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忻州人>>正文
【忻才风采】刘昌海:扎根沃野的“土专家”
2024年12月24日 10时23分   忻州日报

刘昌海深入田间地头劳作

“静乐县是农业大县,但是大部分是小面积、零散的耕地,种植传统品类像土豆、胡麻、莜麦的效益并不高,必须另辟蹊径。”刘昌海认真地介绍着自己的科研成果,说,“你看,这是我这几年试验推广种植的几个高粱品种,穗多且饱满,多好啊。”

作为一名80后安徽人,刘昌海从小便对农业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浓厚的兴趣,先后就读于山西农业大学本科、研究生农学相关专业。毕业后,他为了学以致用,积极投身静乐县赤泥窊乡,从此扎根乡村,与泥土为伴,奋斗在田间地头,书写出自己的青春答卷。

“虽然我没有大规模种植的经验,但是我一直都在学校学习相关种植技术。”刘昌海说,“任何理论都需要实践去检验,在试验种植的过程中也确实遇到许多问题,但最终都得到了解决。”

2022年,刘昌海开展实施了高寒山区坡梁地马铃薯品种繁育项目。在其担任支部书记的上牛庄村种植了100亩,主要试验晋薯16号和青薯9号两个品种,发现效果很好后,带动周边三个村种植了400亩。他还种植了200亩藜麦,试验了3个品种,其中2个品种获得成功。

2024年,刘昌海根据气候地势等条件,在静乐县赤泥窊乡赤泥窊村、静乐县康家会镇前曲卜村、宁武县凤凰镇李家窑村主持试验推广种植了晋早、惠杂、敖杂3个高粱品种35亩,均取得成功。2024年,他在朔州市平鲁区阻虎乡重点参与了五彩油菜种植项目的实施。

选种、施肥、打药、松土……为了种好试验田,刘昌海每件事都亲力亲为,从不懂锄地、接连受到质疑的“小白”,到如今收获了家人和乡亲们信任的种植“小能手”称誉,几年的时间,他成长了不少。站在田坎上,刘昌海望着试验田取得的收获,希望的喜悦让他的嘴角止不住地上扬。

“回首这几年,感触良多。”刘昌海说,“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基层‘三农’工作,先后担任过四个村的支部书记,也参与乡里的一些项目。刚开始的时候,很多村民都不相信这么一个年轻小伙能一直呆在农村干事,还要在地里鼓捣出新品种,并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自己也害怕过失败,但好在坚持了下来,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十七年间,刘昌海脚踏实地,认真学习,钻研“三农”理论,特别是农业经济知识,努力探索实践,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不断开展调查研究,掌握本乡的实际情况,获取第一手资料,为本乡的乡村振兴竭尽所能。先后发表《乡村振兴背景下静乐县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赤泥窊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静乐县杂粮发展研究》和《乡村振兴背景下静乐县藜麦高质量发展现状分析》。写出了《赤泥窊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调查研究》《赤泥窊乡耕地撂荒研究》《静乐县杂粮产业发展研究专业实践》《赤泥窊乡杂粮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甜糯玉米加工项目可行性报告》等具有本县本乡特色的论文、调研报告、方案,先后获评中级经济师、高级经济师,入选市委联系服务专家,真正成为“三农”工作的行家里手。

“小土地、小杂粮也能有大作为。”对于下一步工作思路,刘昌海也有自己的打算,“赤泥窊乡属高海拔山区,平均海拔1500米以上,我准备在赤泥窊乡规划校地合作项目,充分利用山西农业大学的技术优势,实现互助共赢。另外探索建立杂粮专家小院,开展杂粮品种选育和规模种植。同时,作为市委联系专家,要围绕市、县重大决策的制定、发展战略的实施、重大项目建设和基层一线急需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等,到企业、农村、学校和重点发展行业开展咨询论证、技术服务和学术交流活动,进行对口服务。要充分发挥专家的专业技术优势,做好传帮带,推进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助力忻州高质量发展。”(记者 乔龙飞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