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频道>>文化>>正文
业内人士聚焦长城文化遗产 呼吁扩大长城保护“朋友圈”
2022年08月23日 09时23分   忻州日报·文化旅游周刊

繁峙县平型关边塞长城文化与红色革命文化,不仅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独特的资源优势。 梁占海 摄

“立足于当代社会,我们保护长城是为将宝贵的长城文化遗产留给子孙后代。保护长城就要保护它的全部,不仅是物质形态的长城文化遗产,还要保护长城文化,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8月15日如是表示。

当日,以“塞上长城融合大同”为主题的大同长城论坛在山西大同举办。其间,多位业内人士聚焦长城文化遗产,从各自研究领域出发,为长城保护利用和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建言献策。

论坛上,行走长城30余年的董耀会从全球视野、中国高度、时代眼光等角度,讲述长城保护与利用。他表示,中国人修长城是要建立起农耕与游牧交错地带秩序,是为了和平。“长城内外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是长城内外各民族的共同追求,也是世界人民的追求。”

如今,中国多地正在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董耀会提出,做好长城文化,当地要多方合作发力,好好考虑如何承担起一个文化传播者的角色。“让文化好玩,让旅游有文化,才能更好地进行长城保护和利用。”

“各地长城尚有相当的资源及其价值还未揭示,蒙尘的遗产细节能够揭示历史场景,亟待保护。”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哲表示,跨地域的联合研究、保护、展示是必然趋势。

其间,忻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忻州市长城学会名誉会长王源以偏关县长城一号旅游公路为例,介绍在保护长城的前提下,如何利用长城。偏关县具有“中华长城古堡第一县”美誉。老牛湾——平型关长城风景道项目已纳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重点项目。

王源说,偏关长城体系完备、体量大、地区分布广,保护难度很大。当地在长城沿线分段配备长城保护监管员,同时培养本地志愿者,成立长城学会,不断扩大保护长城队伍。“我们不仅要做长城的守护者,更要弘扬长城精神,做中华民族精神的守望者。”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