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频道>>头条>>忻州头条>>正文
忻府区千亩洋葱喜获丰收
2025年07月30日 16时17分   忻州日报

工作人员正在装运洋葱,准备发往外地。本报记者张存良摄

七月的忻府区董村镇,空气里弥漫着泥土的清新与洋葱特有的辛香。在南胡村千亩洋葱种植基地,一幅生动的丰收画卷正徐徐展开——乡亲们弯腰挥锄,动作娴熟,一颗颗深埋土中的紫皮洋葱应声而出,沾着湿润的泥土,在阳光下折射出诱人的紫红光泽。采收、清泥、装袋……田垄边,刚出土的洋葱已堆成小山,一袋袋、一车车承载着汗水与期待,即将奔赴全国各地市场。

洋葱种植基地负责人赵文杰站在田头,言语间充满喜悦:“今年基地首次规模种植‘秦红宝6号’,这个品种冬性强、生育期约180天至190天,属中早熟。你看这鳞茎,标准的圆球形,外皮紫红透亮,果肉白嫩,辣味淡、口感脆爽,平均单果重300克至350克,亩产平均能达到8吨左右,按当前行情,一亩地稳稳收入5000多元。”

丰收并非偶然。村民赵梅娥直起身,用毛巾擦拭额头的汗水,笑意盈盈地说:“今年天公作美,雨水匀称,洋葱个头普遍大、品相好,加上董村镇农技专家从年初就定期下来指导,从育苗到田间管理,全程把关,才有了这好收成,看着心里就踏实!”

基地的成功更在于对品质的极致追求。赵文杰详细介绍了标准化生产流程:“我们严格按照无公害标准种植,统一栽种,依托‘水肥一体化’自动设施进行精准高效灌溉,对洋葱生长的每个环节都实行严密的质量监控。”正是这份对标准的坚守,确保了今年洋葱个头硕大、品质上乘。

洋葱丰收迅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并惠及乡邻。赵文杰指着繁忙的田间说:“今年我种了100多亩,主打‘秦红宝6号’和‘皇冠’两个优质品种,采收季需要大量人手,我们带动了周边村众多群众就业,每人每天能有200元左右的收入。”务工群众王月贵一边麻利地将洋葱装车,一边笑着说:“干这活不赖,离家近,每天能挣200多元,忙活这30多天,稳稳增收6000多元。”仅此洋葱采收一季,便有效带动了周边百余名劳动力增收致富。

赵文杰兴奋地说:“收获季还没结束,订单就早早来了,今天刚签下一单,发往西安市甘泉县,足足102吨,收入近7万元。”这紫皮洋葱,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增收致富的“金疙瘩”,正源源不断地将田间的希望转化为鼓起的腰包。

南胡村千亩洋葱种植基地的崛起,是董村镇创新产业发展模式的生动实践。董村镇副镇长贾世英介绍说:“我们着力打造‘政府搭台+合作社护航+能人引领’的发展模式。”在这一框架下,镇政府积极统筹土地集约流转,规范市场秩序;专业合作社则构建起覆盖“种苗供给—技术托管—订单包销”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南胡村十余家种植大户通过“传帮带”,有效培育了一批掌握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目前,仅南胡村洋葱规模化种植面积已达千亩。在销售端,合作社通过直播展示洋葱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同时积极对接食品加工企业,建立稳固的供销关系,实现线上线下双渠道发力,为农产品顺畅“出村进城”拓宽了路径。

董村镇的探索远不止于洋葱种植。目前,该镇已成功发展包括洋葱、大葱、辣椒、糯玉米、红薯、酸枣等在内的特色农业产业1.4万余亩,累计解决就业岗位2000余个,让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的美好愿望,带动村民年人均增收超过2000元。

在南胡村千亩洋葱种植基地,一颗颗饱满的紫皮洋葱,不仅是土地慷慨的馈赠,更是董村镇以特色产业激活乡村经济、铺就农村群众共同致富之路的希望所在。这抹田间耀眼的紫红,正在稳稳托起乡亲们愈加殷实的美好生活。(记者张志远)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