文明是多彩的,东西文明之间可以互鉴、互赏、互融。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有一种“借景”的构景手段,它将好的景象融入园林的视野中形成一种独特的美。我有时在想:我们可以借用东方的审美视角来欣赏肖邦的“诗”,比如在品读“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同时,享用一份肖邦的“诗”,那将是怎样的一席艺术盛宴!

(责任编辑:梁艳)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