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是一首无言的歌,时光是一支写意的笔。
所有过往,皆为序章。
——题记
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
2000年,我从代县考入忻州一中。在我的记忆里,一堂课就是从一个起立、一声问好开始的,每当上课铃响起,任课老师夹着教案和课本走进教室,班长或学习委员大声喊“起立”,同学们站起来齐声高喊“老师好”。事实上,从踏入幼儿园大门开始,每个阶段的求学路,都离不开母校的感召和导航,离不开老师的指引和陪伴,他们引导我遨游在知识的星空,为我插上“隐形的翅膀”。遇到好老师,是一个人一生的幸运:是课堂教学时一丝不苟精心准备的板书,是早晚自习匍匐在教桌上批改作业的侧影,是寒暑往来三尺讲台不曾缺席的站姿,是讲解疑难知识点时从不懈怠的耐心,是关注学生思想动态春风化雨的引导……每每想念一中,首先还是会想起自己的诸多师长。
岁月如梭,二十年的光阴如流星赶月一般逝去。12月2日,适逢校友小聚,不由感慨已经离开母校多年,那些曾经的青涩和懵懂,那些曾经的梦想和追求,仍深深地烙印脑海中。“流水不因石而阻,友情不因久而疏”,回想起学校生活的一桩桩、一幕幕,依然是那么清晰,仿佛就在昨天。今天的我们,有企业和技术的领军者,有科研和学术的佼佼者,有金融和法律的“大咖”,有医疗和教育的“名家”……皆受益于一中的深厚底蕴,当我们品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经历了世事的沉浮跌宕,才发觉学生时代的生活就如同一杯陈年佳酿,悠远而绵长、愈陈愈香、愈久愈甘。
一壶浓茶诉衷肠,千言万语说不尽
此次小聚,真真实实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分了6个小组,筹备了足足一个多月,从“忻腔津韵 融融暖冬”的活动主题到每名校友身上的“姓名牌”;从大气敞亮的签到板到拉物料的小推车;从联通北京、天津、山西等多地校友到共话“我与忻中的故事”;从“我的精彩与你共享”的主题演讲到“你的单身我们来帮忙”的牵线搭桥;从30多米外的摄影机位到100多人的大合照;从送给校友的小礼物到给校友孩子准备的小甜点……筹备组的师兄师姐、师弟师妹,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抽出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用心准备着每一个环节、精心安排着每一个细节,点点滴滴的努力和汗水,汇聚成了现场暖人心田的氛围。
校友的情感往往是很容易拉近的。毕业后,大家走过大学生涯,走上工作岗位,各自成家立业;不同的行业领域,相似的奋斗历程,都被岁月和时光留下了印记。当年那个跟自己划课桌分界线的同学、那个给老师打小报告说某某看课外书的同学、那个毕业时还找自己拉勾的同学,往昔的故事,最真最痴,却最感人。这些年,服饰在变,容颜也在变,但聚会的时候,多了问侯,多了感慨,多了回味。因为是同学,互相知根知底,所以说话可以直来直去,可以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因为是同学,才有久违的开怀大笑,才有历久弥坚的真情实感。
校友的话匣子往往是很容易打开的。无他,因为都有着共同的回忆:不同的班级、共同的老师;不同的年龄、相似的青春。“当时最难忘的经历就是军训了,我们有幸去到部队的营地实景感受,学习军体拳、饭前一支歌、最怕站军姿……”“当时最爱吃的是食堂做得那个西红柿炒鸡蛋,一块五打1份,再来2个馒头,可香了……”“当时最热血的是男生宿舍楼前的那个篮球场,一到周末,4点半我们就起来了,打到星星爬上夜空才停手,中间饿了就啃方便面……”“当时最紧张的就是模拟高考的试卷,几次模拟下来,错题集攒成了厚厚的一本儿,为了防止重复跌倒只好囫囵吞枣地背题……”“当时最遗憾的就是对隔壁班的一个女生有好感很久了,一直到毕业也没鼓起勇气说出来……”“当时最快乐的就是周末听那个流行音乐的磁带了,伍佰、小刚、小虎队,那个随身听现在还时不时被我淘气的儿子给翻出来……”
一腔热血勤珍重,天下谁人不识君
2021年,母校入选《中国百强中学》名单,荣获中华名校殊荣,培养五万余青年学子,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贡献了不容忽视的力量。多年来,一中校友参加“爱家乡 兴故里”建设美丽忻州恳谈会、“忻之所系 同州共计”学术交流研讨会,为忻州的发展建言献策,得到各方面的充分认可。
这次在津小聚,校友们对“勤、慎、敏、爱”的校训做了身体力行的阐释,让我受益颇多:秉承“勤”,以“业精于勤”的理念推动自身的事业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秉承“慎”,以“慎终如始”的心态做到不忘初心、行稳致远;秉承“敏”,以“逊志时敏”的执着向着目标坚毅攀登、愈战愈勇;秉承“爱”,以“大爱无疆”的情怀去互助互促、发光发热。
聚会结束后,推开门,清新的空气迎面而来;抬头看,一轮明月高悬在空,有道是“千里共婵娟”。(象文)
(责任编辑:蔡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