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综合频道>>综合>>正文
绘制“菌根共生”调控网络 为减少磷肥施用提供新方案
2021年10月27日 10时14分   新华网

记者10月26日获悉,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二涛研究团队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上发表论文称,他们首次绘制了水稻—丛枝菌根共生的转录调控网络,该网络能同时调控植物直接磷营养吸收途径和共生磷营养吸收途径。

磷是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三大营养元素之一,是植物体重要的组成成分,广泛参与植物体内众多酶促反应及细胞信号转导过程。

“植物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获取营养。第一种是植物根系直接从土壤吸收营养,即直接营养吸收途径。植物在感知土壤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浓度后,通过根的外表皮层和根毛细胞直接从土壤中吸收营养元素。第二种是植物通过与菌根真菌共生从外界环境中获取营养,即间接营养吸收途径。”王二涛向记者介绍,在农业生产中,目前主要依靠大量施加氮肥和磷肥来实现增产,但这些肥料的使用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那么,有没有一种办法既能让植物获取充分的磷元素,又能减少磷肥的使用呢?之前的研究发现,PHR因子是调控植物根途径磷元素吸收的核心转录因子。在低磷条件下,PHR能够结合在低磷响应基因启动子的P1BS元件上,激活低磷响应基因的表达,增加植物磷元素的吸收。

在此次研究中,王二涛团队以水稻菌根共生相关基因的转录调控区域为诱饵,筛选水稻转录因子文库,首次绘制出丛枝菌根共生的转录调控网络,鉴定到多个参与调控丛枝菌根共生的转录因子,其中转录因子PHR处于该调控网络的核心。

团队进一步研究发现,PHR通过P1BS元件直接调控菌根共生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正向调控水稻—丛枝菌根共生。“我们的研究成果表明,通过提高PHR基因的表达,有望达到增加水稻直接吸收磷营养和通过丛枝菌根共生间接吸收磷营养的目的,降低农业磷肥的施用,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方案。”王二涛说。

(责任编辑:蔡文斌)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