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频道>>文化>>正文
追寻中国传统社会的公共空间
——读赵新平的《明清至民国五台山境域庙会与村落生活研究》
2023年08月08日 08时55分   忻州日报·文化旅游周刊


庙会,正成为当今中国一大文化遗产,截至2023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就有北京东岳庙庙会、湖北当阳关陵庙会、武当山庙会、衡阳南岳庙会、长沙火宫殿庙会、安徽九华山庙会、泰山东岳庙会、太原晋祠庙会、绍兴舜王庙会、重庆丰都庙会、广东佛山祖庙庙会等30余处。

降格以求,中国民间的庙会又何止成百上千呢?凡是在乡村生活过的,谁没有庙会的记忆?改革开放以后,庙会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保护,得到传承。为了使庙会入“遗”,各地政府多方挖掘,全力打造,足见竞争之激烈。

既然能列入遗产名录,也表明各地庙会均有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庙会是观察民间社会生活、研究民间经济流动、分析民间习俗变迁的绝佳窗口,其兼具文化、社会与经济效益并非始自今日,大概从诞生之时即如此,这与庙会“因庙而会”的起因有直接关系。这样的视角,以前社会学、人类学专家已有所采纳,并推出过重要的学术成果。

五台山是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保存有东亚乃至世界现存最庞大的佛教古建筑群,享有“佛国”盛誉。黛螺顶、菩萨顶、显通寺、殊像寺、罗睺寺、塔院寺、碧山寺、金阁寺、佛光寺等都是非常著名的寺庙。

许是有“佛教圣地”之称的缘故,五台山境域的庙宇也因此平添几分神秘之感,忻州师范学院赵新平教授新著《明清至民国五台山境域庙会与村落生活研究》(商务印书馆出版)自然更是有了“先‘题’夺人”的效果。孔子告诫弟子做人要“文质彬彬”,无论“质胜文”还是“文胜质”都不太好,此语后来也被引申为对著述题文关系的要求。赵新平此书基本达到了这一点,不仅选题新颖、表述质朴,而且内容充实、思想深邃。

空间维度是本书铺展与建构的重要线索,作者先从地理空间进入,交代五台山境域庙宇的分布状况,再由庙会延伸至当地民众的精神空间,此外还分别论述了庙会的经济空间与社会空间,从而对五台山地区庙会的结构与功能进行详尽展示。

与著名社会史学家赵世瑜先生从“狂欢”角度关注华北庙会略有不同,赵新平将庙会看成“民众神圣和世俗生活空间的统合”,定期与不定期的庙会既是民众日常生活中的“非常”事件,又是民间“非常”事件的日常化表现。换言之,庙会“既是民众精神性需求的表达,也是其工具性意愿的实现”,因而体现了庙会与民间精神生活、物质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

书中与庙会相联系的“民间”主要指乡村,作者使用“村落”一词非常精准。一方面体现了庙会地域空间的开放性,凡有庙会往往皆是大事,即区域性的节日;另一方面体现了庙会的精神文化空间对民众社会流动的促进,每逢庙会,村庄之间或有形、或无形的隔离在某种程度上被消解,打破了“村庄自治”的格局,推动区域人际关系的发展。

赵新平先从五台山地区恶劣的社会生存环境讲起,指出庙宇与民众日常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伴生关系:“庙宇的创建是民众对神圣空间想象与建构的结果,更是为维护世俗生存空间、护佑世俗生活过程的有意安排。”说明无论是庙,还是围绕庙而产生的庙会,都是以庙宇物理空间与民众精神空间二者形成的耦合为指向。有人从文化仪式、文化空间等角度加以分析,自然有其立论的根据,但若进一步思考,其实都可以看成是中国传统社会最重要的公共空间。

德国哲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曾提出公共领域理论,在他看来,所谓公共领域指的是在一个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里,市民们假定可以在这个空间自由言论,不受国家干涉。这个空间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对民众开放,且民众能够进行平等的社会交往。虽然这一理论后来遭到许多质疑与批评,但不妨碍我们对其概念进行借鉴。

庙宇与庙会的开放性是显然的,不仅如此,庙会进一步扩大了庙宇的开放性,促进其与社会深度融合。当然,庙宇与庙会也具有一定的平等参与性,如果说庙宇中强烈的仪式感与特定的文化氛围使民众“平等性”体验有所制约,那么庙会可以说是将其完全消除了,彻底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场自由狂欢。

庙会公共空间的扩大,不仅在于物理空间的增加,还在于社会空间的拓展。庙会期间,一般伴有商品贸易、物资交流、文化演出以及其他一些社会活动,从而形成巨大的人流、物流与信息流,使得自由交易与自由交流互相促进,人际交往进一步密切,社会信息容量进一步增加。在此过程中,民众的个人需求部分得到满足,“建构起了一种信仰心理场和充满感性生命力、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场”,进而“充分释放了世俗生活的心理郁积,感受到了生命的狂欢”。庙会公共空间的作用还体现在对基层社群结构的影响,包括“神亲关系的构建”“亲缘关系的维护”“地缘关系的固化”等方面,这些既是庙会公共空间的显著功能,也反过来制约了庙会空间的公共性程度。

北京东岳庙庙会

从某种意义上讲,庙会也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赵新平在全面论析五台山境域庙会空间、庙会文化、庙会经济与庙会社会的历史演变后,在结语中又重点陈述了“庙会的现代价值”与“未来发展”,算是对如今“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呼声的一种回应。

区域社会研究的最大难度在于史料,赵新平此项工作亦然。他深入基层,走向田野,收集文献,进行调研,最终完成这部三十余万字的著作,补强了学术研究的薄弱环节,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在各地全力打造本地庙会品牌的今天,也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以 清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