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频道>>艺文人物>>正文
王云峰:五台山下自在生活
——访五台山修渊岛壁画艺术馆馆长王云峰
2022年05月25日 09时25分   忻州日报·文化旅游周刊

游客在五台山修渊岛壁画艺术馆参观 张存良 摄

五台山修渊岛壁画艺术馆坐落在忻州古城秀容巷,毗邻关帝庙、秀容书院。前馆后坊,空灵幽雅,气度脱俗。馆存壁画百余幅,包含敦煌、藏式、汉式、东密壁画。该馆作品高古残美、庄严厚重,馆长王云峰以艺术之心孜孜以求,精绘壁画珍品。近日笔者走进修渊岛壁画艺术馆,感受王云峰的五台山下自在生活。

问:您北漂多年,所见艺术形式很多。为什么选择壁画作为活化古城文化的第一载体?

答:我大学是学美术专业的,主修油画。在上学期间临摹过永乐宫壁画,当时就对永乐宫壁画的色彩线条很痴迷。

北漂十八年从事策划设计工作,曾经接触和尝试运用多种艺术形式表现作品,也经常会在设计案例时把中国传统壁画元素融入到现代艺术环境中,以增强作品的文化表现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设计风格:跨界混搭,穿越碰撞。

2018年参与忻州古城策划建设工作时,面对忻州古城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在地文化”,感觉“满天繁星,独缺明月一轮”,不知如何去表现,所以想到了五台山,就提出以“五台山下的自在生活”这轮明月照亮和标注忻州古城。因为提到了五台山,自然需要和五台山契合的文化形式,佛教题材的壁画艺术就有了用武之地。在古城首期建设中,开始筹备五台山修渊岛壁画艺术馆。可以说是把壁画的艺术感染力融入了古城文化中。

问:修渊岛的壁画作品以佛教为主,但您同时融入了杨家将题材,甚至原平炕围画等民间元素,这是创新还是生活化的融合?

答:我的壁画作品大多数是临摹复制古代寺庙石窟的作品,因此题材多为佛教、道教。就技法和表现形式而言,我更愿意称之为“古老艺术的创新”。我的作品就是让神圣珍贵的壁画艺术,走出石窟,成为大众可以触摸感知、欣赏收藏的作品。这就是艺术的创新,也是艺术的生活化吧!

杨家将题材是一个形式上的创新,运用了壁画的材料和技法,做了一套可以挂在墙上欣赏的连环画,表现雁门关文化。关于炕围画,那可以称为“老百姓自己的壁画”。画中题材、色彩、图案,反映老百姓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景,其自成一体的材料、技法、规范,并且坚持画在墙上这一特点,堪称名副其实的民间壁画,以后我会认真学习并创新开发。

问:在古城活化方面,您还在做着什么样的尝试?是否取得了成效?

答:古城活化是个使命性课题,会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现在正在做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开发古城的文创产品,联合省级几所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开展校企合作,挖掘“在地文化”,传承设计理念,由高校师生参与设计文创产品,目前已有几款产品上市。二是打造文化IP:如五台山禅修文化IP、元好问文化IP、貂蝉文化IP等,每一个IP后面都孵化一个自主产品链,把忻州当地的特色产品提升定位包装,借着文旅平台宣传出去、售卖出去。三是尝试打造“新文化+新媒体”矩阵,形成带动忻州文旅的新引擎,持续为古城活化加注能量。

问:您提出忻州古城品牌理念:五台山下的自在生活。这个“自在”如何理解?

答:“自在”一词原本是佛学名词,是菩提萨埵的简称,指能自己觉悟、再能觉悟人的谓之菩萨。实际上,对于大众来说,身心舒畅,心中自在,一句话就是幸福指数高呗!又或者说,柴米油盐,人间烟火,本身就是一种自在,既是一种自由理想,也是一种美好愿望。

问:如何从同质化的旅游资源中破茧成蝶,忻州古城有什么独特之处?

答:古城的同质化竞争有目共睹,忻州古城能发展前进,不仅得益于我们的优势:“一城融三都”,即中国杂粮之都、温泉康养之都、东方佛教文化之都,还得益于政府大力支持以及策划执行运营管理“一盘棋”。袁家村独特的运营模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是“一店一品”,最大程度避免了同质化竞争。同时保持食用原材料绝对新鲜安全和价格亲民透明,坚决避免景区宰客。二是忻州古城把自己定位成“生活社区”,无论淡季旺季游客多与少,总有人在古城生活,有着浓浓的烟火气,既不收门票也不收停车费。三是忻州古城在建设规划设计中,严格遵循的古城脉络肌理,貌似窄仄的老街旧巷恰恰满足了人们复古穿越的体验感。四是忻州古城不单单是忻府区的古城,而且还是忻州市及各县(市)共同的展示窗口,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特色展演活动持续不断,使得游客感觉常来常新。五是挖掘历史传统文化,打造春秋三义士、元好问、貂蝉、班婕妤、萨都剌、傅山、徐继畬等一系列人文文化IP,使得忻州古城不但有烟火气,更有厚重的文化历史底蕴。最重要的一点,也是别的古城和忻州古城无法比拟的,就是五台山下的自在生活深度表现:禅修文化。禅修,通俗来讲就是修身养性,来忻州古城,吃健康的五谷杂粮,享受华北最好的温泉康养,感受佛文化带来的心智培育。

问:除了壁画馆和文创开发,您在古城还倡导参与哪些文化活动?这些活动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答:我目前担任古城文化高级顾问,应该说每一项文化活动都有参与,比较有代表性的,一是主导梳理并不断完善古城的导游词和忻商老字号的挖掘整理;二是创办并负责“秀容学堂”的教学组织活动,两年来已经开办讲座80余期;三是担任“忻州古城自在生活”抖音主播,开办“王老师微话古城”,重点讲述忻州古城的小故事;四是开创了新媒体讲述元好问的文化传播方式,打造“元好问文化节”。这些活动的作用和意义只有一个:讲好忻州故事!

问:五千年文化看山西,您怎样理解这种文化,它是否能转为旅游资源以及旅游产能?山西旅游文化品牌需要什么样整体包装定式?它的未来走向会呈现什么样的面貌?

答:这个话题很宏观,我按自己的思路说一下。山西历史厚重,文旅资源丰富,但是把历史文化转化为文旅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纵观全省流量不错的景区,还是以古建筑古文化为主要引流,或者说山西的旅游标签是一个“古”字,包含不断新建的“古城”。那么我们索性在品牌包装上把“古”字进行到底,做足“古”字,击穿打透,把古文化包装得更彻底、设计得更有韵味、回归得更深刻。山西文旅,我觉得还是要回到一二三产融合转换的思路,把历史文化当作“一产”,通过对原始状态的历史文化进行二次设计开发,转化为文创产业形成“二产”,再通过文旅窗口这个“三产”转化出去。山西文旅要有全域旅游的互动观念,除了地域上的互动,更要拓展行业上的互动,文旅带动地方产业,把地方特色产品通过文旅平台转化出去,在运营上力求更加灵活。

问:18年北漂,也就是18年在路上。无论设计、文化还是艺术,以及您现在从北京归乡偏于一隅,在路上的人生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您个人觉得摄影和旅行有什么关系?您喜欢它们吗?

王:谈人生感悟有点儿不够资格,但有一点我是深深体会到了,那就是轮回。18年前从忻州古城走出去,北漂一大圈,学习也好,创业也罢,似乎所有的积累和才学都是为了18年后回到原点再去投入和发挥,这一点我自己也感觉到奇怪。但几年下来,按着自己希望的方式,默默付出,默默干活,伴随古城发展变化,看到古城今天的样子,看到生活在古城的人们自在幸福的笑脸,我自己也觉得挺幸福。

关于摄影和旅行,对我来说既是兴趣使然,更是职业使然。用一句话来说:摄影是带着理想的旅行,旅行是践行思想的摄影,行走摄影,我很喜欢!(刘青文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