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岳云贵烈士陵园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这是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对少年的精彩总结。
青少年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未来,青少年强盛,国家才能兴旺强盛。青少年有理想有抱负精神上富有,国家才能够强大富足、昌盛发展。
忻州有这样一位少年英雄,他的名字叫岳云贵,是忻府区奇村镇石家庄村人,是解放战争时期忻县(今忻州市忻府区)石家庄村儿童团团长。其父岳忠是我党地下“交通员”,岳云贵从小受父亲的影响,痛恨敌人,热爱党的事业。
1940年,日军对抗日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岳云贵经常跟随父亲四处奔波、站岗放哨、传送情报,成为父亲的得力助手。后因叛徒告密,父亲行动受到监视,他就挑起了“交通员”的重担,多次出入敌占区,采购煤油、火柴、食盐、药品等物资,还多次深入虎穴,侦察敌情,为八路军提供了许多重要情报。
岳云贵8岁时,以贩卖干果作掩护,进入日伪盘踞的奇村镇,从采购员手中取回20多节电池,由父亲转交八路军抗日队伍。12岁时,他深入日伪靶场侦察,将敌人武器装备情况报告我军,为忻崞支队伏击日伪军提供了重要情报。15岁时,带领儿童团从事站岗放哨、查路条、监视坏人等工作,几次发现可疑情况,机警地传递信息,使我方工作人员安全脱险,敌人的破坏计划落空。
1947年12月9日,阎锡山的晋绥军第39师、第40师等数千人包围了正在开展土改运动的石家庄村。敌人挨门逐户搜捕共产党员、村干部、土改积极分子,岳云贵和村中共党支部书记、农会秘书长段兰政等村干部被捕,敌人对他们进行了严刑拷打和审讯。面对敌人的酷刑,已经连续饿了两天又被捆在树上的岳云贵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拒不说出谁是共产党员。恼羞成怒的敌人用棍棒将岳云贵打晕,在数九寒天将他衣服剥光再用水浇醒,用刺刀向他身上乱刺。岳云贵身受80多处刀伤,英勇就义,年仅15岁。
1949年岳云贵被忻县人民政府追认为“少年小英雄”。1957年,中共忻县县委、忻县人民委员会、共青团忻县委员会,将岳云贵遗体移葬于石家庄村口,并建岳云贵烈士陵园,占地1000平方米,园内建有纪念碑。2007年6月,陵园被忻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忻府区民政部门对岳云贵烈士陵园进行了维修。小英雄岳云贵的感人事迹被编写成戏剧、诗歌、连环画等,在忻州及晋北各地广为传颂。上世纪七十年代由忻州郭秋池编剧的《岳云贵》被誉为忻州革命样板戏,被许多剧团排演。
今天,我们更加怀念在各个时期为我们的民族解放和国家建设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战士,他们用满腔热血甚至是生命书写了人生的价值和民族气节,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为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献出一份力量。 (本报记者 徐国华)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