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频道>>头条>>忻州头条>>正文

党建引领 夯基垒台 为乡村治理赋能

——代县落实领导包联机制扛牢乡村治理责任纪实
2022年03月28日 09时59分   忻州日报

本报记者 王国梁 张志远 通讯员 王永胜

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刘桂珍在地头宣讲党的富民政策。 王晋东摄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领导,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是党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实现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代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及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新一届县委、县政府鲜明提出“稳是前提、进是方向、改是动力”的工作定位,确立了“系统化思维、常态化预防、精准化管控、长效化运行”的工作总思路,全面推行领导包联机制,实行“县城片区制、乡村包保制”和重点工作综合研判会商调度制度,创新建立“1364”乡村治理责任落实体系,以网格化责任落实促乡村治理效能提升,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代县经过半年来的探索与实践,“领导包联机制”效应明显。党的全面领导得到加强,基层组织作用发挥更加充分,党员干部干事激情空前高涨,人民群众福祉普遍增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显著提高,一条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水平乡村治理的“代县新路”初见成效。

一、党建引领,推动基层治理组织化

郡县治,天下安。

“春风送暖百花开,县委干部进村来;了解民情解民忧,共同迈上富裕路;干部带来好作风,乡村振兴有奔头……”广为流传的一首顺口溜就是代县干部群众对乡村治理及其带来变化的真实写照。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代县县委、县政府深刻汲取“6·10”大红才铁矿透水事故教训,针对乡村治理中存在的协调联动机制不顺、基层工作标准不高、乡村治理责任不清、少数干部作风不实等问题,敏锐地意识到,问题根源在于县委抓乡村治理落细落小不够,乡镇党委抓乡村治理落地落实不足,村“两委”抓乡村治理实招硬招不多。破解乡村治理困局,构建“一竿子插到底”的责任落实体系迫在眉睫,以改促建、以改促治,着力推动乡村治理体系重塑。

县委书记张生明在乡村治理调研中反复强调:“必须坚持党对乡村治理的全面领导,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乡村治理。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干在实处、不弃微末,需要走在前列、久久为功。”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服务群众、造福群众,是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县委成立了加强基层综合治理工作领导组,由县委书记张生明挂帅,亲自推动重点村的乡村治理工作。其他县级领导分赴乡镇作战,直插基层、包保推进,每周到乡、到村1次,半月召开1次调度会。截至目前,32名包乡县领导到乡村督导680余次,召开调度会、协商会、汇报会137次,共解决各类突出矛盾和问题310余个。

夯实基层社会治理根基,提高乡村治理效能,关键是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基层党组织对基层治理的领导核心作用。县乡村三级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用。乡镇党委统一调度指挥,定期研究乡村治理工作。村党组织统筹村级网格力量,面对面倾听群众意见,不间断巡防排查风险隐患。构建起县委主导、基层党组织联动、上下贯通、权责明晰、运行高效的基层综治体系,实现了党对乡村治理的全链条领导。

乡村新面貌

小辣椒大产业

人勤春早

二、压实责任,全面实行三级领导干部包联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基层治理任务繁重、千头万绪,只有责任落实到位,每项工作都有人抓、有人管,才能真正见到成效。代县通过全面建立并实行县乡村三级领导干部包联包保制,有效防范化解基层各类矛盾风险隐患。

县级梯队联乡包村:县委常委牵头,32名县级领导分别包联9个乡镇,每个乡镇由3到4名县处级干部包保,每名县处级领导固定包保5至8个村,检查督导,会商研判、现场办公,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隐患和问题,实现县处级领导包保乡镇、村全覆盖。

乡镇级梯队联片包村:合理划分乡镇片区网格,每个乡镇将所辖行政村精准划分为3至6个片区,每个片区设置1名片区长,由乡镇副职担任;片区内每村安排1名包村干部,由乡镇干部担任,指导乡村网格运行管理,协调上级部门联动开展工作。构建起了“乡镇党委—片区—村”三级组织体系和“一长多员”的乡镇网格管理队伍。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督促、指导、协调片区、村全方位开展工作,并包保1个重点村。

村级梯队联户包人:全县195个行政村划分为1322个组巷网格,全部配备网格长、网格员。总网格长由村党组织书记担任,负责村网格运行调度,网格长原则由村“两委”干部担任。网格员选用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热爱基层工作的党员骨干、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专职网格员担任。包联到户、精准到人,平均每人包联5至10户、15至30人,负责入户采集信息、走访收集民意、提供代办服务,实现全覆盖、无盲点。

目前,县、乡、村三级干部力量下沉,乡镇包保干部、村“两委”主干及33名选派干部、116名全日制本科大学生、413名驻村帮扶干部学知识、学业务,面对群众心里有底了,乡村治理能力与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三、六步推进,实现了问题隐患“属地消除”

群众在哪里,党就在哪里。通过实施“六步工作法”,实现了问题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第一时间消除。

常态摸排。以三支梯队为依托,以村“两委”干部、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为主力军,常态化进村入户、走访摸排各类问题隐患。一是建立以“三必访、四必清、五必到”为主要内容的摸排工作制度。“三必访”就是困难家庭必访、党员家庭必访、重点人群必访;“四必清”就是家庭情况必清、人员类别必清、重点场所必清、隐患矛盾必清;“五必到”就是群众求助必到、邻里纠纷必到、突发事件必到、治安案件必到、志愿者服务必到。二是建立网格村(居)民微信联络群,将联系网格的领导干部、网格工作人员和每户家庭都加入到对应的网格微信联络群中,及时收集村情民意,及时发现并消除风险隐患。三是网格吹哨、多方联动。网格员及时收集百姓需求,发现问题和安全隐患及时吹哨,包村县领导统筹乡镇、部门力量,及时研究解决处置,实现了乡村治理跨部门、跨层级协同运转,真正做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阳明堡镇海子村按村民265户624人,划分为4个组巷网格,由村支书担任总网格长,村“两委”成员4人担任网格长,每个网格配备3名网格员协助网格长工作,矛盾纠纷、环境卫生、代办事项等全部纳入网格。

清单管理。网格管理队伍对网格内的人、房、地等进行全面的信息采集和动态更新,并做好村情民意、矛盾纠纷、安全隐患等收集处理。县级、部门、乡镇、村级四个层面根据村网格摸排情况分别动态建立问题、责任、措施“三清单”,精准掌握整改情况,实行台账式管理。

定期调度。建立县级、部门、乡镇、村级四个层面的重点工作综合研判会商调度制度,确保责任到人到岗,日常监管到位。村级层面调度:由乡镇包村领导灵活采取会议、电话、微信等方式,每月15日左右进行一次调度,发现隐患,第一时间处置。乡镇层面调度:由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召集片区长、包村干部、村干部,召开重点工作综合研判会商调度会议,每月20日左右进行一次调度,听取汇报,分析研判,即时处置。部门层面调度:由各行业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召集相关乡镇、企业负责人召开调度会议,听取风险隐患情况汇报,能处置的及时处置,每月25日左右进行一次调度。县级层面调度: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或乡镇包保县领导、部门分管县领导召集各乡镇、各部门主要负责人,每月底或下月初采取重点工作综合研判会商调度会议、县委常委会(扩大)会议、政府常务(扩大)会议、专题会等形式调度。

逐级建账。村级对摸排出的处置不了的问题,形成问题台账,每月20日前报乡镇;乡镇或部门处置不了的问题及时报乡镇包保县领导或部门分管县领导。乡镇包保县领导、部门分管县领导处置有困难的,形成问题、责任台账,每月30日前报县委、县政府。

分责交办。县委、县政府对乡镇和部门提交的重大问题,认真分析研判,制定《全县重点工作综合研判会商调度问题清单、整改清单、责任清单》,提出处置意见,明确牵头领导、责任部门、整改时限、整治措施。由牵头领导迅速组建工作专班,按规定时限处置到位。乡镇包保县领导全过程督办。

销账办结。建立“171”办结机制,村级一般事项在1天内予以办结。乡镇或部门牵头办理事项7天内予以办结。县级对乡镇和部门提交的重大事项原则上1个月内予以办结。对情况复杂一时难以办结的事项,要列出切实可行的整改计划,做到责任、措施、预案“三明确”,并及时报告办理的进展情况。

在先期开展的阳明堡镇海子村、雁门关镇陈家庄村、新高乡赵村、上磨坊乡上门王村等4个重点村整治工作中,通过“六步工作法”,实现了县乡村包保责任层层落实,70余件问题隐患得到有效化解。

四、强化保障,有效促进包联责任落地落实落到位

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难点在基层,活力也在基层。代县通过建立健全督查督办、工作考核、廉政监督、责任追究四项机制,使各级党员干部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打通了包联责任落实“最后一公里”。

建立健全督查督办机制。乡村治理各项任务纳入督查督办事项,按照“项目化+清单化”督查督办机制,“半月一小结、每月一通报、季度一研判”,县督导组全程督查督办、跟踪问效。半年多来,全县共开展全覆盖督查13轮1442次,发现并督促整改问题529个,修订完善规章制度1126条。

建立健全工作考核机制。建立“日常、年度”两个考核加评先评优、考核等次、职务晋升、绩效发放四项工作的“2+4”考核机制,强化考核正向激励的导向作用,激励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担当作为。半年多来,选拔德才兼备、敢于担当的5名优秀年轻干部进入乡镇领导班子,19名乡镇干部进入县直单位领导班子,调整不胜任乡村干部7名。

建立健全廉政监督机制。实行重点村“12345”监督机制,即落实党务、村务、财务公开“1”项制度;严格执行“2”个签字报备,村中重大事项、重要会议事前事后均由专人加盖村委会公章报乡镇纪委备案;强化“3”方责任,乡镇党委主体责任、村“两委”直接责任、职能部门监管责任;实行“4”方监督,用好村务监督委员会、乡镇纪委、派驻纪检监察组、县纪委四方监督力量;加强农村宅基地申请、自建房管理服务、社会救助、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办理、村集体土地林地流转管理等“5”个办事流程廉政风险管控。阳明堡镇海子村结合村情实际,建立完善了三色预警机制。对村“两委”干部工作责任落实实行“绿、黄、红”三色预警,对表现突出、成绩优良的,亮“绿灯”,予以表扬奖励,推广先进经验;对督查中发现履职不到位、能力不突出、责任心不强的,亮“黄灯”,予以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整改;对于推诿拖延、行动不力、问题突出、影响恶劣,在限期内仍然整改不力,甚至拒不整改的,亮“红灯”,一年内连续两次收到红色警告的村“两委”干部,予以免职处理。

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对包保责任落实不到位的视情节轻重做到“四个一律”:情节较轻的一律提醒通报,情节较重的一律诫勉谈话、单位个人“一票否优”,情节严重的一律从严问责,出现重大事故的一律免职追责。枣林镇胡峪村发生私挖盗采事件,对17名县乡村三级包联干部给予相应党纪政纪处分。

五、营造浓厚干事创业氛围,实现乡村治理常态化

基层治理是民生,是生产力,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素和发展环境。代县推行“1364”乡村治理责任落实体系,全面落实“县城片区制、乡村包保制”和重点工作综合研判会商调度制度,解决了许多乡村治理的“硬骨头”,治理工作得到了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认可,走出了一条乡村治理代县路径。

消除了问题隐患。领导下沉一线包联有效避免了监管“真空”, 98%的问题实现了“属地消除”。包保县领导带头落实“三管三必须”实施细则、“543”工作机制及安全生产“1312”工作法,紧盯非煤矿山、民爆物品等重点领域,深入一线、调度指挥,扎实推进安全生产领域问题隐患大排查大起底大整治工作,对排查发现的问题,明确整改责任、整改措施、整改时限,到人到位,包保县领导全程督导督办,极大消除了安全隐患。半年来,各级包保领导先后排查整治企业安全生产问题811条。包联聂营镇窑子村的镇党委副书记在日常排查中发现东洪剑尾矿库排洪系统不畅,第一时间督促企业整改,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去年汛期来临时经受住了严峻考验。

化解了信访积案。包联干部走访与带案下访相结合,化解信访案件63件,依法处置缠访闹访、寻衅滋事12人,信访总量同比下降75.6%。代县上馆镇韩曲村村民因反映住宅项目遮阳问题多次赴省城集体上访,实行领导包联机制后,包保副县长多次下访村民家中,先后5次召集相关部门与村民进行调解,并聘请专业机构进行评估、专业律师进行解答,最终得到村民认可,成功化解了这一信访积案。

整改了环保突出问题。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态环境问题,制定出台《代县生态环境领域排查问题整改工作方案》,县乡村三级包保干部深入一线摸排,共发现生态环境六大领域31项1341个问题,列出问题、责任、整改“三清单”,严格落实整改“销号制”和“交账制”,确保了重点问题按期整改到位。目前,中央、省环保督察交办该县问题30批85件全部办结,通报3个典型案例问题已整改到位。特别是针对尾砂废渣乱堆乱放问题,包保县领导一线督办,加大复垦整改力度,目前已验收复垦土地6005亩,其中耕地3585.5亩、未利用地2370.9亩、林地48.6亩。

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基层干部变“坐等群众上门”为“主动下村服务”,各级包联干部累计走访群众达4.6万余人次,志愿服务2300余次,群众满意度达97%。特别是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钟楼广场、文昌祠周边违建全部拆除,靖南市场、体育市场秩序得到全面规范。在今年开展的峨口镇镇区环境综合整治中,包保县领导一线督办、调度研判,统筹协调县镇村及相关部门,于2月21日圆满完成了对峨口镇医院路31户78间违建的拆除。

推动了全领域规范发展。制定出台《关于对安全生产、信访维稳、环境保护、禁毒整治、防火防汛等重点工作实行县领导“县城片区制、乡村包保制”的通知》《关于加强基层综合治理建立健全“1364”乡村治理责任落实体系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落实重点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包保责任制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将基层党建、社会治安、信访维稳、矛盾排查、“两业”组建、疫情防控、安全生产、生态环保等社会治理事项纳入网格化管理,形成综合性“全科网格”,全县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实现规范化、精细化、法治化管理。

营造了干事创业浓厚氛围。通过网格化精准落实责任,深入开展干部纪律作风大整顿,有效破解了乡村党员干部中存在的“抓而不牢、抓而不好、抓而不实”“抓落实不懂、不会、不敢、不愿”“不担当、不作为”等作风顽疾,“发展是硬道理、业绩是新担当、交账是军令状”的工作理念进一步树牢,全县上下人心思上、人心思进、人心思干的精气神不断提振。

“1364”乡村治理责任落实体系的推行,“县城片区制、乡村包保制”和重点工作综合研判会商调度制度的实践,管住了“关键少数”,带动了“绝大多数”,收获了重要经验。县委书记张生明表示,下一步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基层治理重要论述和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全市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动员暨培训会议精神,扎实开展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持续完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机制,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全方位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摄影:王晋东)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