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频道>>文化>>正文
千年古镇 风华原平
2024年04月18日 09时32分   忻州晚报

太平街门楼

原平,原本“不平凡”。

早在秦置郡县时,原平就以“城”之大邑入编。其名称亦不简单,“原”,原以法地——博爱;“平”,平以法天——公平。

随着岁月的流逝,曾经的古城早已不见踪影,所剩的只有一条南北城街的遗迹了。因而,人们只知道这里仅仅是一个古镇。

原平旧城所在的位置,现在叫“太平街”,隶属新原街道办事处,位于原平市区东郊,东临大运高速公路原平出口,南接原平火车站,北通平安大街。

历史上,原平古城曾多次置县,所以也有过完固的城池。而一条南北大街即为旧时的大官道,北出雁门关,南接太原府,自古以来就是南北交通要道,享有“旱码头”的美称。

据《崞县志》载:“(原平故城)在县南四十里,今为镇,置驿。旧城外砖内土,高三丈。其北为河所啮,乃塞东西门而横筑之,为北城启门焉,故其袤仅一里云。康熙己酉,知县税常春重修,为崞适中之地,贸迁者萃焉,与宏道、轩岗为邑之三镇,而此尤四达,阛阓较密焉。”

相传,原平古城作为北上南下、交通东西的枢纽,其南北向大街热闹繁华,店铺鳞次栉比,行人摩肩接踵,车水马龙,一派商贸繁荣的景象。

正因为是一座千年古城,这里的姓氏较为庞杂。然而,尤以邢、赵两家最为著名。

原平古城的邢家,是一位叫邢睿的人从西南贾村移居过来的。邢睿,字有融,其子名大孝,字绍舜,貤赠修职佐郎。大孝生有二子,皆成名。

长子名汝舟,字济川,号松亭。以优贡任岳阳、永济等县训导。修文庙,葺校舍,周恤寒士,富而好义。故在官在籍,皆以长厚称颂。

次子名汝楫,字宜川,号桧亭。生而好学,兼工书画。以廪贡授汾阳训导,逢朔望集诸生明伦堂殷殷训迪,复捐修学舍、斋舍。清嘉庆十六年岁饥,出粟赈济全活甚众。

邢汝楫之子恒谦,字尊光,号一仙。勤学攻读,家素封而乐于施善。复兴原平镇义学,建学舍40余间,复捐千金为束脩膏火。岁饥,煮粥捐衣,全活甚众。邑中凡有义举,率皆首倡,毫无瞻顾之意。临终谓其子女曰:“人生为善最乐,吾有志犹多未逮也!”道光十一年(1831年),知县李衡上其事,奉敕题“乐善好施”四字,建坊以旌其义。

邢恒谦的教诲直接影响到子嗣。之藩、之宪、之纲是其三个儿子,弟兄三人克承先志,乐善好施。清道光、咸丰年间,屡输金二万两,以助练勇、筹饷、修城诸要务。

邢之纲之子士廉,字介臣,小名夏林,官职花翎河南候补知县。时为原平镇首富,家丰好施。五台山显通寺铜殿壁上有其捐资留名,石鼓祠有其捐资5500文的碑刻。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京城,慈禧太后偕光绪皇帝向陕西逃亡,路经原平镇时,陕西巡抚岑春煊和崞县知县王为干,安排皇家人员、车轿在邢士廉家休息并用膳。当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在邢家花园醒过神后,面对邢家的铺陈,御封原平镇为“富足镇”。

邢克让,字楫卿,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生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弃学从商。从学徒开始,一步步成长,直至在绥远经营“蔚隆泰”钱庄。之后,被大盛魁经理段履庄相中,邢克让兼任了“通盛远”钱庄的经理。由于邢克让同时兼任好几家经济实力雄厚的钱庄经理,又是当时官方、军方十分信赖的经营“大家”,其社会影响日益扩大。不久,他就被推选为绥远总商会的会长,并被绥远都统蔡成勋聘为都统署筹饷局的顾问和总办。由于其在绥远商界的声望和卓越的经营管理能力,连任两届商会会长。其经历记入1990年出版的《原平县志》和2014年出版的《原平市志》中,成为地方志中不可多得的商界代表人物。

旧时“耕读第”街门

清代时,原平古城出了五名武士,都为赵姓。赵飞鸿,道光壬辰科(1832年)武进士,分发四川营用守备;赵恩,嘉庆戊寅恩科(1818年)武举人;赵钺,道光庚子科(1840年)武举人;赵颉鸿,咸丰戊午科(1858年)武举人;赵冠鸿,咸丰辛酉科(1861年)武举人。

在近现代人物中,不能不提到古城中的弓氏。清代,有弓廷锡,记于清光绪版《续修崞县志》的“例仕”中,任贵州独山州吏目,署开泰县县丞。而民国时期的弓富魁,就更加名声显赫了。弓富魁,字海亭,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太平街小北关人。1879年出生,1906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在大同、包头一带活动。1911年辛亥革命期间,参加忻代宁公团。后转到陕西活动,加入胡景翼部,担任过国民军第二军骑兵旅旅长兼步兵第六混成旅旅长、国民军第四军副司令、国民军第六军军长等职,1938年3月在西安病逝。

还有一位颇具个性的人物,就是田梅。田梅,又名田雪山,1882年出生。辛亥革命期间,积极参加地方反清活动,査脚、禁烟、剪辫子、拆庙修建学校。民国7年(1918年),有崞县劣绅亢某把公产霸为己有,田出面起诉,夺回公产。开办原平小学,任原平小学校长。田梅以“五爱”(爱国家、爱学校、爱老师、爱同学、爱自己)“四为”(为整体、为将来、为国家、为建设社会)为内容教育学生,成立“贫寒学生救济会”,免费让贫困学生上学。民国15年(1926年)赴武汉参加“将校研究所”训练。翌年回到家乡,仍任原平小学校长。民国22年(1933年)创立“公益会”,动员商界捐资助教,并通过栽种树木、出租铺产等筹集办学基金。民国24年(1935年),组织师生在原平镇南建一处公园,并为园中“敬育亭”题词“进德修业”,经常教育学生。田梅还喜欢摔跤,经常组织跤场、裁跤活动,对跤手给予奖励。民国26年(1937年)10月,日军侵占原平,令其出任日伪原平商会会长,他坚决拒绝,并前往沁水、潞安一带避难。新中国成立以后,被推选为崞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及常务委员、县人民代表、山西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0年去世。

清朝时的“大宾”街门

一座古城,百八十个商号,不知经营过多少物品,但最为著名的莫过于一种地方特色美食——锅魁。

锅魁,虽然只是一种地方面点,但它的外形、馅料、口感、味道,与各地的名饼相比毫不逊色。

最早出产于原平古城的锅魁,状若长方形,四角呈圆弧形,一柞长、一指厚、三寸宽,卷边滚圆。市场上常见的多是甜馅锅魁,饼面为黄色,具有香、甜、酥、脆的特点,馅料不同,各具风味,使人久食不厌。

原平锅魁制作历史悠久,有资料显示已有300余年。它是一种面制炉烤的甜馅饼子,其制作方法是将一斤面抽一两做馅面,余二两做肥面,七两加碱、和成软面,馅配制好后,手工捏成,而后上炉烫烤。因其为小开酥,即一块面包一块酥,故能达到酥软;因其烤熟后还要灼一阵,故能达到脆;因用油讲究,且配制玫瑰丝,故能达到香;又因其配有糖,故能达到甜。

原平锅魁不仅驰名三晋, 而且远销内蒙古和京津唐等地,像用于筵席的“小锅魁”,被人戏称为“蛤蟆含蛋”的“空心锅魁”,还有“玫瑰锅魁”等等,品种十分繁多,备受人们的青睐。

太平街戏台

相传,原平锅魁本来叫“锅馈”,是由徒弟在无意之中创制的。故事是这样的,清代时,在原平城里有一家食品店,徒弟趁着师傅外出的空儿,把做月饼剩下的小麦面粉掺合上油酥, 又包上糖馅,胡乱捏成一个疙瘩,用擀面杖压扁,再用手拽成像鞋底大小的样子,放到炉内去烘烤,等烤熟了以后取出来一看,色泽竟然黄澄澄的,感觉味道香喷喷的。正要咬一口品尝一下,恰好师傅从外面回来了,一进门就看见徒弟拿着什么东西,便开口问徒弟,徒弟以实相告。师傅从徒弟手里拿过来掰了一半尝了尝,感到徒弟做的这个食物酥松甜润,口感一点也不比月饼差,当下就跟徒弟商定,做这样儿的饼子经营它,并起名叫锅馈。就这样,他们经营的“锅馈”在当地出了名,成了人们走亲访友时必带的食品。

那么,锅馈又是如何改称为“锅魁”的,这又是一个传奇故事:

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出逃,目的地确定为西安,即“庚子西狩”。

这一行庞大的清廷皇室队伍,在西逃的路上受尽了颠沛和屈辱,进入山西境内才有所改观。快到八月十五中秋节了,慈禧太后一行离开代县阳明堡,来到崞县原平镇,皇上皇太后等驻跸在原平镇的邢士廉家中。邢士廉时为河南候补知县,其家是原平镇首富,整个南北大街两侧的店铺都是邢家所开,且有建筑规模豪华的邢家大院,人称“邢家花园”。正因为如此,陕西巡抚岑春煊、崞县知县王为干,才选定邢家为接待圣驾之所。

其时,邢家在准备御膳时, 即把原平镇的锅馈当作点心摆了出来, 慈禧太后看见后说:“那个饼模样像鞋底子似的, 能好吃得了吗?”岑春煊示意王为干解释,王知县赶紧说:“这是原平镇的地方名品,饶有特色。臣等思谋中秋节快到了,吃月饼怕您嫌腻,不如今儿换个口味。”听了王为干的话,慈禧太后才拿起一个锅馈,掰了一小块尝了尝, 这一尝不要紧,引起了她的兴趣, 竟然津津有味地吃了一个。用膳毕,慈禧太后高兴地说:“不错, 不错, 原平堪称‘富足镇’,原平这饼也真是炉食之魁。”自此,锅馈也就改名称为“锅魁”了。

后来,原平镇的城池毁于日本鬼子的炮火中,邢家花园也在动乱中被夷为平地。许多慕名来访者,在太平街的街巷中苦苦寻觅,却无法找到昔日的辉煌景象,不免有些怅然若失。(杨晋生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