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0月初,八路军第129师第385旅第769团在刘伯承师长率领下,由陕北东渡黄河,挺进晋北抗日前线。10月10日,部队抵达五台县东冶镇北沟地区,寻找歼敌之机。此时,经雁门关南犯的敌人已侵占了代县、崞县城和原平镇,正向忻口进犯,形势十分危急。刘伯承命令第769团插向敌后,在原平东北侧击南侵忻口之敌,配合忻口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守军协同作战。
10月16日,769团来到代县以南的崞县苏龙口镇刘家庄村。这个村是滹沱河东岸一个不小的村庄,顺河南下便是忻口。隆隆的炮声不断由南方传来,敌人的飞机一会儿两架,一会儿三架,不断从头顶掠过,向忻口方向飞去。
为了弄清敌人机场的情况,第3营营长赵崇德随同陈锡联团长、汪乃贵副团长等一起,顺着山沟来到了滹沱河边。登上山峰,大家看到的是对岸阳明堡镇的东南方,一群灰白色的敌机整整齐齐地排列在空地上——那正是敌人飞机起落的阳明堡机场。
为了减轻忻口正面战场国民党友军的压力,团领导要求坚决拔掉这颗钉子!随即经过周密研究,果断决定夜袭阳明堡飞机场。面对此情,3营长赵崇德一再请战。团领导认为:3营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能攻善守,向以夜战见长,曾得过“以一胜百”的奖旗;营长赵崇德1932年入伍后,经过5年来在战火中摔打,又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锻炼,已经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更是一位颇有指挥才能的青年指挥员。战士们都称赞他“打仗如虎,爱兵如母”。于是制定了战斗部署:由3营袭击机场,1营钳制崞县可能来援之敌,2营为预备队,第8连破坏王东堡的桥梁,保证第3营后方的安全。
19日下午,各营、连纷纷召开支部大会、军人大会进行动员,干部战士们个个士气高昂。老乡们听说八路军要去打鬼子,几个钟头之内就扎起几十副担架。
傍晚,团长陈锡联来到3营。战士们一齐围了上来,争着表决心。
“准备得怎么样啦?”团长问大家。
“没问题,团长,只要摸进机场,保证把龟儿子的飞机敲个稀巴烂!”战士们纷纷回答。
团长指着面前的一个小战士又问:“飞机全身包着铝皮,子弹穿不透,怎么办?”
这个战士毫不犹豫,举起右拳在空中挥舞,干脆而响亮地回答:“我们研究好了,用手榴弹捶它!”
这时,3营长赵崇德向战士们说:“同志们,有人说我们拿着这些武器去打敌人是白送礼,这回我们一定打个漂亮仗给他们看看!”
虽然是第一次与侵华日军作战,而且又是去打从来也没打过的飞机,但谁也不把这些困难放在眼里。
夜里,3营长赵崇德率领部队悄悄地出发了。
战士们一律轻装,棉衣、背包都放下了,刺刀、铁铲、手榴弹,凡是容易发出响声的装具,也都绑得紧紧的。长长的队伍,顺着漆黑的山谷神速行进。
向导是当地的一位曾经被日军抓到机场干苦力活刚逃出来的老乡。他对这一带的道路了如指掌。在他的引导下,部队很快涉过了滹沱河,来到了机场外边。
机场里非常沉寂。部队爬过了铁丝网,悄悄地摸进了机场。赵营长带着10连战士向机场西北角前进,准备袭击敌守卫队的掩蔽部,示意11连战士向机场中央的机群扑去。
突然,西北方向有个敌兵呼叫起来。紧接着便响起了一连串的枪声。原来10连与敌哨兵遭遇了。就在这一瞬间,赵营长一声令下:“快打!”10连和11连的战士们从两个方向同时发起了攻击。战士们高喊着口号,勇猛地扑了上去。枪弹、手榴弹一齐倾泻,一团团的火光照亮了夜空。正在机群周围巡逻的敌哨兵和冲在前面的战士绕着飞机互相角逐。机舱里值勤的驾驶员被惊醒了,他们惊慌之中盲目开火,后边飞机上的机枪子弹接连打中了前面的机身。
战士们边打边喊:“这一架算我的!”也有人七手八脚地往机身上爬。机枪班长老李爬上了一架飞机的尾部,端起机枪向机身猛扫。
正打得火热,敌人的守卫队嚎叫着向战士们扑来。就在20多架飞机之间,敌我混战在一起,展开了白刃战。
赵营长奋不顾身地指挥部队。激战中,赵营长大声喊道:“快往飞机肚子里扔手榴弹!”只听“轰!轰!”声不断,敌机一架接一架地燃起大火。火乘风势,风助火威,滚滚浓烟卷着熊熊烈火,弥漫了整个机场。
正在机群周围巡逻的敌哨兵,立刻跑来和冲在前面的战士肉搏起来。接着,又有一部分敌守卫部队冲向机群,在并列的飞机中间与我勇士们展开了白刃格斗。我们的步枪没有刺刀,又未带刺杀武器,只能用枪托同鬼子拼杀。
正在这时,赵营长不幸中弹倒地。几个战士跑过去把他扶起,通信员背起他迅速往后撤。赵营长用尽所有力气喊道:“不要管我,去炸……”话没说完,敌人的一排子弹射来,他和通信员一齐倒下,壮烈牺牲。
战士们高喊着“为营长报仇!”的口号,冒着密集的枪弹,更加勇猛地向敌机冲去……不到一个小时,20余架敌机被炸毁,敌守卫队100多人被消灭。当机场外阳明堡的敌装甲车赶来增援时,3营已结束战斗胜利撤出了机场。
夜袭阳明堡敌机场战斗,赵崇德率领的3营创造了我军近战夜战、步兵打空军的一个典型战例。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