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频道>>文化>>正文
文明嬗变中的宁武古城
2025年11月11日 09时03分   忻州日报

宁武县城全景。亢小伟摄

紫塞长风岁月悠,残垣旧戏语春秋。

曾经烽火商贸地,犹见城头凤鸣楼。

“宁武者,太行之肩背,河朔之咽喉也。三代以前为戎狄之区,战国以后为华夷之界,历代经营,斯为要地。”清初顾祖禹在他的地理学著作《读史方舆纪要》中,把宁武在明代以前跨越三千年的文明脉络给我们讲了个明白。自古以来,地处管涔山一带、横跨天池分水岭南北的宁武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据《宁武历史大事记》记载,早在明代宁武建关之前,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已经在管涔山一带发生过多次的冲突与融合,从商周时期楼烦国“荒服”于此到春秋时期赵肃侯修筑长城,从汉魏屯戍到隋唐军镇,从宋辽对峙到金元榷场,妥妥的一部浓缩版的北方民族融合史。“中原北门锁钥”“胡汉界争前沿”仿佛成了宁武这一地域的地理文化坐标。

宁武这座城,到了明代更是成为“九边重镇”中兼具游牧记忆与农耕烙印的复合型要塞,成为冷兵器时代一座崛起于华盖山前、恢河左岸的军事地理坐标。

宁武古楼。宫清华摄

宁武关城和卫所时代的军事传奇

宁武城始于一座名关。县城位于华盖山下、恢河左岸,本是一座依山傍水的古老关城,也是冷兵器时代一条“夹山带河,地势险要”的军事走廊(《元和郡县图志》)。作为黄土高原与蒙古高原的过渡带,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她在历代“屏藩中原,控御朔漠”中的战略地位(《山西历史地理纪要》)。

明初的宁武只是一座小小的军屯。宁武关城的始建与扩建,贯穿了整个明代边防体系的完善过程。据《宁武县志》记载,关城初创于明景泰元年(1450年),选址于管涔山与云中山夹峙的恢河河谷,利用“两山夹一川”的天险构筑起了三关中路的重要军事防线。明成化二年(1466年),明王朝下诏在此建关,第二年3月份开始动工,历时18个月,在山西巡抚都御史李侃的主持下建成了宁武关,形成周长2公里,设东门仁胜、西门人和、南门迎熏三个门的军事堡垒,城墙基宽15米、顶宽7.5米、高10米,这便是“凤凰城”的雏形。

弘治十一年(1498年),都御史侯恂、魏绅等在任时先后奏请朝廷,应仿照雁门关和偏头关先例在宁武关设立宁武守御千户所,并扩建关城。历时四载,宁武关城终于在弘治十五年(1502年)被扩建为周7里120步,高2丈5尺的威武边关镇城,城墙垛口1720个,东、西、南三面的城顶宽一丈有余。并特别加开北门,建飞楼于上,名曰“镇朔”,城顶宽两丈多,城下有堑门,设吊桥。正德九年(1514年),右都御史文登人丛兰登临城西山岗俯瞰全城,却是心里一惊:若是敌人由此山头逼近关城,岂非如同探囊取物?急命副兵备张凤羾随山建堡,曰“宁文堡”,在距关城一华里的高处护卫宁武关。

山河形胜,紫塞当前,处在九镇中间位置的山西镇,先是把总兵治所设在了偏头关,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为加强阳方口设防,山西镇总兵移驻恢河谷地的宁武关,北屏大同,南扼太原,西应偏关,东援雁门,“居适中地,以控要害”。

明万历二年(1574年),关城之北的华盖山顶又挺起一座护城墩,墩名“永宁”,方圆28丈,基高2丈,基上建台,台上建楼,楼外24堞实行全方位防守之势,极目四望,百里开阔。有民谚云:“铜偏关,铁宁武,生铁铸成老营堡。”当雁门、宁武、偏头三关防御形成东西连贯、互为一体的格局后,宁武关居于雁门、偏头之间调度三关的中心地位不断上升。因此,宁武关的设立和三关总兵移驻于此的决策,最终成就了“三关中路”的威名。

这威名,是从血与火的洗礼中淬炼来的。翻开《宁武府志》可查阅:

正德八年,小王子由阳方口入宁武关;嘉靖十四年二月,俺答犯宁武,南掠宁化、三马营;嘉靖十四年十月,复入二马营、三马营、宁化;嘉靖十五年八月,俺答南掠宁武,十月入宁化;嘉靖十九年,俺答入大同,西至宁武;嘉靖三十年,俺答寇大同,至宁武,烧盘道梁……

有多少次边关告急,就会有多少次血荐轩辕。明嘉靖年间,俺答经常率领军队侵犯三关,宁武关总兵李涞率部下据险守隘,枕戈露宿,多次拒敌于边墙之外。俺答已经攻破了神池利民堡,李涞仍能与之大战于野猪沟,击退来犯之敌。蒙古军不得不另出奇招,突破大同攻至广武,李涞奋勇御敌,为掩护山西巡抚赵时春撤退,身陷重围,壮烈牺牲。正德年间,蒙古军进犯宁武关,宁武关守备陈经率兵抵抗,大战于石湖沟,因寡不敌众,大呼左右曰:“好自为之,吾今得死所矣!”一口气手刃贼数十名,力竭而死,战争惨烈可想而知。万历二十六年,宁武关总兵李如松,抗击犯宁武境之蒙人,并率精兵数千人直捣其巢穴,不幸在返回途中遭遇蒙人伏击,万箭齐发,李总兵中箭后自刎而死。宁武关将士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熔铸了明长城“外三关”的铜墙铁壁。

《谷梁传·隐公七年》记:“城为保民为之也。”此处,城即“墙”之意,是指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高墙。而宁武关的墙不只是要保三关百姓平安,最主要的是要保得整个大明江山。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大明王朝国力增强,在夯土墙的基础上,宁武道郭光复主持砖包工程,用青砖砌筑城墙,增建东、西两座城楼,同时对城北20公里边墙加以完善,耗时六载,耗银十万两,使关城“连女墙高四丈二尺,坚如磐石”(《三关志》),最终形成这座关城的立体防御体系。《读史方舆纪要》谓其“控山带河,居表里之形,为攻守之要”。

府城岁月和百户街衢的烟火旧影

宁武城因依山傍河而建,东西长,南北短,方位不正,故有斜城之说。《宁武府志》记载:周长七里一百二十步。砖包城墙,厚而坚实,高三丈六尺。鼓楼雄踞城中,通高30余米,三层重檐歇山顶,下辟十字穿心洞,为指挥中枢;东西关城设“永宁”“久安”门,外接瓮城、护城河,形成“城关嵌套”格局。衙署(如宁武府署)、仓储(兵饷库)、教场(东门外)等配套完备,标志着宁武城在清代府治下的军政核心地位。据清代《宁武府志》记载,雍正年间关城已形成“七街八巷”的城市肌理,由南北正街(今人民大街)串联,东西辅以商贸街巷,体现“军市合一”的边关镇城特征。

从明代卫所向清代州县的演变,是《宁武府志》中记载的宁武关城的演变。妇孺皆知的关城故事,却是从戏曲中流传下来的。

一曲高亢而悲壮的《宁武关》在定襄人曲润海先生的改编下,由忻州市北路梆子名家杨仲义慷慨唱响:

“赶字出口震天响,催我雄关斗豪强,一家人共赴国难多悲壮,老娘她绝我悬想,免我牵肠,激我肝胆,壮我行藏……”

沉寂了多年的传统剧目重新回到大众视野,曾在京剧、昆曲、晋剧、蒲剧等多个剧种版本中被传唱的“宁武关血战”故事再次悲情上演。一如反清复明无望的屈大均先生扼腕悲叹:“襟带河汾玉殿长,一朝弓剑委秋霜。将军死战哀宁武,帝子生泽恨晋阳。马首关山空落日,城中歌吹罢清商。悲风处处吹松柏,谁到并州不断肠。”(《望晋恭花园》)周遇吉的忠勇死战,谱就一曲舍生取义的英雄挽歌,让宁武关一战成名,这座小小关城,成为一座忠勇无敌、举家取义的精神之城。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座关城的城民,大约也都无一例外地继承了这位守城将军的拗劲儿,不服输,不惧权威,不避锋芒。

宁武城又是一座舒展的凤凰城,几个点位是一目了然的:护城墩上是凤头,新建的东城区在凤尾,东关、西关是两翼,宁武关鼓楼是凤凰的心脏,也是内城的中心。以鼓楼为中心辐射开去,东西为街,南北为巷,内城老街保留了明朝卫所兵制时期设置的“百户”名称,东段有二、四、六、八百户四条大街,中段有头百户和三、五、七、九百户五条大街。其间,又有贯通东段四条大街的油房(坊)巷子和鼓楼南洞外连接中段五条大街的阳沟巷。

据说宁武城的老街老巷有41条之多,都是有故事的街巷。

经道巷是通往延庆寺,娘娘庙巷、财神庙巷是庙院所在处,官驿街、衙门街(前所街)是驿站、府衙或卫所之旧址,平阳营街、战胜街、达子营和小教场街明显留下了“山西镇”的印记,炕沿上、火烧头巷等名字更是形象。

东关街原是内城中最为繁华的商业集贸中心,有南巷子可直通现在的凤凰大街,斜对过儿的“洋堂巷子”(北巷子)是瑞典传教士的洋堂所在,也是解放初期县委办公的地方。

东起水口门巷、西至南门坡的头百户街,当属内城中最为显贵的一条大街了,显贵在于“九进院”与“旗杆院”。“九进院”里走出过两名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学生,走出过20世纪30年代与巴金书信往来的文艺青年赵黛莉女士。

后来被大礼堂取代的王家巷里,曾经有过民国女子、网坛姐妹花王春菁和王春葳的祖上老宅。还有荣路街,注定是一条光荣的街,文有街道以东的清代建筑——文庙,是这座关城的文化标识,谷思慎与南桂馨等人筹建的宁武中学(现为实验小学分校区),在1913年8月正式成为“山西省立第五中学”;武有街道以西的三关总兵周遇吉府邸,清代时这里建有总兵庙、忠义祠以纪念他的气节,传承他的精神。

清朝乾隆三年,宁武知府魏元枢修复东关城楼,见梁柱间“炮铳之迹鳞比,矢镞、铁弹入木者几不可抠拔,土中掘出火药瓶二,炸炮三”,始知那场宁武关血战何其惨烈,除了刀光剑影还有火炮轰城,宁武关遭遇了史无前例的血光之灾,守关将军周遇吉为汉家天下演绎了满门忠烈的生死尽职。于是,周遇吉这个与宁武关生死与共的外乡人,已经成为这座关城永远的精神坐标,正如戏文里高唱的那曲慨而慷、悲而壮的忠魂之歌:“娘啊娘,国亦破来家亦丧,天将倾来人将亡,钢筋忠骨父母养,国运衰微显栋梁,捐躯报效无话讲,连累举家痛肝肠……”

这一出北路梆子剧目,“嗨嗨”的是英雄赴死的凛然正气,刻录的是关城人士的百折不回,传承的是古关新城的忠义底色。

商贸繁荣和文旅融合的凤凰新城

关有多古,城就有多古。明朝的宁武关城可并非只有“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城内庞大的驻军意味着充足的边饷和边境贸易。尤其是在隆庆议和、俺答封贡后,蒙汉互市交易在长城沿线盛行,带来了这座山西边关镇城的经济繁荣。除了小商小贩们在这里经营生活日杂之外,粮油、木材甚至茶马、丝绸都纷纷入市,在边境贸易的刺激下,向来淳朴而懒散的边民都耐不住寂寞了,加入到边贸大军中来。小型资本积累之后,便增了不少要做“大买卖”的底气,一部分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关城人开始将眼光放到了关外更远的地方。

到了清代,不再需防备蒙古入侵,长城关口由御敌之用变为互市集散之地。晋北无战事,宁武作为军事雄关的守边功能也渐渐淡化。雍正三年(1725年),以宁武之地设府,下辖宁武、偏关、神池、五寨四县。这标志着宁武卫所时代的终结,它从一座军事重镇逐渐演变为晋西北的行政中心。宁武古城的商人们开始随着康乾西征漠北的大军做起了马匹和货运生意,获得高额利润之后,他们返回到宁武城内建豪宅,修街衢,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对外贸易的商业大军中。这些早期的宁武商人以“近边之利”加速了宁武这座饱经战争沧桑的古老关城的商业繁荣。乾隆六年(1741年),关城再次大修各城门及门楼,因其城南为凤凰山,其城形状依然似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宁武故又被称作凤凰城。

“凤凰于飞,翙翙其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新中国成立以来,宁武古城在能源优势中再度崛起。县境内290亿吨的煤炭资源储量、2亿吨的铝矾土储量,145.2万亩森林、450万立方米林木、82万亩原始次森林的林草资源,200多种珍稀动物、954种高等植物、110多种珍贵药材、20多种营养价值极高的野生菌类的动植物资源,以及丰富的风力光照资源,让这座“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僻远古城重新焕发了生机。从20世纪中期的山西省六大煤田之一的全国产煤大县,转型发展到本世纪初的文化旅游大县,宁武古城凭借自己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顺理成章地吸引来全国各地的商业老板、务工人员及观光游客。许多南方来的务工人员早已习惯了小城的生活,他们举家搬迁到这里,从下矿到装潢,再到建材批发或经营超市、饭店,一住就是二三十年。

周遇吉塑像。宫清华摄

西城区、东城区高楼林立,凤舞广场、东城广场略显气派,栖凤公园、龙山公园盘踞南北,宁武关城成为一座地地道道的古韵新城。城头河山绘成自然画卷,巷内遗迹见证历史沧桑,华盖山上的护城墩还贴着紫塞霜花的标签,老城区的百户街区还保留了许多旧时的城墙残垣,那座西刻“凤仪”、东刻“含阳”、下题“光绪辛卯关郡重建”,三重檐歇山顶、通高30米的宁武关鼓楼依然不减“楼烦重镇”的威仪,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老的万佛寺和延庆寺,搬迁后的周遇吉墓和护城墩下新建的周遇吉广场,承载着关城历史叙事,融入了关城人民的烟火日常。

这是一座五百多年金戈铁马、腥风血雨的门户之城,一座襟山带水、大义春秋的人文古城,岁月青铜,忠勇血性,是这座大美关城永远的历史底色。

烽火商贸存古韵,紫塞长风书新篇。宁武城,这座从明朝烽烟中跃出山峦的古关之城,在烟火深巷里书写繁荣的府县之城,已经成为在厚重历史底蕴中涅槃重生的凤凰新城。

文旅之道,在于文,在于史,在于今。无文化之根,则不解山河之语;无古今互鉴,则难觅嬗变之钥。看神奇宁武日新月异,大美芦芽游人如织,这座塞上古城已经开启又一场历史性的文明嬗变。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