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假期后半段开始,华北一带凉意显现,最近降温尤为明显。据监测,10月8日、9日白天,北京、天津最高气温都只有10℃左右。中国天气气象分析师欧阳翼介绍,虽然目前还是10月中旬,但这几天京津冀一带的气温水平已经和常年11月中旬相当了。
假期后半程突然的降温让人有些“措手不及”,市民张先生说,往年此时还不用把厚被子拿出来,但今年这会儿气温已经很低了,“预报说当天最高气温只有12℃,前几天还穿着短袖,现在出门都得穿个厚外套”。
家住太原的李女士9日早晨送娃上学时发现,才10月初,雨中打伞就有些冻手了,像初冬的场景。
近几日,北方比常年同期更冷一些。据中央气象台监测,10月12日5时较11日5时,内蒙古东北部、华北、东北地区中北部等地出现了4℃至8℃降温。
“综合10月以来的气温数据,在降水和冷空气的连续影响下,西北地区大部、黄淮、华北南部等地10月以来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部分地区偏低幅度超过4℃。像西北、黄淮的一些地方,10月以来降水偏多,天气一直是比较阴凉的状态。”欧阳翼说。
这次华北一带的降雨降温过程,主要是由于北方冷空气和副热带高压均偏强,尤其是副热带高压北抬,冷暖空气在副高西侧、北侧频繁交汇,强降雨带也从西北到黄淮地区北抬到华北一带。降雨影响太阳辐射升温,再叠加冷空气南下,就导致北方出现这次比较罕见的阴雨降温天气。
常年10月,华北地区经常是秋高气爽的天气,连续阴雨和大雨都少见。从过往统计来看,大同、太原、石家庄、保定,10月出现25毫米以上大雨的概率不到5%,但这次在10月8日都经历了大到暴雨,石家庄更是五天出现了两场大雨量级以上的强降雨。
近日,“今年冬天将更冷”的话题登上热搜第一。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博士生、科普博主梁涵洲在其微博账号“风云梦远”中介绍,这个说法并无严谨依据。从我国今冬情况来看,虽然有后继的类“拉尼娜”状态带来活跃冷空气,但全国气温在气候变化下也很难再显著偏冷。气候的具体预测结果不可通过单个因子来推断。根据相关性分析,近期的降温、拉尼娜等,未必预示着寒冷的冬季。
气象部门也曾解释,“冷冬/暖冬”是一个气候概念,有其专业且细致的气象判定标准,它并不直接等同于我们的实际体验。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1986年以来暖冬出现的频率增加。
中国气象局此前一篇科普文章指出,首先,需要弄清一个概念,冷冬、暖冬评判的是一整个冬季的冷暖状况,所以一时的冷暖并不能代表整个冬季的冷暖情况,不能通过一场寒潮或一段时间偏暖就得出结论。其次,冬季偏冷、偏暖与冷冬、暖冬也不是一回事。偏冷、偏暖只是相较于平均状况而言,比平均状况偏高可说是偏暖,比平均气温偏低是偏冷。而冷冬、暖冬则有着严格的判断标准。
因此,近期气温罕见偏低不等于会出现冷冬,对于今年冬季来说,是否为“冷冬”目前下定论还为时尚早。
据《新京报》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