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频道>>文化>>正文
《高手在民间》之砖雕大匠王锁贵
2021年09月08日 11时09分   忻州晚报


“无雕不成屋,有刻斯为贵”。

游览王家大院、乔家大院,俯仰之间皆见砖雕。忻州农村一些深宅大院的门罩、门楼、屋脊、照壁也多有砖雕装饰。那些刻在青砖上的花鸟鱼虫、山石水舟、典故传说、戏曲人物……雕工生动、实用美观,把已经失落的传统民俗文化呈现在人们眼前。这些凝聚着前辈匠人智慧和心血的砖雕作品,赋予了古建筑永恒的魅力。

“望台砖雕”创始人王锁贵

砖雕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砖雕技艺在清代、民国初发展至巅峰。砖雕较木雕能保存得更加久远,既能体现石雕的刚毅质感,又能表达木雕圆润平滑的韵味,刚柔并济、质朴清秀。砖雕的装饰主题或祈福纳吉、或教化伦理、或驱邪禳灾,贴近百姓生活,以朴素而直白的艺术语言表达民众对生命价值的关注、对家族兴旺的企盼、对富裕生活的向往……

代县农民王锁贵,潜心钻研砖雕技艺35年。在他手下,濒临失传的砖雕手艺得以复活并赋之以创新,他创造的“望台砖雕”品牌享誉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学艺

望台——一个“正在进行时”的村名。

望台村原归胡峪口乡所辖,现在并入枣林镇。村子因何得名?据说站在村边高地向东南远眺,可以望见海拔3061.1米的五台山北台顶。

1970年,王锁贵出生在望台村。他的三个哥哥、三个姐姐却都生在内蒙——锁贵的祖父当年逃荒“走口外”,在地广人稀的内蒙达旗百灵庙镇落脚。他出生前两年,父母才举家迁回代县。

王锁贵5岁那年父亲去世。小时候经常吃不饱肚子,也基本没有穿过新衣。哥哥们尚未成年就到邻村铁匠铺学徒打铁,他在本村小学勉强上到五年级,也不得不辍学。

锁贵从小喜欢画画儿。村小学不开美术课,“艺术”的启蒙来自哥哥、姐姐历史课本上的插图和几本破破烂烂的连环画。没有父兄的约束,王锁贵小时候基本处于“野生”状态。某日,一个人到村外庄稼地漫无目的地闲逛,发现一座小土丘前蹲踞一对石狮——他不知道,这是过去村里某大户人家的坟地。这对侥幸躲过“破四旧”劫难的石狮,雕刻精美、顾盼自雄、神态威严,令其时十二、三岁的王锁贵着迷不已。以后一有时间就过去仔细端详、反复摩挲,石狮的每一个细节都如印在脑子里一般。看得久了,有一天心念一动,跑回家找大号钢钉、钢锯条,自己加工一番做成“雕刻工具”。再找块石头,凭记忆雕凿起来,居然还就雕出一个“具体而微”的小“石狮子”。

小学五年级辍学,少学了很多书本知识,但王锁贵也比同龄孩子更早地接触了民俗、民间文化。小时候少受拘束,思维和想象反而有更大空间,这一点,后来表现在他从不刻板、因循的砖雕技艺上。

雕之凿之,匠心独具

14岁,到村里的小包工队当小工,开始挣钱养活自己。上世纪80年代中期,忻州农村掀起“拆旧盖新”的热潮,有盖土木结构瓦房的,也有盖砖混预制板房的。代县传统民居不少有砖雕照壁、斗拱、雀替的,有的外山墙上还立有砖雕的墀头。拆旧盖新的时候,这些老物件拆下来堆在一旁,村民们也不当回事。收工时,王锁贵拿几件回家慢慢琢磨,弄明白其中的奥妙后,一有空闲就抱块青砖雕凿。

后来,王锁贵被命名为砖雕“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实,他的砖雕技艺并无师承,如果非要说传承的话,他也是继承了无数民间砖雕前辈的“共同衣钵”。

除了沉迷于砖雕,王锁贵用三四年时间掌握了全套“泥匠活”技术。年仅18岁,就挣上泥匠“大师傅”的工钱。

19岁那年,代县聂营一户殷实人家盖新瓦房时,要做砖雕的照壁。东家不知从哪儿弄来一张砖雕照壁的照片,拿着照片找到王锁贵说:“你会做这个?”“会。”“能原模原样做出来?”“能。”

接下来一个多月,王锁贵吃住在东家,连雕带拼,独立完成了这个八九平方米、“鹤鹿同春”图案的照壁。当时别的泥匠“大师傅”一天能挣17块工钱、东家不管饭。王锁贵一天20块、两顿猪肉炖粉条、白面大馒头管够。照壁做完后,东家很满意,邻村左右的人还到这家看稀罕。这件作品,可以说是王锁贵砖雕的“成名作”,“望台村有个后生会砖雕”这个事儿在代县慢慢传扬开来。

一个5岁丧父、只念过5年小学的穷孩子,“自学成才”掌握了砖雕技艺,这事在今天看来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事实确实如此。可能的情况是:一,他对造型艺术有天生的敏感;二,缘于生存的压力。他琢磨砖雕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这是一门“艺术”,在他看来这就是一种手艺,能挣钱养活自己、赡养老母、将来娶妻成家的手艺。“艺多不压身”“家有万贯不如一技在身”,小小少年在社会上闯荡,砖雕,成为他谋生的又一种手段。

扬名

进入21世纪,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古建修复渐成热门,王锁贵赶上了好时候。

2005年的一天,王锁贵正在代县鹿蹄涧村安装一个砖雕门楼,过来几个“一看就是从大地方来的人”。他们仰头看了一会儿,其中一位年长者对他说:“后生你下来,咱们商量个事儿。”这人从皮包里取出一张照片,递给王锁贵说:“看看,你能修了这个吗?”

这是一张八角七级砖塔的照片,四层以下损毁严重。王锁贵盯住照片看了一会儿说:“能,咋不能?重盖也能!”

来人是山西省文物局的领导,照片上的塔是汾阳海虹砖塔。此塔是宋代临济宗汾阳善昭禅师的舍利塔,始建于南宋高宗年间(1132年),共7层,28.6米高。此塔塔尖安放一枚“风磨铜镜”铜宝珠结顶,被历代百姓讹传为黄金打造。日寇占领汾阳时,曾用坦克拉上钢丝绳拖拽也没有拽下来。年长日久加之人为破坏,海虹砖塔岌岌可危。汾阳县政府请示省文物局欲修复此塔,万事俱备,就是找不到有修复技艺的工匠。其时,代县几支古建工程队已有一定名气,但工匠们普遍擅长的是土木。省文物局的领导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来到代县,看看能否寻找到有砖雕技艺的能工巧匠,凑巧在鹿蹄涧村遇上了王锁贵。

砖雕“蟠龙”影壁

亲眼看到王锁贵的手艺,领导们第二天就带他到太原,在省文物局观看有关海虹砖塔的录像,进一步商讨细节。双方拍板后,王锁贵返回代县带4个小工火速赶往汾阳。

海虹塔每层塔龛的龛门上均嵌砖匾,两侧有砖雕楹联,此外还有大量砖雕斗拱、券口、佛龛、须弥座等待“修旧如旧”。王锁贵指挥4名小工,仅用8天时间就搭起了围绕砖塔的木制脚手架,引发汾阳当地工匠一片惊呼。修复此塔共用青砖30000多块,其中3000多块在工地现场雕刻、安装。一个砖雕斗拱,就要用30——40块青砖雕成的部件拼接。所有青砖,王锁贵都用他自己研究的喷色、烟煤熏染等工艺“做旧”。历时半年,修复工程告竣,新修和原有部分浑然一体。省文物局领导高度评价,汾阳城百姓奔走相告。

砖雕“福禄寿”

修复期间,汾阳方面待王锁贵如上宾,日工资每天500元,好吃好喝每天还安排免费洗澡。“代县砖雕”,在吕梁一时声名显赫。

同年,王锁贵还对大同七峰山辽代古塔进行了修复。七峰山塔为辽代禅房寺塔,实心砖石结构,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身四面有砖雕拱券门和半圆形雕窗,塔身各处布满砖雕,修葺前均严重风化。王锁贵吃住在山上,历时数月,让这座千年古塔重放光彩。

大同凤临阁饭店的砖雕装饰工程,进行了整整8年。

凤临阁是大同最出名的“老字号”,相传是明朝正德皇帝与李凤姐相识的地方,也就是京剧《游龙戏凤》所讲故事的发源地。王锁贵设计、施工的“有凤来仪”砖雕照壁,长16米、高4米5,砖雕斗拱垂柱、圆雕凤凰工艺精湛,被古建专家誉为“雁北第一影壁”。总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的主楼内曲栏回廊、移步异景,大量表现大同历史名胜景点和故事传说的精美绝伦的雕刻和雕塑随处可见,其中的砖雕全部出自王锁贵的手笔。施工期间,出资方还组织参与施工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工匠举行了一次“技术大比武”,结果王锁贵获“三雕”(砖雕、石雕、木雕)比赛第一名。

后来,还以凤临阁为外景地拍摄了古装电视连续剧《凤临阁》,在全国卫视播放。

此外,王锁贵还参与了有“山西省第一座皇家寺庙”之称的怀仁崇国寺和寿阳“三代帝师”祁寯藻故里的修复工程。他在祁氏故里的砖雕作品,随着以此为外景地拍摄的电视剧《天地民心》而广为人知。

在榆次老街、在雁门关、在偏关老牛湾、在忻州古城,都可以看到王锁贵制作、安装的砖雕作品。至于通过订单订制的砖雕,被大量运用在北京、贵州、杭州等地的古建修复工程上。

永恒

王锁贵说,砖雕从原料选取到全部工序完成要经过30多个环节。

望台村一带土质细腻绵软,用其烧制青砖光滑耐磨、不易风化、适宜雕刻。制砖坯用的黄土先要用细筛子筛过,和成泥后须赤脚反复踩踏。

把泥踩得比较“筋道”后,再用塑料布将其紧紧裹住“闷”好几天,如此烧制出的青砖才硬度适中、材质细腻,没有气泡。在制泥这道工序,现在用机器搅拌,省时省力,效果也更好。

经过选土、制泥、制模、脱坯、晾坯、入窑、看火、上水、出窑九道工序,成砖出窑。青砖出窑后,须严格剔除焦砖、裂砖、变形砖。一窑成砖中,大抵可筛选八成左右的雕砖成品。

雕前先“打样”:把设计稿拓印在涂抹过石灰水的砖面上,或者在砖块上直接描画。现在许多外地砖雕加工厂多用电脑打样,生产出来的是“制式”产品,千篇一律。砖雕常用的图案王锁贵早已烂熟于心,想要的图案在青砖上一挥而就,当真是“铁划银钩”、挥洒自如。如此,则构图更加生动,细节更加充盈,最主要的是绝不雷同。接下来“打坯”:用凿子或刻刀粗略勾勒画面轮廓,分出基本层次。最后是“出细”:运用多种工具,或铲、或刻、或挑,以刻画细节。

打样、打坯、出细,只是对砖雕三道主要工序的概括。详细说,则有“耕”——用最小的錾子将画好的纹样浅描一遍,防止砖坯上的画稿在雕刻时被抹掉;“凿”——用小錾子将主体形象以外多余部分除去,突出主体形象,增加立体感,为下一步工序打基础;“齐口”——用錾子沿主体纹样的侧面作进一步细致的剔雕;“桶道”——用錾子将纹饰中细微处雕刻清晰,包括人物须发、花草叶子的筋脉、飞禽走兽的羽毛;“开相”——对砖雕作品中的人物面部进行修饰;“磨”——用特制的磨头将纹饰内外的粗糙处打磨平整、精细;“上药”——用松香、黄蜡和专门配制的药物对磕碰处进行修补;“打点”——砖面儿加水调和成浆,将雕刻好的作品擦拭干净。

雕刻一件作品,往往要用到几种雕刻技法。

平雕:在青砖的平面上雕刻图案,以花草等纹样为主;浮雕:在一个平面上雕刻出凹凸不平的线条和条块,按其凹凸的程度,又分浅浮雕和高浮雕。透雕:介于圆雕和浮雕之间的雕刻技法,将纹样雕刻得更细致、多层次,以增加作品的透视性和立体感;圆雕:对材料进行立体雕刻,作品可以从各个方位观赏。此外,还经常采用雕刻和镂空相结合的手法,或圆雕或半圆雕,使所雕部位跃出画面,层次分明。次要部位和衬景,则用浮雕方式处理。总之,阴线刻、凹面线刻、凸面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镂空式透雕等技法的综合运用,使得一幅砖雕重重叠叠、里呼外应、浑然一体,呈现强烈的立体感。

2009年,王锁贵组建起自己的团队。带出的几十个徒弟,不少成为全国各地砖雕工厂的顶梁柱。砖雕是个“水磨”功夫,必须“慢工出细活”。王锁贵设在望台村的山西华都古韵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每年可以完成砖雕作品近3000平方米。普通砖雕每平方米售价千元左右,工艺复杂、精雕细刻的作品,最高售价一平方米6000元。现在,公司的业务全部走订单、产品走物流,一些大型砖雕,王锁贵和徒弟们还上门安装。

说起砖雕的未来,王锁贵忧心忡忡。“望台砖雕”——这个在王锁贵手上“复活”的传统技艺,现在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王锁贵厂子里的工人,都在45岁以上。年轻人不想学,主要是“嫌脏”——雕刻时青砖粉尘弥漫,还得随雕随用嘴吹,现在看来,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

老话说“三年学不成个木匠”。王锁贵说,要想把砖雕手艺初步学到手,没有五年时间根本不可能。在一个人人想挣“快钱”的时代,砖雕,这个“板凳一坐五年冷”、注定孤独寂寞的行业,不知道还能走多久、走多远。

王锁贵有个梦想,有生之年,一定要把“雁门第一砖”烧出来!

跟青砖打了几十年交道,在自己的窑里烧出了十几种规格的青砖,他一直想烧制一种自有秦砖汉瓦以来从未有人烧出过的超大型青砖。这种砖长4.2米、宽2米、厚1米,常规工艺无法烧制。王锁贵研究出包括原料配方、制坯、装窑、焙烧一系列新工艺,并因此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遗憾的是,他的砖窑被拆了,技艺在手,无法实施,徒唤奈何。好在拆窑前他已经储备了够用几年的青砖,否则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在代县“非遗”展示中心“望台砖雕”展示厅,王锁贵雕刻的“龙凤呈祥”“和合二仙”“鹿鹤同春”“寿山福海”“麻姑献寿”……刀法洗炼、气韵生动、精妙入神。一些室内砖雕装饰和艺术摆件匠心独具、精雕细琢、玲珑剔透。一块块不起眼的砖头,被王锁贵赋予了艺术的生命力。一刀一划间,是他洒下的汗水和逝去的青春。

人生倏忽,美能永恒。(郭剑峰/文 冯晓磊 赵 菁/图)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