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69岁的退休老人,一部60万字的脱贫攻坚纪实报告文学,乡宁县10个乡镇往返三个来回采风创作,三个月埋头写作,又经历两个月的改编再创作,才有了这部浓缩成4万字的电影《山乡宁静》的剧本。9月8日,在影片《山乡宁静》举行的开机仪式后,山西晚报记者采访了作家、电影编剧苏胜勇老人。他讲述了这部电影故事背后的故事,讲述了用文字记录乡宁脱贫攻坚成果过程中的切身感受。
脱贫攻坚路上乡宁故事多
这个时间苏胜勇记得很清楚,从2018年12月5日到2019年6月30日。7个月时间的采风创作过程,他在乡宁县10个乡镇间每个山村里,走乡串镇,和几百个贫困户聊天,和在扶贫第一线的工作人员对谈,前后往返三次,愣是用“脚”跑出了这部60万字的纪实文学。“我在乡宁山里采风的时候,年轻人都跑不过我,那些贫困户见了我都特别熟悉。”苏老自豪地回忆。走遍了、跑透了,才有了写作时的一气呵成,三个月时间,有了这部真实反映乡宁脱贫攻坚历程的文学作品。2019年年底《山乡宁静——乡宁县脱贫攻坚实录》出版后,引起了很好的反响,尤其在乡宁县,这部写自己家乡故事的作品,得到了人们极大的关注。
选择乡宁,不仅因为它是全省第一个脱贫摘帽县,更是因为这方水土上的人民,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发生了许多吸引苏老必须要写下来的故事。
“我曾走访过一个贫困家庭,这个家里除了六十多岁的老太太还有劳动能力外,从儿子到孙女一家几个人都身患残疾。你想想,如果老太太失去劳动能力,那这一家人的生活就很难想象了。后来在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的帮助下,这一家人的生活在脱贫攻坚的好政策帮扶下,彻底改变了。不仅建了新房,还养牛养羊。国家的致富政策让他们的日子不仅脱了贫,还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几十个人物中抓住“青春”主角
从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剧本,69岁的苏胜勇实现了自己创作生涯上一次零的突破。两个月时间,两易其稿,在临汾七月的酷热中,他窝在自己的房间内,将60万字浓缩成4万多字的电影剧本。
《山乡宁静》讲述了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大学生村官杨志远及他的同伴们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最终带动全村实现整村搬迁、脱贫致富的感人故事。影片中一群年轻人投身美丽农村建设中,用所学助力农村多产业发展。
苏胜勇告诉山西晚报记者,在这次改编中,书中几十个人物里,他“大海捞针”抓住“青春”这个主角,“我的剧本里写了以大学生村官为首的一批年轻人,他们是这部戏的主角,因为国家的未来是他们的,历史要靠他们创造。所以,这部电影我想表达的是‘青春在脱贫攻坚中闪光,在脱贫攻坚中增值’。”苏老说得激情澎湃。
笔耕不辍只为强身健体
采访中,苏老说自己是个“业余作者”,退休前从事的是与交通有关的工作。但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写了8部长篇小说、6部长篇报告文学。“我从1982年开始接触文学写作,写长篇小说是2004年。第一部长篇小说《从太行到延安》创作出来后,现在中国文联副主席张平很感兴趣,专门在省里召开了我作品的研讨会。这件事情对我鼓励很大,让我在创作道路上一发而不可收拾。后来开始两年写一部,再后来一年写一部,现在我一年能写两部书,基本上是纪实文学。”
笔耕不辍的他,没有因为年龄而放弃自己对文字的热爱,虽然马上就要成为“70后”,但他的创作热情不减。山西晚报记者问苏老,那么辛苦的采风,这么高强度的写作,家人不会担心他的身体么?他笑声爽朗地说:“我老伴特别支持我写作,啥事都不叫我操心分神,我的作品里有一半是她的功劳。我啊,现在心情特别好!写作对于我来说,不为出名不为得利,就为了有个好的身体。通过写作健脑强身,我想自己80岁还能像现在这样,跟你们侃侃而谈聊文学。”山西晚报记者 张洁
(责任编辑:梁艳)