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县、繁峙,特别是两县交界的峨口镇和繁峙砂河镇一带,现在年过花甲的,无论男女,不少人的名字中都带个“眉”字。
诗经《豳风·七月》:“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八月打红枣,十月割水稻。用稻米酿成春酒,用来祈求长寿。”农历十月已是初冬,为何说酿成春酒?这是因为西周、春秋时先民还不会做蒸馏酒,只能用发酵的谷物制作酒精度数很低的酿造酒。一冬天方能酿成,春天才可饮用,所以叫作“春酒”。何为“以介眉寿”?古人认为,有人上年纪后眉毛会变长,这是长寿的征兆,眉寿也即长寿。有些名人名字中也有“眉”字,比如孙眉,孙中山先生的胞兄;傅眉,傅山先生的公子;陆眉,就是民国名媛、大诗人徐志摩的太太陆小曼。
忻定方言把“眉”读作“迷”;繁代方言把名字中的“眉”读作四声“幂”,用作动词,有拴牢、系紧之意。叫眉平、眉财、眉寿、眉禄……寄托了命名的长辈对晚辈的希冀——一生平安、福寿双全。
“高手在民间”本期推介的人物,叫董眉廷。
民间高手隐入民间,寻访他们比较费事。一般说来,有本事的人都有个性,即使打听到了,有的也不免失之交臂,造成遗珠之憾。好在“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高手的朋友圈不乏高人,“高手在民间”能够接续,离不开民间高手的互相举荐。
2022年7月,我们到繁峙采访了“金石雕刻第一人”侯必顺。侯先生以五台山地区深层矿井采掘的天然金矿石为原料,经选料、切割、设计、雕刻、抛光等二十道工序,把一块块矿石雕刻成高端藏品、工艺礼品、佛教摆件,开中国金石雕刻之先河。今年5月,侯先生联系说繁峙砂河镇有一位“很有建树”的人物,年轻时做过画匠、油匠、裱糊匠,后来多种经营实现财务自由,自己设计建起了明清风格的仿古建筑“古镇人家”,成为古镇砂河的“一道人文景观”。侯先生见多识广、眼界甚高,但对这位叫董眉廷的农民或者说农民企业家,却是不住口地夸赞。
我们在离砂河镇憨山景区不远的一处古建工地见到董眉廷。如果不是侯必顺介绍,还以为他就是工地上的民工——皱巴巴的T恤,一边的领子胡乱折起来。裤腿一边高一边低,皮鞋上满是灰尘。双手骨节粗大,显然是年轻时没有少受苦。
董眉廷的人生经历足够丰富,其格局境界也异于常人。采访结束,概括老董的一句话浮现脑际:“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上篇
董眉廷,砂河镇土著,1957年生人。姐弟六人,他在男丁中行二。
困难年代,农村家庭养育六个子女殊非易事,好在眉廷的父亲有门特殊的手艺。这种手艺现在已然绝迹,当年可是他们一家八口人的饭碗。
眉廷的父亲当年被乡民称作“董兽医”。说是“兽医”,其实业务很单一,就是劁猪。
无论公母,只有“劁”过的猪才育肥快、才能改良肉质。几十年前,农村经常可以看见“劁猪匠”的身影。他们走村串户,挣钱的工具只用一把看上去像勺子的劁猪刀。“勺头”位置是锋利的刀片,“勺柄”末端有一个小小的弯钩。劁猪时,“董兽医”将小猪摁倒在地,双手捏住要“劁”去的部位。待饿了一宿的小猪不再折腾,腾出右手拿起嘴上叼着的劁猪刀,在猪肚子上一拉、一挑、一割、一挤,一气呵成,整个过程顶多四五分钟。当年,“董兽医”劁一头猪挣八毛、一块,遇上饭点儿还能白吃一顿。不要小看这块二八毛,生产队一个壮劳力劳动一天也未必能挣到。凭这劁猪的手艺,“董兽医”家六个孩子除了能吃饱饭,过年还能置办一身新衣。
董眉廷这代人,上学时正好赶上“文革”,文化课没法好好上。少年董眉廷自由发挥天赋,把自个儿打造成一名“艺体特长生”。
“艺”指画画儿。家庭没氛围,学校也不开美术课,全凭无师自通。“体”指短跑。董眉廷个头不高,也没有经过什么专门训练,却在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参加繁峙县代表队,在忻州地区中学生田径赛上夺得100米第一名,成绩为12.2秒,此纪录在繁峙保持了许多年——现在初中生百米成绩能达到12秒左右的,也绝对是少数天赋型选手的表现。
董眉廷生不逢时,跑得快没有一点用处,倒是画画儿成为他走向社会后第一个谋生手段。
砂河高中毕业后,正赶上位于砂河镇一村英雄街上的繁峙县烈士陵园维修扩建。县文化馆人手不够,从砂河中学应届毕业生中挑选有美术特长的打下手。经老师推荐、文化馆考查,董眉廷被挑中。在陵园,绘制表现烈士英雄事迹的连环画与肖像。在专业画师的指点下,董眉廷学到不少东西,半年时光一晃而过。
“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家财万贯,不如一技在身”。这些古训,现在未必是金科玉律,在当年却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董氏父子各有安身立命的手艺,在那个时代总能打开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
技多不压身。青年董眉廷不仅是画匠,还是油漆匠、裱糊匠,捎带瓦工、木工的营生也能上手。无论从事哪个行当,他都要把这一行的门道琢磨透。当时砂河、繁峙街上画画的颜料没几种,左配右配总不满意。眉廷劳累一天,连夜坐火车到北京,第二天在王府井大街上买到心仪的颜料后当夜返回。除了走村串户画炕围,还画条屏、中堂出售。几十年后,老董在某户农家看到他当年画的四条屏还挂在墙上,当即以高价赎回,重新装裱后挂在厅堂。
光靠画画儿来项有限,董眉廷主要还是靠给居民“打幔子”和油漆家具挣钱。
四五十年前,无论城乡居民都住砖木结构的平房。平房的梁架之下,要用高粱秆绑扎成架子,在架子下裱糊报纸、麻纸做成顶棚,最后用白灰粉刷。这种顶棚忻州人俗称“幔子”,每隔几年必须重新裱糊,这是因为屋里做饭蒸汽蒸腾,冬天生炉子烟熏火燎,顶棚发黄发黑进而糟朽。又因为这种顶棚是用面粉打成糨糊把纸糊在架子上,耗子在上面啃吃干透的糨糊,会把“幔子”咬得千疮百孔。
“高手在民间”中的《千年绝响》,采访的就是定襄蒋村做麻纸的师傅。蒋村麻纸因其特有的韧劲儿和“筋骨”,成为“打幔子”用纸的首选。现在人们不“打幔子”了,蒋村麻纸也就成了“非遗”。
董眉廷当年“打幔子”,需准备一刀麻纸、几斤白面、一捆细铁丝。白面熬糨糊,铁丝绑扎新换的秸秆。裱糊前,先把麻纸切齐切正,确保纸张四角皆为九十度。一手在架子上抹糨糊,一手拿笤帚刷裱麻纸。人踩在高板凳上,长时间仰面朝天,颈椎非常吃力。麻纸轻飘飘的,要保证裱上去后方方正正,对眼力、手力都是个考验。裱糊的动作须麻利干脆,稍微迟缓,沾上糨糊的纸张就会垂下倾斜。纸与纸之间既不能摞上,也不能有丝毫缝隙,如此裱上的麻纸其纹理才横平竖直。顶棚须裱两层,裱第二层时,麻纸无论横向纵向都不能与第一层重合。须从裱第一张开始,与第一层错开一定距离,这是为避免缝隙重合,否则晾干后容易脱落。
每年一进腊月,董眉廷的裱糊生意就迎来旺季。砂河号称晋东北第一大镇,裱糊匠也不过三四个。在集体劳动一天挣一个工分,换算成人民币只有区区几毛钱的当年,为啥年轻人不学裱糊手艺挣个快钱?说到底还是这门手艺有一定门槛——只有肯吃苦、心又细的人才能吃这碗饭。
四五十年前,一个放在炕上的“躺柜”和摆在地上的“五斗柜”就是城乡居民的主要家当。添置一件像样的家具,就是一户人家的头等大事。上世纪90年代前后,年轻人结婚,不论家境如何,一套请木匠打制的包括高低柜、大立柜、写字台在内的“组合家具”必不可少。
木匠把家具打好了,油匠便闪亮登场。
一开春,董眉廷就背上装有刷子、刮刀、砂纸的挎包,提上调漆的小桶,按照预约的名单,一家家漆将下去。
上漆前,先用砂纸反复打磨家具。将适量的石灰加入桐油调拌均匀后制成“腻子”,弥合家具上木材接榫处和其他不平处。“腻子”晾干,还要用砂纸打磨第二次、第三次。这两次打磨可就遭罪了,灰尘四起,有时戴上口罩也无济于事。打磨时不能用力过猛,力道太大会将“腻子”擦去,这也就失去了“上腻子”的意义;力度也不能过小,过小则不能保证家具表面平整光洁,缝隙处须打磨四五次才能上漆。
其时只用调和漆,东家买回没有颜色的清漆,董师傅将染料倒进清漆中调配。油漆刷得均不均匀,色彩浓淡统不统一,颜色搭配好不好看,这才考较漆匠的功夫。董师傅用旧报纸把砖地铺满,刷尖蘸漆,挥洒自如。漆一次不算完,每隔一两天再刷一次,总共要刷三四次。
董眉廷画炕围、“打幔子”、漆家具,一年四季没歇空,还带出了二十多个徒弟。但无论做哪一行,温饱无忧也薄有积蓄,但要说发家致富还是无从谈起。90年代中期以后,老董加入多种经营的行列。挣钱再不用下苦力、耍手艺了,但十几年手艺人生涯所积累的人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手艺人特有的细心和缜密,令其在生意场上总能屡屡闯过急流险滩。人到壮年的董眉廷志得意满,正准备把自己的产业“做大做强”,没想到一个晴天霹雳当头炸响。
老董患有肝血管瘤病,这是一种良性肿瘤,大多数患者不需要治疗。老董某年体检时意外查出此病,医生建议服用中药。长期的、大剂量中药的服用,令其肝脏变黄。2011年,他到北京办事,顺便到某大医院再作检查。诊断结果是肝癌,建议立即做手术。
这家医院的名头足够大,大到不允许董眉廷对诊断结果产生怀疑。肝癌的厉害他知道,认为没有必要为了无望的结果再挨一刀。执意回家,谁也劝不住。
事实证明当年的诊断纯属误诊,但当时在旁人看来,董眉廷已经被“判了死刑”。以为来日无多,一般人要么魂飞魄散,惶惶不可终日;要么怨天尤人,在恐惧和痛苦中等待死神的到来。董眉廷到底不是一般人,回砂河后,他对自己的前半生进行了一番盘点,一个萦绕心头多年的梦想或者说计划越来越清晰。
人生在世,总要给后人留下点什么。古人讲究立德、立功、立言,自忖自己充其量只是一个抓住机遇挣了些钱的农民——草木之人无以“三立”,那就“立”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罢。
董眉廷要由着自己的性子、使尽浑身解数、不计成本投入、不屑旁人物议,盖一处堪慰平生、称心如意、“古建筑元素齐全”的好宅院。
想法明确后,董眉廷把两个儿子叫到跟前:“你们爹的寿数还不知道有多久。我要是不行了,你两个要发扬‘愚公精神’把宅院盖起来、盖漂亮。你们爹一辈子不求人,求自己儿子也不算丢人,能答应吗?”
面对如此强悍的老爹,两个儿子默然含泪点头。
下篇
现在的年轻人,永远无法理解董眉廷这代人对一处“好宅院”的执着和执念。
今年4月,代县峨口镇上高陵村一位叫张福青的老农去世。张福青的祖上张亭华150多年前盖成一处四合院,传至张福青手上后年久失修。为了翻修祖屋,张福青20年省吃俭用,如燕子衔泥般先后改建院墙和大门、正房后墙和西房两间、正瓦房和西墙、西小房、东正房和厕所西墙。除了体力、财力上的付出,福青老人把对这处宅院的一片深情倾注笔端,院墙上、房檐下、房梁上、照壁上、门板上,写满了清秀的毛笔字。叙述修房的艰辛,叮嘱后人勤加守护——“一生农民,盖九间房不容易,希后人维修好为盼……”诸如此类的文字,一时戳中无数人的泪点。
历史上,代县、繁峙几度合置,两县人文地理、风俗习惯几乎一般无二。“代州人吃的是草,住的是庙”,是说代县、繁峙人无论怎样省吃俭用,也要将房屋盖得像庙宇一般高大结实,以至于雁门民居也成为典型的、富有北方地方特色的民间木结构建筑。国家级“非遗”项目雁门民居营造技艺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代县也活跃着一批颇有造诣的古建匠人和古建筑施工队。董眉廷聘请的施工方,就是代县老匠人王润喜带领的工程队。
动工前,董眉廷与王润喜先到北京,在故宫和恭王府盘桓数日,对这两处中国古建筑的精华反复体味,特别是对各种细节仔细琢磨。恭王府花园中的一大景观就是“蝠池”——一池碧水,宛如一只巨型蝙蝠翩然展翼。“蝠”“福”谐音,“蝠池”的寓意自然是祈求家庭幸福。“蝠池”触发了董眉廷的灵感:恭王府占地巨大,池塘可随形就势,自家无此条件,就在后花园人工砌成水池。池中石雕蝙蝠造型,汉白玉小石桥将水池与凉亭连为一体。俯瞰池亭,也如蝙蝠振翼。
董眉廷建筑的两个院落共占地四亩,动用木结构、砌筑、石雕、木雕、砖雕等十几个工种的匠人,特别是石雕、木雕匠人,还特意从中国“石雕之乡”河北曲阳、福建惠安和“木雕之乡”浙江东阳请来。飞檐斗拱、琉璃彩瓦、脊兽鸱吻、雕栏玉砌、瓦当滴水、彩绘额枋……几乎所有中国古建筑的元素,在这四亩大的院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两处院落的所有建筑设计均出自董眉廷之手。问他:“设计图纸在哪里?”老董笑笑,用手指了指脑袋。“这么多建筑没有图纸?”老董说:“有,轮到做什么,我都用石块、粉笔画在地上了。”
施工两年,董眉廷日夜呆在工地。哪一道工序不在他心思上,立即拆掉重做。如此设计师、监工、东家三位一体,没有纸面上的设计图倒是也可以理解。
董眉廷的“古镇人家”大致体现出以下建筑特征。
由多个单体建筑加上回廊、过厅,再围绕庭院形成一个整体;建筑群呈轴线布置,坐北朝南;以木材搭建出房屋的结构体系,形成“间架”结构;大量使用各种结构的斗拱;用各式各样的彩画装饰斗拱梁枋;显露在外的建筑构件,稍作加工成为建筑本身的装饰部分;大量应用木雕、砖雕、石雕工艺。
参观“古镇人家”,印象最深的就是各式斗拱的应用。“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我们这些对古建几乎一窍不通的“吃瓜群众”,只看见不同建筑的斗拱形态各异,其内部奥妙一概不知。
斗拱是中国人的发明,是古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木构件,广泛使用在殿堂、楼阁、亭廊、轩榭、牌楼等大型建筑上。斗拱起着装饰和传递荷载的双重作用,屋顶的大面积荷载经斗拱传递到柱子上。斗拱由十几个、几十个构件相互咬合、层层垒叠而组成。基本构件有五种,即:斗、拱、翘、昂、升。将这些独立构件进行组合,如积木一般,不需使用任何粘胶和铁钉,就能组成坚实又美观的受力构件。
前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两位老师考察五台山古建筑后返程路过砂河,慕名来到“古镇人家”。看了董眉廷在走廊上方设计的斗拱后,认为这些斗拱与榆次老城城隍庙的斗拱有异曲同工之妙。清华的老师跟董眉廷深入交流后,才知道木匠在制作、安装斗拱时遇到了一个棘手问题——相邻两个檐角斗拱的“下昂”(斗拱中斜置的构件,外端特别加长,形似鸭嘴形状,起杠杆作用)因距离太近而“左右打架”。木匠束手无策,董眉廷把斗拱拆开研究一番后,指导木匠修改后才顺利安装上去——中国最高学府的老师们感叹,没想到古人的巧思居然与砂河镇的一个农民不谋而合。
做足细节,是“古镇人家”建筑的一大特色。
民间传说,北魏年间烽烟四起,某地一老妇人的丈夫、儿子战死疆场,只与一只雀儿为伴。一天夜里大雨倾盆,破旧的房屋摇摇欲坠。雀儿见状飞到枋与柱之间化作一只木鸟支撑整座房屋,中国古建筑的重要构件“雀替”之名由此而来。雀替又称“插角”或“托木”,是安置于梁或阑额与柱子交接处承托梁枋的木构件。明、清以后工匠更注重其装饰性,雀替就成了梁和柱之间的装饰物。“古镇人家”的各种雀替,用材考究,雕工真是不厌其烦、不厌其细。或写实、或写意,或精致细腻、或粗犷豪放。大雀替、小雀替、龙门雀替、骑马雀替,如同一只只栖居在檐梁上的云雀展翅欲飞。
额枋也叫檐坊,是古代建筑中柱子上端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额枋处于建筑物的显要部位,是视觉感受的重要对象,因此成为装饰的突出部位。“古镇人家”的各种大小额枋均施以彩绘,或山水、或人物,或千里江山、或渔舟唱晚,或鱼跃龙门、或松鹤延年。董眉廷当年就是画匠,面对行家,请来的画师使出平生所学,把厅堂、走廊的额枋点染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
影壁亦起源于中国,百姓俗称照壁,正对大门以作屏障。影壁作为中国古建筑中的重要单元,与房屋、院落相辅相成,组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过去三晋大户人家的影壁多用砖雕装饰,以谐音、象征、会意的方式体现吉祥富贵、多子多福、趋吉避邪的喻义。“古镇人家”的影壁坐落在石雕须弥座上,上方为牌楼形制,飞檐斗拱俱为砖雕。影壁中央为圆形的砖制浮雕,狮子、蝙蝠活灵活现,喻意好事成双、居家多福。砖雕的垂柱增强了影壁的纵深感和立体感,砖雕额枋和砖雕雀替图案纷繁复杂,均由砖雕师傅一刀一錾手工刻出。砖雕匾额“厚重蕴藉”四字,为作家、书法家贾平凹的手笔。另一处影壁为屏风式,样式简明,整块黑色大理石上镌刻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正房前、南房前、通往“蝠池”的汉白玉小桥上均安装石雕护栏。固定中间栏板所用的短柱叫“望柱”,柱身或雕风纹云纹,或雕莲花葫芦,柱头为覆钵式雕饰。护栏的栏板叫作“华板”,是护栏最重要的部分,也是董眉廷放飞思路、精雕细刻之所在。浮雕、透雕、圆雕、浅雕、镂空雕……就连喜鹊的鸟喙、羽毛都纤毫毕现。每一格华板都是一幅艺术品,令人观之再三,流连忘返。
来到“古镇人家”,人们的视线往往被高大轩昂的屋顶、结构精巧的斗拱、镂空雕花的挂落、描龙画凤的梁枋吸引,很少有人注意到“脚下的风景线”——柱础。
柱础石是中国传统建筑石构件的一种,就是柱子下面安放的基石,在砖木结构建筑中用以负荷和防潮。同时使单调平直的柱身产生视觉上的变化,又兼具装饰功能。“古镇人家”的柱础有鼓型、瓜型、花瓶型、宫灯型等几种,与木柱的大小、粗细相匹配。柱础上的纹饰各不相同,蹲下身来仔细观摩,只觉千姿百态、妙趣横生。
尽管古人有“无雕不成屋,有刻斯为贵”的说法,但老董在“古镇人家”的无处不在的雕饰还是令人瞠目结舌。正脊下的“悬鱼”、台基上的“迎风石”,以及屋檐两旁、砖墙上部的一组组砖雕,如果不是特别留意,极易从眼前滑过。董眉廷打造这处宅院的心思和心血,就体现在这一个个值得反复玩味的细节。
整整两年,董眉廷全神贯注,也就无暇顾虑什么“肝癌”。华屋落成,身体不仅没有一点不适,反而越发健旺。在儿子的一再劝说下,老董赴京又做检查,哪有什么癌细胞的影子?独坐凉亭,董眉廷每每环视整个院落,某一日忽然顿悟:被误诊也未必是件坏事,如果不是误诊,哪有决心和勇气操持如此庞大的工程?
砂河古镇历史悠久,不可视的文化积淀丰厚。董眉廷建起这可触可摸可感知的“古建筑元素齐全”的“升级版四合院”,就是要为后世留下凝聚古人智慧的建筑文化的实体,让百年、几百年后的孩子们仍能明白什么是斗拱、何处为瓦当。
董眉廷的微信名叫蕴涵。“古镇人家”门楼下两根立柱上镌刻一副木制楹联:“涵瑞金门梅接喜,蕴春华院竹生馨”。蕴者积聚、蓄藏,涵者包容、涵蓄。董眉廷用网名和楹联表露自己的心曲——“古镇人家”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蕴涵了一个老农民对自己毕生心血的无尽情思。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