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忻州人>>正文
《高手在民间》之:面花奇葩
郭剑峰 冯晓磊 赵 菁
2024年04月10日 10时48分   忻州晚报

2008年,面花(定襄面塑)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面塑流派众多,面花(定襄面塑)是晋北面塑的集大成者。在“面花”后备注“定襄面塑”,是因为面塑包括面花和面雕,面花就是花馍,面雕则是捏面人儿——“高手在民间”这个系列,曾采访过在忻州古城开店、专业从事面雕的《忻州“面人卢”》卢佩宏。

几十年前,捏花馍是定襄劳动妇女的看家本领。不会捏花馍,嫁到婆家都不好意思跟邻居打招呼。定襄捏花馍的老一辈标志性人物,当推宏道镇的张秀婵,今年已93岁。

续爱花,是继张秀婵之后“定襄面花”的下一代领军人物。今年61岁的续爱花跟秀婵老人一样,都是定襄面花“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生于1963年的续爱花,捏花馍捏了半个世纪。在定襄众多巧手中,续爱花匠心独用、推陈出新,她和女儿董晶给传统定襄面花注入现代元素,在传承“非遗”的同时,把“非遗”产品成功推向了市场。

小时候

续爱花是定襄宏道镇西社村人。

西社村原属原平,1946年划归定襄宏道镇,村中90%以上的村民姓续。西社续氏人才辈出,除了众人皆知的续范亭,还有民国初期三晋风云人物续西峰。《西社续氏家谱》载,清乾隆至科举废止,西社续家有18人中举,民国时期出过9位将军,新中国成立后师职以上军官就有15人。“东方伽利略”徐继畬的夫人续戴月、新闻界“泰山北斗”穆青的夫人续磊,也都是西社村人。

春节礼馍

开业乔迁礼馍

结婚礼馍

生日礼馍

十二岁“成人礼馍”

出生在如此“人杰地灵”的村子,爱花小时候却命苦得不行。“小白菜呀地里黄,三两岁呀没了娘……”这首凄楚的民歌,像是为她量身定制。

爱花的妈妈年纪轻轻生病,当时农村医疗条件差,极可能被误诊,打了一针后突然去世,只活了20岁。父亲后来重组家庭,奶奶怕孙女儿“跟上后妈受制”,带上3岁的爱花相依为命。

当年农村经常停电,天一擦黑,奶奶舍不得点油灯,就跟爱花早早睡下。长夜漫漫,奶奶给爱花讲故事,什么清明节咋要捏寒燕儿啦,七月十五咋要捏面人儿啦……不经意间的絮絮叨叨中,奶奶完成了对孙女儿民俗文化的启蒙。

奶奶会讲故事,也是捏面花的一把好手。村里乡亲逢时过节、红白事宴都要蒸花馍。主家人手不够,邻里互相帮忙,这也是当年农村民风淳朴、人际关系和谐的生动体现。

奶奶盘腿坐在谁家炕上,爱花依偎在奶奶身旁,婶子大娘围成一圈。揉面的揉面、捏花的捏花,爱花看着奶奶灵巧的双手出神。爱花11岁时就能给奶奶搭把手,先捏花馍的“零部件”,不久就能独立捏出小鱼、小羊。

当年帮乡亲捏花馍完全是“友情赞助”,劳累一天没有一分钱报酬。傍晚回家时,主家给一个纯白面的馍和两个黄米糕。

纯白面的馍?莫非还有“杂合面”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忻定盆地以种植高粱为主,小麦很少。白面稀缺,但逢时过节的花馍、聘妇嫁女的喜馍、祭奠老人的供品,这些礼节性的“刚需”却又一样也不能少。勤劳智慧的定襄人民,在捏花馍的时候来了个“偷梁换柱”。

捏花馍只能用白面,高粱、玉米、杂豆面无法成型。一家农户每年分得几十斤、百把斤小麦,在磨面粉的过程中反复过罗。第一批过罗的面粉俗称“头浪子面”,面粉极少杂质,雪白细腻。二、三甚至四“浪子面”就每况愈下,说是面粉,其实已无限接近于麸皮。小一点的花馍用头、二“浪子面”,大一些的面鱼、面羊、枣山表皮用好白面,如此才能成型和造型,内里包裹一大坨看上去黑乎乎、吞咽时剌嗓子的“麸皮面”。如此名不副实的“花馍”,就跟过去忻定盆地的百姓因为缺少肉食而发明了“蒸肉”一样,表示了他们对贫穷生活最后的倔强。

爱花捏花馍名气大过奶奶,始于她16岁时给去世的“后姥爷”捏“小饭”。

定襄风俗,父母过世后要由女儿捏、蒸一套祭品,当地人叫“小饭”,这种习俗至今犹存。为啥叫“小饭”,莫非还有“大饭”?爱花说就是这么一辈一辈传下来的,她不知道有“大饭”一说。

“小饭”由5个大花馍和15个“小饭”组成。所谓“小饭”,就是用白面捏成的狮子、老虎一类小动物。蒸好的祭品摆在供桌上,5个大花馍摞起来,将“小饭”5个摆成一排,三排“小饭”环拱花馍。上事宴的亲友和瞧热闹的村民围着“小饭”看了又看,同时品评这家闺女对逝去的父母孝顺不孝顺、手巧不巧。

继母捏不成,爱花为给继母长脸越发加心在意。蒸好的“小饭”一上桌,赢得众人一片喝彩。

此后,村里谁家没了老人,捏“小饭”时都要请爱花技术指导。遇上捏不好的,爱花直接操刀上阵。

帮人捏花馍、捏“小饭”,除了东家馈赠的馍馍糕和“热心”“手巧”的口头表扬外,挣不到一分钱。为了生存,爱花攥着奶奶口挪肚省攒下的5块钱,找到外村一位有名气的裁缝做学徒,其时刚满17岁。

乡村裁缝老手艺,爱花从师傅那里习得裁、剪的基本功后,也在家里开了裁缝店。

村里放电影,别人看红火热闹,爱花盯着银幕上年轻男、女主人公不放,边看边琢磨人家身上时尚衣服的款式。村里谁家从太原、天津来了亲戚,听信儿后总要到人家端详大城市人穿的“筒裤”“大翻领”。回家后凭记忆先在纸上画样儿试着裁,感觉有把握后用布料裁剪成衣挂在裁缝店。

村里年轻人“撵时兴”,但要说到忻州、下太原买成衣,一来当时交通尚不便利,二来还是钱打手。爱花做的各种新款,看上去与大商店的一般无二,价格却不到一半,一时间顾客盈门。

裁缝是主业,隔三岔五仍被请去捏花馍。20岁那年自带手艺嫁到宏道镇,婆家亲戚下世时忙里偷闲蒸供品露了一手。爱花捏花馍的名气,在宏道镇也四下传开。

定襄面花大观

在定襄百姓看来,面花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岁时节令要蒸花馍,庆生、婚嫁、寿筵、丧葬要蒸礼馍。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往生极乐,面花都是人生重要节点的见证。一句话,面花,拉满了定襄百姓人生的仪式感。

巨型面花“孔雀开屏”放置于太原古县城“晋麦香花馍研习社”的最显眼处。

婴儿诞生后,孩子的姥姥要蒸一对形似母乳的花馍,其上捏三、四个爬着的娃娃,是谓“催产娃娃”也叫“下奶馍馍”。

孩子长大定亲时,男方要送给女方用二斤白面蒸的“面鱼儿”。

新娘子被迎亲队伍娶出家门时,内弟要给姐夫“插喜花”——送一对花馍,然后才能要红包。

定襄人嫁女,嫁妆中有一样东西外地皆无——娘家要给女儿蒸一对大花馍,定襄人叫“宫食儿”——三五斤白面做成一对儿,造型多为“玉兔驮仙桃”或“金鱼背石榴”,其上再以捏好的十二生肖动物点缀,寓意榴结百子、多福多寿。这一风俗的由来,据说是过去母亲怕女儿刚嫁婆家时害羞吃不饱,所以给闺女带上一对花馍。

过年要蒸“枣山”。把半发的白面擀成大三角形,上铺一层红枣,用面捏成祥云、盘龙、盘兔及如意纹样,点缀元宝、花鸟、兔子之类,再以杂粮杂豆点睛镶鼻。枣山上端捏一对“元宝”,其上又捏口含硬币的两条蛇。蛇为“小龙”,蛇含硬币谓之“钱龙”,寓意招财进宝。大年初一凌晨,把枣山供在灶王爷牌位前,表达来年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供三天后将枣山存放在不住人的小南房,一直等到二月二“开山”家人一起分而食之。吃枣山时也有讲究,家里“掌柜的”吃“元宝”,吃了“元宝”才能挣回钱来。长辈吃“山头”,晚辈吃底层,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寒食、清明时捏“寒燕”——将蒸好的花鸟、飞禽插在酸枣枝上,如群燕栖枝。寒食禁火,以“寒燕”充饥纪念介子推。

七月十五家家户户蒸“面人儿”祭祖上坟、馈赠亲友。姥姥还要给外孙蒸一个“辨不清”——几个小胖娃娃缠身交臂盘在一起,辨不清谁的胳膊谁的腿。“辨不清”也叫“多子争头”,寓意多子多孙、好事永不断头。

定襄老人过寿,晚辈不蒸寿桃做一个大型面花“九狮拱菊”。捏成九头狮子环绕当中菊花,“九狮拱菊”谐音“九世共居”,祝愿老人健康长寿、多子多福。

……

续爱花在传统面花基础上改革创新,注入新鲜元素与现代接轨,开发出一批批老少咸宜的“续氏新式花馍”,培养、扩大了定襄面花的应用市场。

金奖与花絮

定襄城内,距采访过的“韩记大肉片汤”不过百米的同一条街道上开有一爿小店。店头匾额上方一行小字:巧妈咪手作。中间两组大字:“卡通包”和“花馍蛋糕”。小店一楼算“展示厅”,二楼是加工车间。这家店的老板兼面点师,就是续爱花的大女儿董晶。

续爱花受访前一天晚上才从位于太原古县城西街的“续爱花晋麦香花馍研习社”赶回来。2021年,爱花被山西晋麦香食品有限公司聘为技术总监兼培训讲师。以续爱花名字命名的花馍研习社,其实也是她的工作室。研习社设有“花馍展示馆”,分开锁、满月、开业、春节、过寿、结婚六大主题展示爱花的面花作品。研习社接受订单,为太原及省外顾客订制各种用途的礼馍、花馍。各地游客、太原的大中小学生在研习社“沉浸式体验”,在续老师指导下发面揉面捏花馍,亲身感受“非遗”的魅力。此外,续老师还在山西职业技术学院讲授“非遗”课程。

各式各样的“卡通包”

各式各样的“卡通包”

面花“大美定襄”

“面点花束”

新式寿桃

续老师举止端庄、衣着得体、落落大方,在她身上已找不到一丝农村妇女的影子。十几年来,她频频参加各种大展,经常接受央视、省、市电视台的采访。我们采访她的时候,续老师对机位、光线啥的一清二楚,根本不需要摄影记者摆布。拍摄特写的时候,续老师甚至当起了“导演”:你们应该这样拍……

书接上回。话说续爱花嫁到宏道镇后做裁缝,也经常被乡亲请去捏面花,日子过得波澜不惊,直到1990年的某一天遇见发现她的女“伯乐”。

我们采访忻州民间手艺人的时候,经常听到一个名字——段改芳。

段改芳,山西省群众艺术馆研究员。几十年来,她走遍山西100多个县寻访传统手艺人,记录整理民间艺术、民俗活动第一手资料,撰写、出版《山西民间艺术面塑》等多部专著,被誉为“山西民间艺术的活字典”。

段老师在定襄采风,无意中看到续爱花捏的面花,被其“拙中藏巧、粗中有细,对比鲜明、形神俱佳”的艺术特色深深打动。实地观摩爱花捏面花的过程后,段老师对爱花说:你这么好的东西“藏在深闺人未识”,最近省里要举办民间手工艺展,你捏些面花参展吧!

段老师看中爱花捏面花的技巧,更看重爱花身上蕴藏着的天赋、灵气和创造力。定襄会捏花馍的妇女可谓多矣,有些“巧手”的技巧也许并不逊色于爱花,捏出来的花馍也堪称精致,但总感觉“千馍一面”,缺乏那种直指人心的冲击力。

1990年第一次参展广受好评,爱花一方面树立起自信,另一方面也意识到自己可是代表着“定襄”,再参展越发使出浑身解数。1994年,爱花带着作品参加文化部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展”并获金奖,一举奠定了她在“面塑江湖”的地位。

北京载誉归来后,山西省文化厅接着举办“山西民间艺术一绝大展”。爱花在北京和太原展出的作品,名字直白,就叫《面塑21件》。这21件面花作品,有上文提到的“辨不清”,有面塑猪八戒、姜太公、刘海戏金蟾,有捏成的葡萄、石榴、佛手……总归一句话,全面展示了定襄面花的题材和技巧。

在太原展出时还有一段“花絮”:展厅中“定襄面塑”展位前人头攒动,观者啧啧称奇,有人忍不住上手去摸。人群中,两个“老外”鹤立鸡群,端着相机拍个不停。翻译过来对爱花说,这是两位德国游客,对中国民俗文化特别感兴趣。德国友人见翻译跟爱花交谈,也走近前来一边双手比比划划,一边跟翻译说着什么。翻译对爱花说:他们想买你的面塑,全买走什么价钱?

爱花一愣:买?这是展品,不能卖。翻译把话一递,德国友人又是“叽哩咕噜”一顿。翻译面露难色,不过还是找来组委会的领导。领导沉吟片刻道:展品肯定是不能卖,卖给你们别人来了看什么?不过可以跟作者商量一下,看能不能现做几个?爱花说,做倒不愁,关键是在哪儿做?领导拍板:放你一天假回定襄。

爱花马不停蹄回到家中,和面、起面、揉面,连夜赶出12件花馍,蒸得后装箱赶到太原。德国友人喜出望外,爱花一件只收20元,也算为中德友谊做了一点贡献。

续氏面花

2009年3月,经段改芳牵线,续爱花被太原双合成工贸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光晋聘请,来到百年“中华老字号双合成”,专门研发面花新品种和“中式蛋糕”。

大城市老年人庆生,往往同时收到子女、晚辈送来的好几个西式蛋糕。西式蛋糕多含奶油、糖,老年人怕血糖升高压根儿不敢吃一口。再者说来,西式蛋糕看上去太过素净,老年人也未必喜欢。续爱花的“九狮拱菊”及系列生日礼馍“七子拜寿”,造型、色彩喜庆、热闹,老人一看就喜上眉梢。

结婚礼馍的传统样式就是“龙凤呈祥”。续爱花开发的礼馍上盛开九朵玫瑰,寓意“天长地久”。玫瑰花瓣、花蕊颤颤巍巍,仿佛吹弹可破。另一款礼馍上盘旋十条红色小鱼儿,点缀百合、莲花,寓意十全十美、百年好合。古诗有“鱼戏莲叶东”,象征夫妻恩爱、甜甜蜜蜜。

传统定襄面花均为素色,也就是白面的本色。面花不设色,其实就失去了“花”的韵味。爱花二十来岁时,试着给面花上色,当时没有色素,她用彩色粉笔敷色。效果是出来了,当然这样的彩色花馍能看不能吃。后来有了合成色素,作为一种食品添加剂,虽然少量食用对身体没有危害,但依然不够绿色、健康。现在,爱花在太原的“研习社”和女儿在定襄的“巧妈咪手作”,给花馍上色都用她们开发的天然色素——蔬菜榨汁和面,菠菜取其绿,甜菜根取其红,南瓜取其黄,紫薯用其紫,蝶豆花取其蓝,和成的面团五彩缤纷。

蒸花馍,和面、发面有讲究。爱花发面用肥头不用发酵粉,如此花馍才有“嚼劲儿”。发面时,要视季节和天气的干燥、湿润情况决定肥头多少和发面时间。面没有发到,馍出笼后会开裂;发过头,出锅后又容易坍塌。此外,生面做成的造型与蒸熟的花馍存在一定比例关系,比如围在一起的花叶,捏时彼此间要留一定空隙,否则蒸出后会挨挤在一起。面发至理想状态,蒸出的花馍才饱满、圆润。用董晶的话说,花馍会呈现出一种“水光肌”。

2016年,定襄管家营的一个后生在上海开早餐店,联系爱花开发“卡通包”——将面点做成卡通人物,内包豆沙、紫薯、黑芝麻等营养食材,产品面向少年儿童,解决孩子们不爱吃早餐的问题。爱花的创意有了,但她人不能去上海,因此没有做成。

董晶知道妈妈的创意后,决定在定襄开一个这样的店——她女儿吃早餐的积极性也不高。捏惯花馍的手,再捏“卡通”,什么机器猫呀、樱桃小丸子呀、光头强呀,母女俩一口气开发出七、八十个品种。产品上市即受追捧,不仅定襄的娃娃们爱吃,董晶将“卡通包”发布在抖音、快手,全国各地有订购产品的,还有专门到定襄拜师学艺的。

央视与“襄视”

这几年,续爱花和董晶这娘俩儿,真是把面花“做出了花”。

面花只能在生日、婚嫁、寿筵、祭祀时派上用场吗?这娘儿俩的回答是:否。母亲节、父亲节、“三八”妇女节……哪一个节日不能用面花创造氛围、表达祝福?

“巧妈咪手作”开发出“面点花篮”和“面点花束”,不说定襄,广州、昆明都有心仪的顾客。“面点花篮”插满20朵面捏的玫瑰,“面点花束”由六七种颜色的面捏花朵组成,花苞层层叠叠几可乱真,嘉禾、麦穗、向日葵点缀其间,实在赏心悦目。如果舍不得吃,花篮和花束可保存一年,常看常新。董晶为这些产品拟出广告语——不是鲜花买不起,面花更有性价比。

只要动脑筋,处处是商机。这几年,娘儿俩推出“礼佛花馍”,服务对象是五台山观光、礼佛的游客、信众。

开车的人,一般要在车上挂一个类似吉祥物的小东西。某一天董晶开车看着眼前晃荡的小挂件,突然想到能不能做一个“面花挂件”?一有创意马上实施,娘儿俩捏出一套十二生肖微缩面花,每个重量不到30克。蒸出后自然风干,不掉色、不走样——司机千千万,总有一款适合你。

在全国各地有许多从事跟法兰有关行业的定襄人,他们结交了不少当地朋友。朋友及家人过生日,年年提一个生日蛋糕也没意思,有人就想到从老家订一套礼馍。发现这个商机后,这娘俩儿迅速推出各种款式的“寿桃蛋糕”并配以精美包装,订单现做快递发货。

“寿桃蛋糕”有好几种款式。其中一款共有三层,底座是浅粉色的外缘做有造型的面饼,其上摆满红色的石榴面花、黄色的芒果面花,红石榴上还系着黄色丝绦,仿真度极高。二层为素色面饼,正中一朵粉色牡丹、黄色花蕊。一红一黄两条锦鲤环绕两个蟠桃和牡丹,蟠桃上缀有奇花异草。三层是一个大寿桃,正中一个大红“福”字。整体造型为提篮式设计,提手上生发绿叶,几组小寿桃在绿叶映衬下缀于提手。“寿桃蛋糕”花团锦簇,上海、无锡、珠三角,当地人哪里见过这种具有浓郁民族风情、极具观赏价值、特别应景又非常讨喜的“中式生日蛋糕”?礼馍作为生日宴的“压轴”上桌,提礼盒过来的那个定襄人,别提多有面子了。

甲辰龙年春节前,“巧妈咪手作”推出十几款“龙枣山”:枣山顶端两只玉兔翘首以望,造型简练,全用素色。一条四爪金龙盘旋于枣山之上,朵朵祥云点缀其间。枣山左下,黄色的“福”字如浮雕般突出于红色底衬,“福”字周围配以绿、粉、紫花。“龙枣山”造型生动、色彩艳丽,一举成为爆款。一腊月,董晶与丈夫每天早5点起、晚两点睡,蒸箱超时运转都冒了烟。董晶在外上大学的一米八五的儿子每天装礼盒装到半夜,一寒假“勤工俭学”挣了他娘2000块。

娘儿俩开发的各种新款礼馍拥有了一批忠诚客户。给孩子过“百岁”时订了她家的“囫囵花馍”,过周岁时必定“生肖生日礼馍”,“三八女神节”订了“面点花束”后,老人庆生“寿桃蛋糕”又必不可少。

逢时过节生意兴隆,寻常日子也不能消停。娘儿俩开发了“素烧卖”系列,品种丰富多营养。开发了“很难不爱吃”的包裹着栗子、核桃仁、红豆、葡萄干儿的“贝勒卷”,一看就难免垂涎。甚至,娘儿俩还打算开发“粗粮花馍”——当年白面少,现在……真是“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

去年春节前,董晶接受定襄电视台采访,晚上发朋友圈:“我妈的水平上央视,我的水平上襄视。”董晶的朋友圈基本被面花占据,几百上千种面花、蛋糕、点心在她朋友圈灿然绽发,简直是目不睱接、美不胜收,琳琅满目、蔚为大观。

续爱花用一个月时间捏制的巨型面花“孔雀开屏”被存放在恒温恒湿的巨大玻璃罩中,放置于太原古县城“晋麦香花馍研习社”的最显眼处。“孔雀开屏”直径1.8米,高1.5米,运用了定襄面花所有的元素和技法,以炫技般的存在成为“镇店之宝”和游客拍照的“网红打卡地”。

永远被摹仿,从未被超越。古老的定襄面花,被爱花赋予了强大的生命力。什么是“非遗”的传承和发展?这娘俩儿就是。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