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韩引兰(左三)正在进行调解工作(资料图片)
在忻府区高城乡高城小学的一间教室里,一位满头银发、面容和蔼的老奶奶正在为学生们讲课:“同学们,家有家风、村有村规、国有国法,1954年9月,我国颁布了第一部宪法,这是我们国家的根本大法……”
这位讲课的老奶奶叫韩引兰,今年78岁,是忻府区高城乡高城村一位已经退休的村干部。提起她,高城村的男女老幼无人不知、无人不敬。在50多年的沧桑岁月里,她爱调解、钻调解、精调解,官职虽然不大,但着力于宣传宪法和法律、做好群众工作、保障乡村和谐稳定的初衷却从未改变。
高城村是一个拥有930户、3400多口人、7200亩耕地的大村,地处金山脚下、滹沱河南岸,距忻州市区、定襄县、原平市各19公里,素有“忻定原金三角”之称。过去,全村十之八九是盐碱地,“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人们说,谁当高城的村干部,日子也不好过,在这把交椅上坐不长。没有金刚钻,谁敢揽这个瓷器活?
1966年,年仅24岁的韩引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韩引兰担任了村妇联主任和调委会主任,开始负责群众工作,宣传宪法和法律,处理家长里短,化解各种矛盾,倡导文明新风,一干就是50多年。
戎女士因为家庭琐事,要求与丈夫离婚。法庭判决准予离婚,委托韩引兰协助分割财产。在给女方称口粮时,男方一再嘱咐秤要高些,并将判给他的一些布料慷慨地送给女方。一向细心的韩引兰发现,戎女士的眼里噙满了泪水。韩引兰见状,抓住这个突破口,苦口相劝。一日夫妻百日恩,在韩引兰耐心劝导下,戎女士回心转意,夫妻俩破镜重圆。
这件离婚案的成功处理,使韩引兰心潮难平:自己是一个20多岁的普通农家姑娘,没啥文化,也没啥过人之处,党组织却看重我培养我,乡亲们信任我支持我,我只有实实在在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接地气,才能让宪法和法律春风化雨,深入人心。她向老调解员请教,掌握了一套全新的工作方法,走群众路线,和群众打成一片,化怨恨为谅解,化戾气为祥和。于是,村里分不开的家产分开了,划不清的地界划清了,不和睦的家庭和睦了,冤家的疙瘩解开了。
村民杨某因年龄大未成婚,便心急火燎地偷偷将从岚县来的一位姑娘的年龄改了,骗领了结婚证。可姑娘死活不愿意,又哭又闹。邻居把这件事告诉了韩引兰,她撂下手头的活儿,找到了杨某。“引兰姐,我是光棍,这你知道……”杨某显得很委屈。但法大于情,她耐心地给他讲解《婚姻法》,又找到姑娘,告诉她不要害怕,有法律作主。在她的努力下,两人痛痛快快解除了婚姻关系。
韩引兰从全村选拔了30名热爱调解工作、热心公益事业的村民组成了义务调解员和信息员队伍,每5个人一组,划片包户,定期开会,互通情况,交流经验。从事调解这份工作光有爱心和方法还不够,更要吃得了苦,受得住气,担得起事。有一年,村里一养车户发生致人死亡交通事故,死者家属要求巨额赔偿,养车户一家东躲西藏不敢露面,死者家属直接住进了养车户家。韩引兰得知后,主动登门拜访,下厨做饭,还把自家的被子抱过来,让他们吃好休息好。同时,她捎话告诉养车户要面对现实,严格遵守法律,尽最大力量予以赔偿。经过三天三夜反复说和,双方终于达成赔偿协议,这起拖了4个月之久的交通事故案圆满解决。
村里张某与妻子结婚三年多,一直没有孩子,张某动不动就打骂妻子,妻子一气之下,住回了娘家。一天晚上,他跑进岳父院里,拿出菜刀,逼妻跟他回家。妻子父亲找到韩引兰,求她帮忙。韩引兰三番五次到张家做思想工作,讲利害关系,终于使张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到岳父家道了歉,承诺以后好好待妻子,最后把妻子接回了家。半年后,妻子怀上了孩子。高城村是闻名三晋的辣椒专业村,小两口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他们种的辣椒获得了大丰收。秋后,张某见到韩引兰,非常感激地说:“谢谢您,韩大娘,没有您,就没有我们家的今天,我们家今年这是真正的双丰收!”
韩引兰跑断腿,磨破嘴,用爱心、耐心、诚心感动人,教育人,鼓舞人,使高城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小康村。据不完全统计,50年间,韩引兰共接待当事人5500余人次,调解各类纠纷2100余起,防止因矛盾激化可能引发的刑事案件50余起。她连续6次被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荣誉称号,还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防止民间纠纷激化一等奖”等殊荣,被老百姓称为“申纪兰式的好干部”。
“我虽然已退休了,但思想和工作不能退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国梦,我就得响应总书记的号召,宣传好普及好法律知识,做好群众工作,实现好乡亲们的小康梦……”位卑未敢忘忧国,一门心思干调解。韩引兰觉得她的事业还年轻、正红火,她浑身还有使不完的劲儿。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