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脑,一个神秘的禁区,柔软的脑组织上密布着错综复杂的脑神经纤维和纵横交错的毛细血管,被称为人体的“司令部”。在这里进行手术,就好比“瓷器店里打老鼠”,既要把老鼠打着,又不能伤到瓶瓶罐罐。刀法精准,成为生命至上的唯一希望。任何一点点差错,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
这些年,在忻州市人民医院有这么一个团队,攻关在神经外科医疗研学的第一线。他们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技术精湛、挽救生命,在这个神秘“瓷器店”里,消灭了一个又一个危害大脑健康的“老鼠”。他们用精湛的医技,为成百上千的生命带来生的希望。
他,就是这个团队的带头人之一,忻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市人民医院组团帮扶河曲县医疗集团团队成员并担任河曲县人民医院执行院长的白凤云。
2021年12月30日,由省委宣传部、省科学技术协会、省科学技术厅、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局联合举办的2021年“山西最美科技工作者”遴选结果揭晓。白凤云被评为2021年“山西最美科技工作者”,是我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医务工作者。
“作为一名医生,救死扶伤是天职,不仅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做到‘专’和‘精’,更要运用医学科研更好地为患者解除病痛,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是良医。” 1月21日,利用周末的时间,记者采访了白凤云和他的团队。

带队帮扶河曲,践行使命担当,造福一方百姓
2020年6月,忻州市医改领导小组确定河曲县为全市首家“组团式”帮扶工作试点县,由忻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白凤云带领的医疗团队,组团帮扶河曲县医疗集团,并轮流派驻45名对口支援医生到该县指导工作,涵盖了神经外科、心血管内科等多个重点专业。
“以前,医院就是外请专家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我们观摩专家做。如今,市里派专家来院帮扶,现场指导、手把手教学,我也能独立完成腔镜手术了。” 河曲县人民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张利军告诉记者,2021年,自己已独立完成11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8台阑尾切除术,患者均顺利出院。
去年8月,河曲县39岁女性患者李某腹痛严重前来就诊,入院后给予消炎、镇痛治疗无效,腹痛不能缓解,伴发热,腹部CT显示胆囊水肿严重,胆囊颈部有一直径约3厘米的结石嵌顿,腹膜炎体征明显,需急诊手术治疗。但由于患者体型肥胖,若实施常规开刀手术,手术创伤较大,术后切口易感染或可能出现脂肪液化,而转院会耽误最佳手术时机,再加上患者家庭经济困难,也会增加他们的经济负担。
“当时,我仅开展过3例这样的手术,患者胆囊颈部有结石嵌顿,解剖胆囊三角风险很大。”张利军说,经过会诊以及与患者和家属沟通后,最终选择腔镜手术,术后3天患者顺利出院,此后家属还送锦旗表示感谢。“这是对我最好的褒奖和最大的鼓励。”
2020年8月,在白凤云带领的市级团队的帮扶下,河曲县人民医院依托急诊科筹建了重症监护室。监护室内,配备了完善的生命体征监测系统以及支持和救治系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天候不间断监护,同时还可对突发病情进行积极处置。
目前,该院急诊科新增的重症监护室能为危重症患者的超早期救治提供有力保障。肾内科和血液透析中心已治疗患者1300余人次,且在微创手术以及重型颅脑损伤手术、心血管静脉溶栓等项目上有了新突破。引进血管彩超等新技术并具备了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与此同时,启动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的建设,组建专业团队,形成规范化流程,各科的重症监护室已具备重症救治能力。
“这一变化源自市人民医院的‘组团式’帮扶。市级专家坐诊‘家门口’,传帮带提升基层医疗水平,开通远程会诊,打造‘医联医共’新模式……河曲县深化医改,便民惠民出了实效。”张利军告诉记者,白院长来河曲后, 无论是对待本院医生,还是病人,他都温和有礼,不厌其烦。
“我只是愿意换位思考,如果你站在对方的立场,也许你的态度和方法就会不一样。”白凤云淡定地回应道。
刀尖上的“舞者”,医技精湛,忠实践行生命至上理念
从走进医学院庄严宣读誓言的那一天,到成为一名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再到组团帮扶县级医疗集团担任县人民医院的负责人,白凤云走过了25年。
25年来,他恪守誓言,不辱使命,在忻州这块热土上,履行医者救死扶伤的天职,带领团队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取得一项又一项骄人的业绩。
外表沉静,话语铿锵,快人快语,但十分严谨,这是白凤云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神经外科,主要是运用外科手术,医治神经系统疾病的一门临床专科。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这都是人体中最重要、最精细的组织。治疗颅内血肿,就是和时间赛跑,赢得的是生命。
“是白大夫在手术台前用5个小时的努力,用其精湛的医术救了命。现在我和常人已没啥两样。” 术后20多天,意识思维已特别清醒的河曲县土沟乡榆立洼村76岁的张玉仁在电话中说。
张玉仁是地道的农民,去年8月的一天早上,像往常一样赶着驴车到地里收割玉米,因毛驴受惊吓,连人带车翻到山坡下。当时,张玉仁已昏迷不醒。村民发现后,紧急送到县人民医院。
“接诊后,白院长凭着丰富的临床经验,经过诊断,确诊患者为颅内出血压迫神经,需立即做开颅手术。时间就是生命,他顾不上吃中午饭,立即进入手术室,经过近5个小时的抢救,病人颅内淤血被清理干净,病人转危为安。白大夫走出手术室时,身上的衣服都被汗水浸透了,感觉人都虚脱了,即便如此,仍不忘告诉我们手术很成功的消息。”张玉仁的大女儿记忆犹新。
“我曾做过一台近12个小时的手术,中途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那是位颅底脑膜瘤患者,这类手术耗时长,不只是专业技术要过硬,同时医生要有良好的体力和持久的耐力,一旦投入手术中,容不得丝毫闪失。” 白凤云平静地说,“你对群众用心,群众才跟你上心。神经外科的手术风险高,医疗费用比一般手术高,我总是想让患者尽可能花最少的钱,得到最理想的治疗效果。”
市人民医院专家库资料显示,白凤云擅长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介入和手术治疗,近年来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缺血性卒中的探索中取得不俗成绩,并成功实施数例颈动脉内膜切除手术,开展颅内外血管搭桥手术。在颅脑创伤、颅脑肿瘤、高血压脑出血等疾病治疗方面有所探索研学,技术位居全市前列。2006年、2011年、2013年在北京三博脑科医院、北京天坛医院、天津环湖医院进修研学,师从我国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石恩祥教授。2017年2月至2018年8月受党组织委派圆满完成为期一年半的援疆任务。期间,荣获中共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党委授予的“优秀援疆干部人才”称号,荣获自治区政府记功一次,荣获新疆昌吉州卫计委授予的“最美援疆医生”称号。
整合资源,攻坚“急难愁盼”,走出县域医改新路径
“把患者病情作为‘紧急集合哨’,把‘战场’放在病房,像钉子一样钉在岗位上,是一个医生的天职和良心所在。”面对记者,白凤云话语 “吝啬”,寥寥数语,表达出一名医者的初心。
近年来,全省卫健系统在深化改革中,紧紧抓住县域这个基础和枢纽,从解决基层医疗资源匮乏、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等关键问题入手,高位推动以组建县级医疗集团为突破口、以整合县级医疗卫生资源为核心的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走出了县域综合医改的“山西路径”。
正是在深化医改的大背景下,2020年6月,经市医改领导小组批准,忻州市人民医院开始了“组团式”对河曲医疗集团的帮扶。白凤云被聘任为首任河曲县医疗集团河曲县人民医院执行院长,任期3年。
“让三级综合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实现下沉和共享,充分发挥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作用,提高县级医疗集团在专科建设、重大疾病诊断治疗、微创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医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县级医疗集团的整体服务水平。” 白凤云深知使命如山。
得知爱人要去河曲的消息后,白凤云妻子有许多不同想法,大女儿刚上大学,小女儿还在上小学,里里外外离不开人。每每想起当初一边帮他整理行装,还不时叮嘱要注意好休息的妻子,白凤云总是心怀愧疚。
不曾想,赴任河曲的当天,白凤云刚刚放下行李,还没来得及洗把脸,一场生死救援行动就急速展开。
省能源集团在后川村的驻村队员牛泽召突发剧烈胸痛、出冷汗,当地村干部火速将其送到县人民医院。接诊患者后,大夫们一边听诊一边了解病情,只见病人面色苍白,不停地口吐白色粘痰,主诉浑身发冷、胸憋、胸痛,无法确定病情。当即把情况汇报给了新任院长白凤云。
患者的危重病情像第一道“考题”摆在了白凤云的面前。
经过诊断,凭着丰富的临床经验,白凤云判断病人已经急性心肌梗死,火速安排做好溶栓准备。吩咐护士给病人保暖,急查肌钙蛋白以判断心肌坏死的范围,进而判断病情预后。同时安慰病人,稳定情绪。
果然,3个小时后,急查肌钙蛋白报告出来了,肌钙蛋白高达30.64ng/L。会诊小组分析:患者比较年轻,平素无高血压,无吸烟史,突发心梗,一定是有先天性心脏血管畸形,必须立即转运上级医院治疗。傍晚6点30分,医院微信群里传来消息,病人诊断为前降支梗塞,成功放置两个支架,转危为安。
那一年的7月19日是周日,66岁的患者刘某入院时,心电图显示为胸前导联超急性期改变。在还没来得及询问病史的过程中,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呼之不应,心电监护显示心室颤动。
接到患者病情危重的汇报,白凤云从返家途中立即驾车返院。现场安排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实施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由于患者处于昏迷状态,抗栓药物无法给入,只能静脉给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抢救,患者清醒了过来,大家即刻把抗栓药物碾碎后给患者喂下去。
彼时,患者第二次心电图结果显示:V1-V6导联ST段呈墓碑样抬高,再灌注治疗有两种方案:溶栓治疗及急诊PCI。在基层医院只能选择溶栓,但是患者刚刚接受了心肺复苏,心肺复苏恰恰是溶栓治疗的禁忌症;若转上级医院PCI,路上至少需要4个小时,风险太大了。
白凤云和他的团队经过综合考虑,果断决定溶栓。溶栓后90分钟,患者胸憋症状缓解,心电图显示ST段明显回落,溶栓成功。在场医生欢呼成功,把白凤云抱了起来。
几年来,在河曲县人民医院,白凤云除了加强自身学习,把功夫下在整合资源、建章立制、完善流程、提升能力上,要求各科室医生每天7点40分必须到岗,对当日手术病例进行研讨交流,通过讨论构建起全院新的“学习模式”。
“医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一个高素质、高水平的团队必须充分调动和发挥好每个队员的积极性与潜力。”白凤云说,“在研学治的路上,我们一直在不断地努力与提高,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攻坚群众的‘急难愁盼’。只有医护团队拥有全面的业务技能,练就过硬的本领,才能打硬仗、打胜仗。”
择一事终一生,在为人民服务中实现人生价值。白凤云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忠实践行着生命至上的理念。(王国梁 张志远)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