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晨雾还萦绕在田间,五寨县的玉米地里,陈永欣的身影已经出现。她弯下腰,轻轻拨开翠绿的玉米叶,手指碰触到饱满的玉米棒,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这位被农民亲切称为“玉米仙子”的山西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科技特派员,用三十年的坚守,在黄土地上书写了甜糯玉米的传奇。
自1995年投身甜糯玉米研究以来,陈永欣便将全部心血倾注其中。她带领山西农业大学山西有机旱作农业研究院甜糯玉米创新团队,深耕育种、栽培、推广、加工全产业链。三十余年间,团队主持承担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7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成功培育出32个各具特色的甜糯玉米品种。其中,晋单(糯)41号成为我国黄糯玉米的经典品种;晋鲜糯6号占据白糯玉米高端市场;晋糯10号、晋糯20号更是鲜食黑糯玉米的标杆。这些品种推广至全国30个省市,以丰富的熟期、色泽和风味,满足了生产与市场的多元需求。
陈永欣深知,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中国饭碗要盛中国粮,中国粮要用中国种。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更高的品质需求,她与团队正向着新的育种高峰攀登,立志培育出更多优质甜糯玉米品种。她常说:“每一株玉米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看着它们从破土而出到硕果累累,那种喜悦难以言表。”正是这份炽热的情感,化作她科研路上的不竭动力。
科研成果丰硕,但陈永欣始终心系田间地头的农民。她走出实验室,将论文写在三晋大地的沃土上。她的足迹遍布山西贫困山区,在五寨县、静乐县、繁峙县等地开展技术培训。她不仅深入田间指导种植,还走进加工企业,从品种选择到科学种植、加工技术,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流程服务,通过产业带动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在田间,陈永欣常常与农民们交流,耐心解答他们的疑问。“陈大姐,今年这玉米长得这么好,多亏了您!”一位农民感激地说。“哎呀,这都是大家的功劳,只要咱们的玉米丰收了,我心里就踏实了。”陈永欣笑着回答。她深知,丰收季农民的笑容是对她最大的回报。
陈永欣的工作并不轻松。玉米从播种到收获的每一个阶段,她都得悉心观察、反复研究,对成千上万的玉米材料特征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在关键时期,她与团队成员每天在田间工作7到8个小时,即便腰酸腿疼、汗流浃背,也依然坚持采集花粉,只为心中那份对玉米育种事业的执着追求。
陈永欣的故事,是新时代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缩影。(李春平)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