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忻州人>>正文

蛋壳上“舞刀”

——访第八届中国(山西)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获得者岳利民
2023年12月06日 17时15分   忻州晚报


岳利民在第八届中国(山西)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上

“老有所乐”,是老年人向往的生活方式。岳利民,退休前在忻州市工商业联合会上班,他一直忙于工作,而且喜欢独处、兴趣简单,扑克不会,麻将不爱,唱歌、跳舞更是先天弱项。忙碌有序的职业生涯结束了,他感到浑身不自在,有点迷茫甚至是无助。后来,在一些街坊邻里、老伙伴的拉扯下,通过与社区志愿者接触、同居委会工作人员交流,受同龄人的感染,他对如何才能“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产生了摸索、尝试的激情。

艰难起步 方寸匠心苦钻研

一次,岳利民去北京求医,在等待检查结果的间隙,他去古玩市场遛弯儿,一枚蛋雕作品吸引了他。热情的店主详细介绍了蛋雕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技艺复杂、传承的艰难。凭借自身有一点美术基础和对动手能力的自信,岳利民决定对“非遗”项目之一的禽蛋雕刻进行尝试。

但是,学习蛋雕却并非易事,看似简单,学习起来极难。鸡蛋壳厚度不足0.3毫米,且蛋壳本身没有韧性,极其易碎还有弧度。用刀轻不成、重不能,这种艺术,真正是一种玩心跳的手艺。要想在这极薄又脆的小小蛋壳上游刃有余地挥刀作画,在雕刻过程中,就必须精力高度集中,全神贯注,凝神静气,不能有任何闪失,否则一件作品即便完成99%,最后一刀失误,作品瞬间也就成了废品。


蛋雕《山水风景》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岳利民就是一个有心之人。准备雕刻工具,挑选适合雕刻的鸡蛋,岳利民一步一步从头做起。他经常逛各大超市、菜摊,在众多鸡蛋中挑选光滑细腻、形态周正、斑点少、颜色纯的,当做试刀的“胚子”。雕琢蛋壳,失手是家常便饭,“胚子”的消耗很大。这样,家里买肉少了,吃鸡蛋的几率却大大增加,炒蛋、煎蛋、蛋汤成了餐桌上的“常客”。经过锲而不舍学习,坚持不懈磨练,持之以恒“修行”,他基本掌握了挑选鸡蛋、清空蛋体、清洁风干、定标绘图、精雕细刻、清理装饰的蛋雕工艺流程,还练就了比较熟练的刀法技艺。

岳利民喜欢选择深色的蛋壳做胚料,配置了壁纸刀、雕刻刀、专用小电磨。有利器还需有精技。刚开始,他掌握不好力度,一不留神,蛋壳就会穿孔碎裂。经过不断尝试,他在蛋壳上舞刀的技能日见成熟,雕刻的图案也细致美观,赞赏之声逐渐增多。

自打学习蛋雕后,买鸡蛋成了岳利民的主要事务。创作前,为了不破坏蛋壳造型,需要在蛋壳上钻一个小小的眼,用注射器吸出蛋液,再注入清水和消毒液反复清洗,保持蛋壳内部干燥后再进行创作。

蛋雕《满江红》

经历五年的刻苦探索,成品率越来越高。但岳利民还觉得自己的这些宝贝缺少灵气,精气神不足。他细心观察自然界的山水之态、花鸟之势、鱼虫之趣,潜心研究人物肖像的喜怒哀乐,书法作品的笔势走向,逐渐赋予作品以神韵,刻刀下的造型有了神态,人物有了感情,花鸟有了情趣,书法有了雅致。

初见成效 作品精美寓意深

岳利民以刀代笔,在蛋壳上从简单的卡通画平雕起步,逐步练习浮雕、影雕、镂空,现在岳利民可以在厚度不足0.3毫米的鸡蛋壳上,雕刻出琴棋书画、飞鸟鱼兽等图案,甚至整整一篇《满江红》都清晰呈现,令人称奇。

走进岳利民的家,仿佛进入了小小的展览馆。十二生肖、二十四孝、琴棋书画……

一排红色的“小灯笼”悬挂起来,精巧可爱。细细看去,这些“小灯笼”竟然是蛋壳,上面雕刻着不同的图案和字样。有了文化内涵,普通的蛋壳就有了生命力。延安宝塔山上,红色的党徽光彩夺目;巍峨的山峦间,长城雄伟壮观;天安门上空,和平鸽展翅飞翔。《光辉历程》《辉煌成就》《不忘初心》这些作品都是岳利民的得意之作,每一个都制作精美,寓意深远。作为一名有着40年党龄的老党员,岳利民亲身经历了在党的领导下,国家的改革发展,感受着越来越美好的生活。

蛋雕《辉煌历程》


岳利民最喜欢创作的是岳飞文化主题。他的作品中有很多是岳飞的形象和以精忠报国的“忠”为主题的作品。像《满江红》这样一篇文章制作成的蛋雕作品,正常情况下,如果中间环节不出现失误,大约需要经过3次复雕细刻,花半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像《琴棋书画》这样的作品,一个刻在蛋壳上的古筝,每根琴弦都纤细生动。耗时半年多才完成的大型蛋雕作品《百福图》,更是令人称奇。高1米、宽80厘米的画框里,100颗大小均匀的蛋雕整齐排列。100颗蛋,100个“福”,每枚蛋壳上的“福”字形态各异,以多种书法字体、字形灵活表现,或线条流畅,或拙朴动人,令人赏心悦目,尽显书法魅力。他用该作品献礼2023年“五一”劳动节,致敬“工匠精神”。

痴迷蛋雕 传承非遗不停步

到目前,岳利民共创作出近千件作品。他携带作品进社区、进商铺、进校园、进课堂,将作品送邻居、送朋友、送学生,利用所有机会宣讲红色故事、弘扬“非遗文化”,让蛋雕艺术为更多人所了解。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家人也开始喜欢上了书画艺术。“我要将蛋雕艺术教给孩子们,让他们传承下去!”岳利民说。

现在,岳利民的老伴也学会了打孔、抽液、洗蛋壳等手艺,成为他的得力助手。女儿们也开始录制视频、制作抖音等进行文创推广。他自己也不失时机地利用所有机会,通过蛋雕进社区、进学校、进课堂、进市场等活动,努力宣传“非遗”项目、传授蛋雕创作的基本技艺。

他的几番“折腾”、数度“显摆”、执着传承“非遗”的情结,被制作成电视短片,被写成技艺故事,一时间街坊邻里都知道小区里有一位和蛋壳有感情的“老顽童”,故乡的新朋旧友及过去的同事,也纷纷为他“蛋壳上作画”的行为点赞。

蛋雕《百福图》

有位岳氏宗亲,还写了一首诗,称赞岳利民的蛋雕技艺:“蛋雕技艺神奇现,水韵山魂栩栩生。独具匠心巧刻绘,操持刀具任纵横。山川秀丽鲜花艳,人物鲜明图案清。方寸之间雕画栋,清新雅致鸟争鸣。”

小小蛋壳面,蕴藏大世界。在第八届中国(山西)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暨第四届山西工艺美术产品博览会上,岳利民的蛋雕《百福图》荣获金奖、蛋雕《辉煌历程》获得银奖;蛋雕《十二生肖》在“汇报成果 晋享生活”太原工美创新作品评选中荣获二等奖。

事实证明,只要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并为之付出努力,退休后的生活就不会简单枯燥,“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就不会是一句空话。如今,岳利民在蛋壳上尽情“舞刀”,毫厘之上雕“百态”,乐在其中。(王秋玲)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