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打赢脱贫攻坚战,离不开一线党员干部的真情帮扶和辛勤付出,第一书记就是其中一支不容忽视的生力军。据统计,自2014年以来,陕西已累计向贫困地区选派驻村干部86566人,每年都有驻村干部3万余人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其中第一书记就有9367人,有力促进了全省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
时刻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
40多岁的廖代杰不善言辞,他把对刘晓林的感激之情藏在了自己写的一首诗里。“官大僚小人亲,进山督战扶贫。心系贫残老幼,感谢书记晓林。”5月29日,得知廖代杰把这首诗发在了兴隆村村民微信群里,刘晓林不好意思地说:“这其实是我应该做的。你们把日子过好了就是感谢我了。”
相比廖代杰,60多岁的谢必友更直接。今年1月16日清晨6点多,推车去打苞谷的谢必友在路上遇到了正在晨练的刘晓林。他放下车,拉住刘晓林的手久久不放,哭着说:“你就是我们的亲人。党和国家的政策好啊。”谢必友在兴隆村也是出了名的,他为人较真有想法,不好结交。但是他的这一举动没有让村民感到惊讶。老党员陈占耀说:“刘书记确实是把件件实事办到了村民的心坎上。”
2019年8月,刘晓林到兴隆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兴隆村位于宁陕县皇冠镇,村域面积97平方公里,下辖八宝、秀才沟等5个村民小组,村民大多居住在2015年建成的兴隆村八宝安置点。“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真心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刘晓林说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
让皇冠镇党委书记谭康宁记忆犹新的是刘晓林3次为贫困群众张兴友家打扫卫生的事。谭康宁说,当时刘晓林刚驻村进行入户走访。居住在兴隆村八宝安置点里的贫困群众张兴友,思想消极,家里卫生极差且不听帮教。刘晓林第一次去张兴友家,就和驻村工作队员在他家拖地、抹桌子、刷马桶。刘晓林第二次、第三次去张兴友家,见张兴友家依旧又脏又乱,刘晓林和驻村工作队员啥话不说,直接开始打扫。等到刘晓林第四次上门时,张兴友自己把家里收拾干净了,人也热情了许多。后来,张兴友对其他村民说:“没想到一个省政府办公厅的处级领导能3次在我家里刷马桶,看来他是真心实意帮大家的。”
谭康宁说,自从到了兴隆村,刘晓林就把这里当作了第二个家。他尽职履责,深化村党支部理论学习,规范和完善规章制度;坚持每个季度至少讲一次党课。他细心温暖,为行动不便的党员送学习资料,为村里的每个党员制作了政治生日贺卡,主动关心有困难的村民,为全村123名60岁以上的村民购买日用品,给贫困户购买衣柜、床单被套,为群众办实事200多件。
为了让生活在安置点的村民能“稳得住”,他立足村上现有资源和产业基础,积极推动建设农业综合产业园,建成一个社区工厂,发展产业。2019年,他为65户贫困户争取贷款223.5万元,总计发展袋料香菇大棚32个,年产香菇50万袋,实现增收100万元;发展集体经济,种植油葵1000余亩,累计用工2800人次,发放工资50余万元;鼓励带动130余户村民发展猪苓2万余窝,带动58户村民养蜂2800余箱,年产蜜3万余斤;带动村民发展林下种植中药材,养殖羊、猪、鸡等,产值累计40余万元。目前,该村已建成1个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组建4个产业合作社,成立1个互助资金协会,带动贫困户45户134人增收。2019年,兴隆村30户49人如期脱贫,全村实现整村退出。
如今,兴隆村八宝安置点里停车场、篮球场、文化广场、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厂一应俱全,安置点绿化美化得像公园,统一规划的“安心菜园”和小养殖场,让村民重新找回了家的感觉。
大家心中信赖的“当家人”
在村干部眼中,他是一位对农村很了解,党性强,适应工作能力强,干事雷厉风行,能和群众打成一片的人。
在村民心目中,他年轻有为、工作认真,无论大事小事,件件实事都能办到群众心坎上,是大家心中值得信赖的“当家人”。
他是略阳县兴州街道办事处两河口村第一书记杜磊。
驻村4年来,在他的带领下,两河口村发生了大变化:路通了,水引了,产业发展起来了,群众日子渐渐好起来了。截至2019年年底,两河口村顺利退出贫困村序列,贫困户剩余3户3人,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1543元。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既然是来扶贫的,就一定要为大家多办实事。”5月28日,记者在两河口村走访,33岁的杜磊快人快语介绍着。
两河口村共有321户108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2户450人。2016年3月,在略阳县中心敬老院工作的杜磊,主动请缨,被派驻到两河口村任第一书记。
为尽快熟悉村情,杜磊白天深入到田间地头,一边帮村民劳动,一边了解生产情况和村情民意,晚上在入户的基础上,加班梳理问题和困难,经过长时间的调研,最终确定了两河口村以产业发展为主、创业就业为辅、基础设施全面推进的发展模式。
两河口村村民龙海军,想发展乌鸡产业缺资金,由于县上金融单位的政策规定,低保贫困户没成家不能直接贷款。杜磊得知后,以村委会为担保单位,很快为其解决了产业发展资金难题。龙海军激动地说,今年他发展的乌鸡规模达到1000余只,年纯收入3万元已不成问题。
4年来,为了帮扶大家发展食用菌等产业,杜磊共为贫困群众争取各类产业奖补资金85万余元。为了提升大家发展产业的技能,他争取8万元经费,对贫困群众进行各类产业培训,并邀请市、县技术人员来村里给大家进行技术指导。
如今,两河口村120户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了产业全覆盖。村民家庭收入来自产业的,由2016年的30%提高到2019年的45%,村民家庭收入来自政策补助的,由30%下降到15%。
群众利益无小事。杜磊通过摸排了解到,两河口村中55岁以上老人有6位,因丧失劳动力,生活自理能力差,无人照顾,仅享受低保政策。为此,他根据老人意愿,为5位老人申请办理了集中供养,如今已入住到县中心敬老院;为1位老人申请办理了分散供养,享受五保户政策补助,让这些老人感受到了党的扶贫好政策带来的温暖。
扶智也扶志。两河口村低保贫困户范东贵,过去由于好吃懒做,常年依靠父母低保补助金过日子。村上开展道德评议活动,他成了“典型”常常上榜。杜磊得知后,多次上门做工作,不断激发他要靠勤劳脱贫致富。2019年,范东贵开始发展天麻800窝,当年收入达到2万元。尝到甜头的他如今还买了辆机动三轮摩托车,跑起了运输生意,告别了吃低保的日子。
两河口村山上和半坡上种植西瓜的农户很多。2018年7月,由于洪灾,道路受阻,造成该村的西瓜卖不出去。杜磊得知后,通过微信朋友圈等,帮助群众销售,很快,将村民1万余公斤的西瓜销售了出去。
4年来,在杜磊的推动下,两河口村的基础设施也发生了大变化。全村7个村民小组全部通了砂石路,建起了9处集中供水点,村民们喝上了安全水。
有付出就有回报。4年来,杜磊不仅成为两河口村群众心中值得信赖的“当家人”,而且还先后获得“汉中市扶贫好青年”“略阳县扶贫好青年”“略阳县优秀第一书记”等荣誉称号。
桥头村的荣誉和他密不可分
6月的韩城市芝阳镇桥头村,处处散发出新农村的文明气息:一排排房屋错落有致,巷道里水泥干净平整,道路两旁树木花草生机盎然,文化墙上一幅幅尊老爱幼的文明标语显得格外醒目。
2017年就已脱贫摘帽的桥头村,2019年,又被评为省级“卫生村”,韩城市“文明村”,芝阳镇“最美乡村”“森林村”。桥头村的这些荣誉,和村第一书记薛安宏的付出密不可分。
桥头村由桥头和张坡两个自然村组成,共有320户1112人,村里发展的产业主要有花椒、苹果、桃、柿子等经济作物。截至2017年年底,桥头村贫困户剩余1户1人。按照摘帽不摘政策,该村仍然享受国家扶贫政策。
2018年,46岁的薛安宏响应陕西省水务集团韩城水务有限公司的号召,自愿来到桥头村开展扶贫工作,任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为了摸清村情民情,他放弃节假日在村里走访摸底贫困户。
当了解到桥头村前几年栽的部分树木成活率低,他很快向单位争取15万元资金购买了树苗,带领大家为村里补栽各类苗木约7000株,桥头村如今已是“花成片、树成线、点成景”,2019年年底,该村被韩城市评为“森林村”;为了改变村里多年来电压不稳现象,薛安宏多方奔走,争取到扶贫资金320万元,购置了两台变压器等配套设施,为桥头、张坡两个自然村分别实施了电网改造工程;为了让村民告别吃井水的历史,薛安宏争取到59万元扶贫款,将村管网并入芝阳水厂供水管网,使村民们喝上了干净、安全的自来水……
“薛安宏是一名有26年党龄的老党员,做事敢想敢干,主意多、办法多。有这样的搭档,我们很舒心。”桥头村党支部书记马少俊对记者说,“仅2019年,薛安宏共为村上争取各类扶贫资金约500万元。”
产业是脱贫治本之策。一次,薛安宏在村里调研时了解到,近年来,村民们发展的苹果、桃等果品丰收后因为销售不及时,积压多了容易腐烂,影响村民收入。于是他同县扶贫办协调,2019年3月争取资金25万元为桥头村及附近村庄建设了一座库容336立方米的气调库,为50名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同时他还在电商平台、微信朋友圈发布销售信息,为村里的果农找销路,开拓市场。
2019年,桥头村花椒、桃、苹果等作物喜获丰收,市场供不应求。在村里气调库务工的村民总收入超过20万元,村民们的果品全部得以销售,村集体经济壮大了。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咱当过兵,得有责任。”驻村2年来,薛安宏邀请韩城市创业中心和市就业中心专家,为村民手把手传授手工编织技术;开展果业培训活动,为村民传授花椒、果树防病增产知识;为贫困户高岁茹儿子考上大学争取到教育补助款1.1万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组织带领大家防控防疫,向疫情严重地区捐款26770元……
“安宏同志人热情、有爱心、有担责和使命意识。他不论到哪,都把党员干部为民宗旨带到那里。当前脱贫攻坚任务虽然繁重,但选派他驻村扶贫,我们很放心。” 陕西省水务集团韩城水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东生说。
“脱贫攻坚工作干好不容易。作为一名党员和第一书记,我的责任依然重大。”薛安宏说,“看着乡亲们的生产生活在自己手里越来越好,我很自豪。村里一日不脱贫,我坚决不离开!”
这个后生真能行!
“薛书记快来吃西瓜,刚摘的,看这瓜好不好!”说话间,随着一声“咔嚓”脆响,一个熟透的大西瓜就裂成了两半。6月23日中午时分,在延长县七里村街道办杨旗村的弓棚示范园里,昔日的贫困户刘生堂一边招呼客人吃西瓜,一边乐呵呵地说:“比种玉米强多了,今年承包了两个棚,两棚瓜能卖6000多元。这两天把瓜摘完了,我打算再种上青椒、西红柿和豆角。”
比他更乐的,是他招呼的这位杨旗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薛辽,看着自己一手推动建起来的90个弓棚都长满了翠绿的大西瓜,这个晒得黝黑的年轻人嘿嘿地笑了。
“这个后生真能行!”刘生堂拍着薛辽的肩膀说。
2019年5月,薛辽被延安鼎源投资有限公司派驻杨旗村担任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到任伊始,他就住到了村里一个月没回家,完成了13个自然村350户常住人口的走访工作,对全村的基本情况尤其是贫困户的人口结构、致贫原因、产业发展等情况有了全面的认识。杨旗村虽然已于2016年整体脱贫,但耕地较少,产业相对薄弱,多数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并不富裕。面对山高路远的走访任务、基础薄弱的产业现状和家长里短的群众诉求……这个“80后”年轻人感到身上的担子格外重,他暗下决心,要干就要干出个样子来!
2019年年底,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薛辽带领驻村工作队抢抓机遇,根据七里村街道办“一村一品”的产业战略部署,为杨旗村争取到蔬菜弓棚示范园建设项目,项目占地74亩,建设标准弓棚90个,总投资180余万元。在驻村工作队的协调下,已经将所有弓棚承包到户,其中贫困户承包了17个。“最近的西瓜摘完后,棚内即可种植蔬菜,国庆节前后上市,一亩大棚种植西瓜和蔬菜的纯收入能达到8000多元,较往年玉米种植至少翻三番。”薛辽说,为了下一步更好地发展,他还积极推动村集体成立了延长起航种植合作社,合作社主要负责90个弓棚的日常管理。
弓棚示范园不远处的延长王伟种养专业合作社内,几头小牛正在悠闲地吃草。“这是今年利用产业扶贫基金新买的牛,旁边的新牛棚还在建设,预计下个月就能投入使用。”薛辽说。2019年9月,他通过多方协调争取了3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根据村里产业发展现状,决定用这30万元作为村集体经济资金入股村里原本就有的种养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按照7%的固定比例分红,每年至少能给村集体增加2.1万元的收入。“这个收入主要用于村里的公益事业,村子脱贫了,以后全村环境卫生整治、爱心超市奖品兑换、道德模范评选奖励等村集体事务不能再总跟政府要钱。”薛辽说。
一年多来,通过薛辽和驻村工作队的共同努力,杨旗村一到下雨天就泥泞不堪的村内巷道硬化了,光伏路灯亮了,老果园改造完成了,苹果冷库和装卸台建好了,弓棚瓜果种植进棚了,中蜂养殖发展起来了,产业布局更优化了,整个村子焕然一新。
我要做他们最贴心的人
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紫阳县洄水镇小河村第一书记肖宝被共青团中央评为“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是安康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团干部。
对于这份荣誉,肖宝表示,这既是鼓励也是鞭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第一书记,为村民办实事解难事,帮助贫困群众脱贫,是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39岁的肖宝是紫阳团县委少先队总辅导员,来到小河村驻村扶贫已有6个年头。岁月匆匆,不负韶华,担负着小河村脱贫致富重任的肖宝早已把小河村当作自己的家,把空巢老人当作自己的父母,把留守儿童像自己孩子般呵护,因为他说:“我要做他们最贴心的人。”
6年前,小河村交通闭塞、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薄弱,外出务工是主要收入渠道,全村1933人中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常年在外务工,村里留守老人、留守儿童问题尤为突出。
小河村村小学由于校舍面积原因,前几年被削减为教学点,四年级以上的孩子,只能到十几公里以外的镇中心学校就读。这对于村上的孩子来说,上学太困难了。
“当时群众最大的愿望就是重建校舍,恢复到六个年级。”肖宝说。经过他的努力和团县委的积极争取,2018年11月,投资155万元的小河村希望小学建成投入使用。
“有了希望小学,我再也不用担心女儿的上学问题了。”建档立卡贫困户伍贤刚的女儿原本需要步行8公里山路到邻村斑桃小学就读。希望小学建成后,伍贤刚一家也搬迁到了村安置点的新安置房,现在孩子步行到教室只需要5分钟时间。村里同龄孩子的上学问题都得以解决。
“自2014年驻村以来,肖宝始终在为小河村的教育扶贫努力。”紫阳团县委书记方世繁介绍,团县委也通过各种渠道给予支持,先后为小河村争取课桌椅100套,促成“张杰爱心音乐教室”落地,累计为小河村26名贫困大学生发放助学金18.3万元。
留守老人是肖宝心里的另一份牵挂。为关心他们冷暖,询问他们所需,他每月到户走访,多次组织开展敬老爱老活动,累计为129名高龄老人送相册,为68名留守老人募集价值3.5万元的棉衣和粮油,在全村营造起敬老爱老的浓厚氛围。
“连续几年,一到腊月年关,肖书记就把油盐米面准备好,送到我家里来。”老党员钟光寿年轻时当过多年村干部,因为主要劳力常年患病,他家成为贫困户。看到村上热火朝天的脱贫攻坚局面,想到自己身为贫困户的处境,钟光寿自叹英雄迟暮:“要是我再年轻20岁,也跟你们一起去扶贫。”
6年来,肖宝变成了小河村留守老人、孩子的亲人,可他的父母却变成了空巢老人,他的女儿变成了留守儿童。女儿还小,他没有照顾过一天身患癌症的岳母,80多岁高龄的父母也是自己照顾自己。同为扶贫干部的妻子每日早出晚归,女儿只能寄养在保姆家里。
肖宝的付出带来了收获,小河村从一个贫困村发展成为如今以茶叶、流水养鱼为主导,养殖和魔芋种植全面发展的产业大村。截至2019年,小河村241户784人脱贫退出,贫困发生率从35.23%下降到1.45%,整村实现了脱贫销号。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